楊建功,趙利芳,孟瑞霞,王開娟,邵坤,代秀
新鄉市中心醫院,新鄉醫學院第四臨床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手術屬于消化內科常見治療方案,早期ERCP 術以輔助治療診斷胰腺占位、膽結石、膽梗阻等疾病,隨著內鏡器械及微創技術不斷發展,ERCP 術在治療胰膽管疾病中具有重要意義[1-3]。臨床在手術時多采用靜脈麻醉治療并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目前,臨床有多種麻醉方案符合ERCP 術操作需求,但在術中能較穩定維持呼吸及血流動力學方面仍有許多不足[4]。本研究選取接受ERCP 術患者104 例,旨在探討瑞馬唑侖聯合艾司氯胺酮對接受ERCP 術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研究為前瞻性研究,研究對象為新鄉市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20 年6 月至2021 年8 月均擬行ERCP 術治療的連續病例104 例,根據麻醉用藥不同,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2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4 例,年齡范圍53~78 歲,年齡(59.94±10.98)歲,疾病類型:膽道腫瘤14 例,膽道結石18例,膽梗阻2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范圍56~79 歲,年齡(60.97±11.28)歲,疾病類型:膽道腫瘤17 例,膽道結石15 例,膽梗阻20 例。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原則要求。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診斷患有膽道腫瘤、膽道結石、膽梗阻;均符合《中國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指南》(2018 版)[5]中行ERCP 術相關標準及《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圍手術期用藥專家共識意見》[6]中行ERCP 術相關用藥標準;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患有高血壓、呼吸系統、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者;治療前2 個月使用苯二氮?類藥物或阿片類藥物治療者;患精神類疾病依從性不佳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近期接受相關治療者。
兩組手術前禁食≥8 h,必要時給予患者吸氧治療。
對照組:采用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Fresenius Kabi Austria GmbH,國藥準字HJ20170338,規格:10 mL∶0.1 g)聯合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328,規格:1 mL∶100 μg)進行治療。用法用量: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麻醉誘導劑量:1 mg/kg,維持劑量4 mg·kg-1·h-1,靜脈注射;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負荷劑量:0.5 μg/kg,維持劑量1 μg·kg-1·h-1,靜脈注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鹽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336,規格:2 mL∶50 mg)+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馬唑侖(瑞倍寧)(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0034,規格:36 mg)進行治療。用法用量: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馬唑侖(瑞倍寧),0.4 mg/kg,維持劑量1 mg·kg-1·h-1,靜脈注射;鹽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0.5 mg/kg,維持劑量0.5 mg·kg-1·h-1,靜脈注射。
(1)統計比較兩組術中氧飽和度下降、心動過緩、低血壓、呼吸抑制等心血管應激反應情況,其中氧飽和度<95%判定為氧飽和度下降,心率(HR)<60 次/min 判定為心動過緩,收縮壓<90 mm Hg/舒張壓<60 mm Hg 判定為低血壓,出現呼吸淺快或深慢、呼吸困難、呼吸節律變化等判定為呼吸抑制。(2)比較并統計兩組術前、術后12 h HR、呼吸頻率(RR)、平均動脈壓(MAP)、血氧飽和度(SaO2)。(3)比較并統計兩組術后6 h、12 h、24 h 患者簡易認知狀態量表(MMSE)評分。(4)比較并統計兩組術后蘇醒時間。(5)比較并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兩組術中心動過緩、呼吸抑制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低血壓,氧飽和度下降(9.62%、5.77%)發生情況均低于對照組(26.92%、30.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術中心血管應激反應情況[例(%)]
術前兩組SaO2、HR、MAP、RR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h 觀察組SaO2、HR、MAP、RR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呼吸、血流動力學參數()

表2 對比呼吸、血流動力學參數()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比較:觀察組術后6 h、12 h、24 h MMSE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間點比較:兩組術后6 h、12 h、24 h MMSE 評分均呈逐漸升高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時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比MMSE評分() 分

表3 對比MMSE評分() 分
觀察組術后蘇醒時間(8.84±1.21)h 短于對照組(11.34±1.84)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9,P<0.00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對比術后不良反應[例(%)]
ERCP 術具有手術成功率高、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但ERCP 術屬于有創侵入性手術,對患者生理及心理帶來一定損傷,因此,術前選擇合適麻醉治療方案,有利于提高ERCP 術成功率及緩解痛苦[7-8]。
丙泊酚屬于臨床常見靜脈麻醉藥物,具有起效快,恢復時間短等優點,但對心血管、呼吸系統具有抑制作用。右美托咪定屬于受體激動劑,其中樞性抗交感效果顯著,能有效發揮鎮痛作用,保護患者重要器官功能[9-11]。艾司氯胺酮的麻醉鎮痛作用是同類藥物的2 倍,具有起效快、麻醉鎮痛作用強、可控性強等特點,另外,其對呼吸系統抑制較弱,但單獨使用時療效發揮不明顯。因此,臨床常需聯合其他鎮靜藥物治療,瑞馬唑侖是新型的苯二氮?類藥物,能有效避免肝腎代謝途徑,且其代謝產物唑侖丙酸無藥理活性,安全性較高[12-13]。麻醉藥物聯合ERCP 術治療,可充分發揮其微創手術優勢,如手術風險小、減輕患者痛苦、手術成功率高、術后恢復快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氧飽和度下降(5.77%)、低血壓(9.62%)發生情況均低于對照組(30.77%,26.92%),術后12 h 觀察組MAP、HR、RR、SaO2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瑞馬唑侖聯合艾司氯胺酮對接受ERCP 術治療時其心率、呼吸抑制現象不明顯,能維持呼吸及血流。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艾司氯胺酮在ERCP 術中可維持血流動力學及心率,且瑞馬唑侖呼吸抑制作用較弱,二者聯合使用對ERCP 術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術后6 h、12 h、24 h MMSE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術后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接受ERCP 術患者使用瑞馬唑侖聯合艾司氯胺酮治療,能縮短蘇醒時間,促進術后精神及身體功能恢復。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瑞馬唑侖聯合艾司氯胺酮應用于ERCP 術中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同時在進行瑞馬唑侖聯合艾司氯胺酮對ERCP 術治療時應注意:(1)注入造影劑時導管內空氣必須排空以免出現假陽性現象。(2)麻醉藥物在插管5 min 后注射,利于腸道平滑肌蠕動及乳頭括約肌松弛。
綜上所述,瑞馬唑侖聯合艾司氯胺酮應用于ERCP 術中麻醉能減少心血管應激現象發生,有利于促進預后恢復,且不增加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