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青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議論文的教學任務之一。統編教材在第三學段編排了一些議論性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人民服務》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尋找合適的路徑,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統編教材在相關語文要素的表述中出現的是主要觀點。如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對議論文的學習,教師要轉變記敘文教學中抓主要內容的習慣,轉而關注課文中提出的主要觀點。因為在議論文中,主要觀點是全文的核心,抓住主要觀點就能夠起到提綱挈領、一呼百應的效果。
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雖然可以算議論性課文,但不像典型的議論文那樣,在開篇就亮出自己的主張。這篇課文的開頭是通過一個宇航員的介紹引出課文的主角地球,然后再談地球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以及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情形,最后才得出結論“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這也是全文的關鍵句。由此可見,這篇課文不是直接提出保護地球的主要觀點,而是從破壞地球談起:先從宇航員的角度談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接著談地球的礦產資源會因為人們不加節制地開采而枯竭,自然資源被毀壞就不能再生,人類無法在破壞地球后移居到別的星球去;最后談保護地球成了人類的必然選擇,主要觀點的提出體現了先破后立的思維特點。
議論性文章的基本結構是:提出主要觀點——用材料證明——得出結論。作者用哪些材料來證明主要觀點,以及如何用材料進行證明,體現的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梳理課文中用來證明主要觀點的材料,理清表達順序,培養思維能力。
如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作者在第1自然段提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主要觀點后,選擇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例子進行證明。第一個例子是化學家波義耳發明石蕊試紙的曲折經歷,第二個例子是魏格納發現、研究并形成“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第三個例子是阿瑟林斯基發現、研究人睡眠時眼球轉動與做夢的關系。這三個例子體現的是科學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和能夠抓住偶然現象的能力,研究的過程卻是曲折的。但是,科學家們都想方設法努力找到各種問題的答案,這些就是有力證明主要觀點的具體材料。科學家們最終獲得了經得起檢驗的科學發現或形成引起轟動的學說,相當于主要觀點中的“真理”。
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各個自然段的內容,從中探索作者是如何把道理說明白的。
如教學《為人民服務》,作者提出主要觀點“我們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之后,從對待生死、對待批評、對待革命三個層面逐層進行論述。其中,第3自然段是談如何對待批評的,同樣體現了層層論述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談對待批評的,學生能夠梳理出的順序是:歡迎批評、歡迎任何人批評、歡迎任何正確的批評,然后舉例證明。由此可見,作者在自然段內部的表達是層層遞進的,通過關聯詞語讓遞進關系清楚地體現出來,也讓讀者從中感受到“正確對待批評”這一觀點得到了所提供材料的有效證明。
小學生學習議論文,要認真品讀課文,關注課文的語言表達特色,從中發現作者的思維是如何借助語言來呈現的。
仍以教學《為人民服務》如何對待批評這一自然段為例。學生細讀課文會發現,這一自然段中關聯詞語的運用很有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此為抓手,體會議論性文章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先是梳理出課文運用了哪些關聯詞語,學生依次找出了三組關聯詞語:“因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這些關聯詞語的集中運用,體現的正是層次遞進的嚴密性:第一組說的是歡迎批評的原因,第二組強調歡迎任何人批評,第三組強調正確對待批評結果。作者運用關聯詞語,在層層遞進中講清楚了正確對待批評的觀點。
總之,在議論性文章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編者意圖和文體特點,引導學生圍繞主要觀點開展初步學習和探究,培養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