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急癥研究重點實驗室;上海中醫藥大學急危重癥研究所;民族醫藥學會急診分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熱病分會;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急診分會)
由《素問》與《靈樞》組成的中醫學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不僅奠立了中醫理論體系,還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晉代皇甫謐著《針灸甲乙經》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確定了349個穴位,針灸成為中醫學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隨后,以針灸為代表的非藥物療法成為中醫治療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簡便驗廉是急危重癥救治的重要手段。
隨著現代醫學的引進與發展,現代急救技術迅速普及,中醫院從事急診工作的部分醫生為非中醫院校教育背景,沒有系統學習過中醫理論,未掌握中醫藥學治療方法,不能在救治急危重癥時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因此,中醫非藥物療法的使用相較于現代急救技術越來越少,不利于中醫學的發展和中醫急診學科建設。
為使中醫非藥物療法在中醫醫院和綜合性醫院的急診有更多的應用,拓寬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手段,由全國主要中醫醫院急診學科帶頭人與對急診應用中醫藥有心得體會的現代醫學急診專家共同制訂本專家共識,以促進中醫非藥物療法在急危重癥的應用。
急診科是發揮中醫非藥物療法應用的前沿科室。中醫院急診科尤其需要探索中醫非藥物療法的使用,探索各種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急危重癥適用范圍、不適應情況等,并加以推廣。
急診科是醫院中患者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所面臨的疾病特點針對性強,亟須迅速起效,是危急重癥搶救的第一場所,也是所有急診患者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1]。急診科急救以現代醫學急救技術為主,對醫療條件和器械過度依賴,在醫療設備功能有限的情況下會制約急救效果[2]。中醫非藥物療法適應證廣,針對性治療可以迅速、有效地緩解患者病痛,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簡便易行,便于普及推廣應用;且中醫非藥物療法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在無藥或少藥的突發緊急情況下,中醫非藥物療法可以現場獨立處理,方便快捷有效[3-5]。
在急癥重癥患者及耐藥抗藥的感染性疾病中,中醫非藥物療法可以發揮強大的輔助治療作用,減輕患者常規藥物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6]。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針刺、艾灸、太極、八段錦、五禽戲等非藥物療法可顯著降低輕癥患者發展為重癥的概率,同時改善發熱、咳嗽、乏力等癥狀,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率、提高血氧水平,對肺部炎癥的吸收和病毒轉陰都有明顯效果[7-8]。因此,中醫非藥物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常規藥物(西藥)治療藥效飽和的現狀,值得在急診中推廣和普及。探索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應用及其適用范圍,能夠從多角度充分發揮中醫非藥物療法的協同治療作用。
急診科可以使用的中醫非藥物療法有針刺法、灸法、耳穴壓豆、敷熨療法、放血療法、拔罐療法、推拿法、按摩法、骨科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等。
目前急診科在管理患者疼痛等癥狀的緩解中,很大程度地依賴于藥物治療,但有證據表明非藥物干預是有益的[9]。針灸(包括針刺、灸法、耳針、腹針等)的使用是急診科最常見的非藥物療法之一,成為一種安全且被患者接受的方法,其急診使用率達到10.6%[10-11],而在急重癥患者中使用率也達到8%,可安全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焦慮等癥狀,減少嗎啡等藥物的使用量[12]。調查研究表明,急診科84.7%的患者接受包括針灸在內的非藥物方法,對針灸等非藥物鎮痛方法持開放態度[13]。針灸還有助于減輕急診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減緩心率等作用[14-16],尤其是在疼痛方面,針刺、穴位按摩、推拿等的急性鎮痛效果與藥物治療相當[17]。此外,推拿、敷熨、放血、拔罐等療法的應用也很廣泛——可緩解急診洗胃術后出現的惡心嘔吐癥狀,預防和減輕腫瘤化療或者術后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減輕患者痛苦,還可提高化療耐受程度,從而增強患者的體質、改善生活質量[18]。也可促進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改善,有助于ICU重癥肺炎患者排痰,改善血氣分析指標,穩定患者生命體征,縮短ICU住院時間[19-21]。
此外,手法復位是骨傷科的治療手段,利用徒手將骨折、脫位之關節復位,具有及時、準確、輕巧且不增加損傷等優勢。骨折復位后通常需要進行夾板固定,用扎帶或繃帶把木板、竹板、硬紙或塑料制成的夾板固定在已復位的肢體上,以利于骨折斷端在相對靜止的條件下愈合,同時配合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促進骨折愈合和恢復肢體功能[22-24]。推拿按摩、敷熨、放血拔罐等非藥物療法與藥物療效可等同[25]。以上療法還可衍生出如平衡針、電針、火針、頰針、耳穴療法、雷火灸等其他多種療法。
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急診適宜病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病癥:各種痛癥、眩暈、中風、昏迷、抽搐、休克、心悸、胸悶胸痛、發熱、骨折、腹瀉、便秘、惡心、嘔吐、喘促、少尿等。
針刺鎮痛是針灸治療的一大特色[26],而疼痛則是急診患者最常見的主訴之一,該療法簡單有效且副作用小,甚至可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針刺療法可用于緩解頭痛[27-29]、頸痛[30-32]、腰痛[33-36]、膝關節痛[37-39]等常見痛癥。穴位按摩、敷熨療法、拔罐療法、灸法、推拿法、骨折復位手法等綜合運用也可有效緩解骨折[40-42]、腰椎間盤突出[43-45]、急性胰腺炎[46-47]、痛經[48-50]、風濕性關節炎[51-52]等引起的疼痛。推拿、穴位按壓結合拔罐、針灸等非藥物療法可以改善中風后患者吞咽障礙、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肌腱萎縮粘連、改善患肢肌電活動、提高患肢運動功能,防止肌肉萎縮和維持偏癱肢體關節的功能活動[53-57]。穴位按摩、針灸等可明顯調節神經體液和多種神經遞質的分泌,進而改善局部血流,調節血管舒縮,緩解和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眩暈癥狀和評分,提高總有效率,且無不良反應[58-60]。
中醫非藥物療法以對癥治療為主,針刺、康復等療法可改善昏迷患者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率、促醒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等[61-62],有效促醒顱腦損傷植物狀態患者,改善患者意識水平[63]。對于休克患者,針刺等對輕、中度休克有一定的療效,升高輕、中度休克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增大脈壓,使患者神志好轉,尿量增加[64]。針刺等非藥物療法通過調節體內的致熱原白細胞介素-6、前列腺素等的釋放,提高退熱的效率,顯著減少退熱時間、驚厥次數、咳嗽持續時間等[65]。針刺等可以改善便秘、腹瀉癥狀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66-67],減輕手術創傷帶來的炎癥反應,并可緩解患者惡心嘔吐癥狀,對防治化療所致惡心嘔吐、哮喘、咳嗽等也有效,聯合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68]。
使用非藥物療法前,要迅速了解患者既往史、過敏史和非藥物療法治療史,是否有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對于孕婦、暈針或既往對針刺等非藥物療法有不良反應的患者應避免使用相關非藥物療法。
雖然針刺、灸法、推拿法等中醫非藥物療法適應證廣,是較為安全的治療措施,但也有相對禁忌的情況以及注意事項,不能因為急診患者對治療的需求較為迫切,而忽略這些方面的篩查。目前也有關于中醫非藥物療法不良事件的報道,如針刺后患者因過敏史不詳、情緒不穩定、體質差異等原因出現暈針、過敏、疼痛、發熱等[69],對患者進行推拿時因對潤滑劑過敏出現皮膚潮紅,耳穴貼壓后導致眩暈等[70],此類事件雖不致有生命危險,但仍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脅,應引起重視。非藥物治療具有中醫治療的固有屬性,強調個體化治療以及患者個體狀態及其變化,也更強調醫者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每個患者體質不一樣,對于非藥物治療的接受度也不一樣,因此,治療前詢問相關過敏史、治療史以及不良反應是必須的。例如,既往有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宜針刺、刺絡放血;患者在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進行有強烈刺激療法;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不宜艾灸;皮膚感染、潰瘍、損傷破損處不宜直接治療;有相應藥物過敏者,不宜行中藥燙熨、貼敷、熏洗以及穴位注射治療;既往采用非藥物法治療有不良反應的,如暈針等,不宜再用該療法;對于孕婦等特殊人群,部分非藥物療法可能會對孕婦造成強刺激導致流產或早產,應當避免使用。
經過培訓并考核合格的急診醫務人員(醫生和護士)均可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尤其在患者病情危急時,中醫非藥物療法可以在其他急救方法還未能施用時快速給予,改善患者癥狀,提升患者急診就醫體驗。
中醫非藥物療法在急診的應用可以突出中醫醫院優質醫療服務的特色。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71],將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政策化,標志中醫藥系統人員和中醫療法可以第一時間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2009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72],肯定了中醫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以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72-73]。中醫非藥物療法適應證,操作簡單,流程標準以及“簡”“效”“廉”等特點,操作人員容易學習和熟練[74]。中醫院急診科醫務人員包括醫生、護士以及中醫規培生和實習生,均具有一定中醫理論背景和操作基礎,在臨床均可熟練實施中醫非藥物療法,不僅可有效緩解急診患者的疼痛癥狀等,明顯緩解藥物的副作用,還可緩解急診科人流大、治療繁雜、人手不足等醫療資源的緊缺局面。其次,中醫非藥物療法雖然操作簡單,但其具有豐富的中醫指導理論和操作標準[75],任何一種治療方法的療效均是建立在其標準化操作上,才能為進一步系統的急救治療提供初步的輔助療效[76]。因此,中醫急診科應建立系統化培訓和標準化考核體系,定期培訓、綜合考核以及統一的合格標準優勝劣汰等方式,將急診科的中醫非藥物療法統一規范,達到有序、規范、均一、系統的非藥物療法臨床療效標準[74]。急診科病種多樣且復雜,常伴有多種急癥癥狀,在短時間內需根據各種常見急癥的急救和護理等進行初步的緊急處理,中醫非藥物療法適應治療的范圍廣,主要針對癥狀進行治療,其可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選擇和針對性的治療,迅速、有效地緩解患者病痛和不適癥狀,提升患者就醫體驗[77]。
中醫非藥物療法主要針對癥狀進行治療,可以在沒有明確診斷前使用,但需要注意,癥狀緩解并不等于病癥治愈;診斷不明確時需要進行相關檢查以盡早明確診斷,不可因癥狀緩解忽視診斷與診療方案的確立與執行。
中醫治療時需要根據“望、聞、問、切”所獲得的信息而歸納出患者的“證候”,而“證候”有別于西醫學中的疾病和疾病亞型,其是對疾病某一階段病理狀態的高度概括,不是現代醫學的明確診斷[78]。中醫的“證候”可指導使用中醫藥手段治療,緩解臨床癥狀,中醫非藥物療法(外治法)在施用時同樣基于該原則。中醫非藥物療法雖然可以有效緩解各種痛癥、惡心、嘔吐、咳嗽、發熱等諸多癥狀,減少患者痛苦,但是在未完善診斷時,對于某些已緩解癥狀的忽視,易對醫生診斷產生干擾,延誤診治,如頭痛患者因反復頭痛就診,予針灸治療后緩解,后復查CT診斷為顱內腫瘤,導致延誤病情[79]。在處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并發癥時,通過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獲取“證候”信息,判斷“寒、熱、虛、實”,并選擇適當的中醫外治法以緩解癥狀。某些疾病的癥狀緩解,可能會影響醫生對患者疾病狀態的正確認知,需要特別注意。在應用非藥物療法時,應具有“舍得”精神,對某些疾病不具有治療意義的非藥物療法應予放棄。盡量用客觀數據使急診及相關其他學科的醫生對非藥物療法有所了解,使其有意愿一同積極尋找非藥物療法潛在治療有效的病癥,并自覺開展能進入指南或專家共識的高質量急診病癥療效規范化研究,幫助非藥物療法進入急診醫學的急救診治路徑[80]。
急診學科帶頭人是中醫非藥物療法在急診應用的實踐者、推動者和管理者,急診科應制訂適應本院中醫非藥物療法的規范性文件,對急診科醫務人員進行培訓與指導,促進中醫非藥物療法在急診的應用。
中醫非藥物療法的安全規范使用既可提高急診診療的療效,還能減少中醫非藥物療法不良反應和醫療事故的發生[81]。學科帶頭人以及急診科管理層學科帶頭人作為醫院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應著手制訂急診中醫非藥物療法的規范性文件,包括適用療法種類、適應證、禁忌證等,現國內已經有一些中醫非藥物療法相關的指導性文獻可以作為參考[82-84]。同時應根據中醫藥工作人員規范化培訓原則按二級學科進行培訓,注重急診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加強中醫非藥物療法知識的補缺培訓,并成立專門的培訓小組,撰寫專業的參考標準和管理文件,設置相關的培訓項目,培訓內容和培訓周期,使中醫非藥物療法的使用和培訓常態化和規范化[85-86]。根據規范化文件進行初期考核、中期考核和終期考核,根據考核標準設定統一的合格標準。所有非藥物療法使用者均應持有培訓結業證書,不僅可以提高臨床醫生的非藥物使用意識和使用規范化[87],同時促進中醫特色療法等在日常急救中廣泛推廣、認可和接受。
醫院要對急診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納入科室績效考核并給予政策支持。醫院要推動各專科總結的急危重癥非藥物療法的經驗無縫銜接到急診,對急診醫務人員進行中醫非藥物療法的使用進行定期培訓。醫院醫務管理部門要對急診醫務人員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進行管理或認證。醫院宣傳部門和急診科要進行非藥物療法在急危重癥應用的科普宣傳,讓公眾有更多認知。
急診科醫生使用非藥物療法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需與績效和業績掛鉤,將其成為一種制度和政策,可提高非藥物療法在急診科的應用率,使其成為一種常見的、有效的常規治療方法[91]。各??凭羞m合本專科疾病特點的非藥物療法,適用于專科急重癥的非藥物療法對急診極具借鑒價值。醫院各??苿撔屡c總結適用于本專科急危重癥的非藥物療法推廣到急診,能更好地服務急診患者。掌握專科危重癥中醫非藥物療法的醫務人員及時對急診科相關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將各??萍敝匕Y的中醫非藥物療法規范地、安全地運用到急診急重癥的診治中。
非藥物療法的推廣,關鍵在于臨床醫生和患者對非藥物療法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在多媒體等傳媒工具迅速發展的當今,醫務宣傳部門和急診科通過短視頻、公眾號、直播等多媒體平臺進行中醫非藥物療法的科學宣傳和普及,提供繼續教育培訓和針對性的專業指導,加大社會民眾對非藥物療法的接受程度和認可,對提高急診科中醫非藥物療法的使用率奠定民眾基礎。
共識專家(按姓氏筆畫順序):
丁邦晗(廣東) 孔 立(山東) 文愛珍(湖南)
王 偉(廣東) 王杰林(廣東) 王政林(廣西)
方邦江(上海) 方曉磊(北京) 鄧 旻(浙江)
設備維修保養工作的好壞,對設備運行狀態有著重要的影響,如透平油的處理,潤滑油的加注,設備輪換運行,甚至設備吹灰等清潔工作,每一項都不應該忽視。我廠的調速器為進口產品,對油質要求相當高,因此采取現場循環濾油,故障率比以前明顯減少,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延長了設備的壽命周期。對設備存在的缺陷應及時消除處理,做到大缺陷不過天,小缺陷不過班,確保設備處于健康運行狀態。對設備進行較全面的狀態監督和技術分析,掌握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廢除一些不必要的檢修項目,從而可以節省大量的檢修工期。
鄧揚嘉(重慶) 鄧海霞(廣西) 盧 云(四川)
盧 靜(福建) 盧健棋(廣西) 葉 勇(云南)
葉 燁(廣東) 喬之龍(山西) 齊文升(北京)
劉 南(廣東) 劉清泉(北京) 劉婉嫣(吉林)
馬駿麒(新疆) 閆國良(上海) 何明豐(廣東)
楊志旭(北京) 楊榮源(廣東) 芮慶林(江蘇)
蘇和(內蒙古) 李 華(河南) 李 芳(廣東)
李 ?。◤V東) 李 剛(湖北) 李旭成(湖北)
李桂偉(天津) 李典鴻(廣東) 阮 琳(遼寧)
吳 暉(福建) 吳彩軍(北京) 張漢洪(海南)
張忠德(廣東) 張志鴻(四川) 張榮珍(安徽)
張曉云(四川) 張洪雷(重慶) 張建平(甘肅)
陳名智(福建) 陳 楊(貴州) 陳分喬(河北)
陳全福(廣東) 陳伯鈞(廣東) 陳海銘(遼寧)
周學良(云南) 房 莉(吉林) 胡少紅(吉林)
胡仕祥(河南) 凌 峰(湖南) 姚衛海(北京)
羅真春(重慶) 徐紅輝(河南) 梁群(黑龍江)
曾仲意(廣東) 賈維剛(黑龍江) 曹得勝(青海)
曹承樓(安徽) 梅建強(河北) 唐光華(廣東)
唐述權(重慶) 黃小民(浙江) 韓寧林(安徽)
覃小蘭(廣東) 雷小寧(寧夏) 廖為民(江西)
蔡鳳丙(廣東) 奚小土(廣東) 潘明達(廣東)
執筆:丁邦晗(廣東省中醫院)
張忠德(廣東省中醫院)
李 ?。◤V東省中醫院)
秘書:吳曉新、劉荃樂、鄭丹文、李尊江、李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