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濟南市委黨校 鄭國寧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健康中國建設提高至國家戰略高度,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2019年7月29日,濟南市市委市政府發布了《濟南市國際醫療康養名城發展規劃》,提出要在2030年將濟南市建設成全國“健康城市”示范標桿和全球健康城市建設的典范[1]并相繼出臺了多部醫藥和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劃,將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明確為重點發展和集中攻堅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2020年兩會上提出把“康養濟南”作為“五個濟南市”建設的目標任務之一,開啟了建設高端引領全球知名的國際康養名城之路。
1.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據《濟南市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濟南市市常住人口920.24萬人,60歲以上人口占比19.96%,其中65歲以上占比14.07%[2]。在濟南市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康養濟南”以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質量健康服務為導向,推動健康醫療服務模式的不斷創新升級,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健康管理的一體化健康服務,提高醫療健康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不僅能回應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新期待、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康養需求,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生命質量?!翱叼B濟南”建設,既是一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
2.培育新動能的需要
2021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復《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濟南市開啟了發展新征程。濟南市必須大力培育新動能,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康養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領域廣,鏈條長,成長性好,帶動性強??叼B產業的發展將促進更多新技術、新業態、新消費、新模式的產生,是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督】抵袊?030規劃》中指出,到2030年健康產業的規模——將達到16萬億[3]。山東省將康養產業定位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 “十強”產業之一,濟南市市也將其確立為重點發展的十大千億產業之一。據統計,2020年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500億元[4]?!翱叼B濟南”建設不僅能為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切實提升產業能級躍升,而且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提升濟南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助力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為全面實現強省會建設的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3.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需要
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既是“康養濟南”建設的自然優勢、基礎條件,也是“康養濟南”建設的重要著力點?!稘鲜惺袊H醫療康養名城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將依靠生態休閑旅游、打造綠色城市作為“康養濟南”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保護好生態,堅持在保護中發展是“康養濟南”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康養濟南”的推進過程中,濟南市市圍繞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開展一系列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行動,以期主動服務和融入黃河國家戰略。因此,“康養濟南”建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是主動服務和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示范。
協同理論,由聯邦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創立,目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內部各個子系統來更好地協作配合,產生有序結構,進而提高整個系統的工作效率。協同理論認為,整個系統的狀態是由內部各個子系統或各子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的。大系統內的各子系統之間或者各子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協同,是系統運行、更新、提升的根本原因和動力[5]。通過它們之間的協同作用和有序架構,對系統進行新的構建,可以產生1+1>2的整體效應。相反,若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互不配合,相互推諉、摩擦甚至沖突,則會使整個系統內耗嚴重、運行不暢、發展受阻,呈現 “木桶短板”原理和效應。
以協同理論為分析工具,可以發現,黨委、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社會組織、社會公眾等多元主體形成了一個大系統,多個子系統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康養濟南”建設,不僅要打造良好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同時要推動產業上下游企業、醫療機構、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社會組織和消費者等各個系統協同發展,融合共生,實現產業創新及價值增值,提高整個產業系統持續競爭力,實現互利共贏,才能推動國際醫療康養名城的發展目標的實現。
大健康產業是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目前,“康養濟南”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一是產業鏈條不完整。雖然濟南市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已簽約進駐了一批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但是濟南市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鏈條仍不完整,規模效應未能充分發揮。二是產業延伸不足。雖然自然資源富集,但資源開發利用率不足,深度研發更為有限,新產品新模式延伸不足,大健康產業鏈條還沒有形成規模。三是產業融合程度不高,產業鏈條協同作用不明顯,尚未形成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機制。
從現實來看,濟南市市健康產業不大不強,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醫藥產業產值排名全省第四,落后于淄博、菏澤、威海,僅占全省5%。[6]濟南市本土企業雖然不少,但是缺乏產業鏈中帶動能力強的地方性乃至全國性行業龍頭企業支撐。濟南市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企業27924家,但全國百強醫藥企業中濟南市僅有2家[7]。對知名高端品牌的吸引力不強,距離打造國際醫療康養名城還有很大的空間。
周邊醫療資源競爭激烈,濟南市的形勢并不是很樂觀。2020年中國康養城市排行榜50強公布,黃河流域城市中,雅安以位列全國第5,成都、攀枝花、青島、威海、銀川、煙臺等地榜上有名,濟南市未入排行榜50強。康養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品優勢,更未轉化為經濟優勢,獨具泉城特色的康養品牌尚未形成,與國際、國內康養目的地距離較遠。
調研發現,人才瓶頸依然是制約“康養濟南”建設的最大因素。表現為:一是缺乏跨行業、跨部門的復合型人才及領軍人才。比如濟南市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既懂商業、醫療醫學前沿技術、又懂政府體系運行的國際化復合型管理人才嚴重缺乏。二是缺乏大健康產業科研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三是缺乏一線康養護理人員。
調研發現,仍有一些部門對“康養濟南”建設重要性及對其與部門業務發展關系的認識不夠深入,存在“康養濟南”建設的主力軍仍是傳統的衛生健康部門以及濟南市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其他部門在推進“康養濟南”建設中積極性不高,參與不足。各個部門有其職責使命,存在各自的部門利益,也都有一套較為獨立的運行體系。
面對“康養濟南”建設,由于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缺乏“整體作戰”“協同作戰”意識,導致各部門推進動力不一,相關部門未能形成同頻共振。
“康養濟南”建設是一個多環節、多鏈條、多功能協同運作的系統工程,需要濟南市市各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及行業企業、社會組織、消費者等協同建設,協同發展,最終實現共建共享。
政府與企業協同,以鏈長制為抓手,大力實施穩鏈延鏈強鏈工程,構架完整產業鏈。首先,摸清產業鏈家底。通過梳理康養產業鏈現狀,摸清家底,明確產業鏈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其次,發揮優勢強鏈。發揮鏈長和市場的雙重優勢,統籌各個產業發展部門和統籌產業各種相關資源,構建全產業鏈。通過產業政策,引導產業鏈做大做強和轉型升級。加強鏈式服務,為“鏈主”企業和關鍵配套企業建立常態化服務機制。第三,突破瓶頸補鏈。錨定產業鏈中的某些關鍵產品、核心技術、重點環節的瓶頸和短板環節,開展補鏈專項行動。第四,搶抓機遇發展。要搶抓自貿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等戰略機遇疊加期,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供給,切實保障產業鏈的完整、穩定和發展,使濟南市在健康產業新一輪競爭中占據主導,贏得先機。
首先,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必須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康養十大行業,重點培育打造一批規模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土康養品牌龍頭企業。其次,大力支持本土齊魯制藥、福瑞達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在立項、用地、財政、金融、稅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其向國際一流生物制藥企業發展。第三,做大做強產業聚集區。搶抓濟南市國際醫學科學中心、濟南市生命科學城和濟南市藥谷產業園等集群式發展的機遇,引導中小企業加強與行業龍頭企業的協同創新,共建產業鏈,互通供應鏈,共享配套服務,打造一批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產業集群,增強濟南市醫療康養名城建設的產業引領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醫療康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正如長江商學院教授廖建文所說,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是生態圈的競爭。企業在未來的競爭將會超越單個企業的界限,形成生態系統間的競爭。這里的生態系統既囊括了產業鏈上的生態,也包括了跨行業的生態,而后者帶來的競爭力將會愈發強大。[8]“康養濟南”建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在開放創新平臺搭建和政策引導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建立健全多角度、全鏈條的扶持政策體系,推進流程再造,提升服務水平,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引人才、促創新、優產業作用,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充分調動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以及社會團體等多方面的力量,實現跨部門、跨機構、跨行業、跨鏈條的有機結合。多方協同,打造“政府主導創環境、企業主體強創新、學科人才激活力、科技研發出成果、金融配套強保障、中介服務提效率、成果轉化增效益”[9]七位一體,多產業、多業態、多模式、共生共榮的健康產業生態圈,形成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協同高效的創新環境,協同供給,良性互動,以產業生態圈構筑競爭優勢,推動醫療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依托濟南市“山、泉、河、湖、城”的自然資源,深入挖掘長清的中藥種植、黃河北岸的溫泉地熱、南部山區的綠水青山等特色產業和自然資源,與市區的醫療、康養產業布局相融合,打造以優勢資源為主題引領特色的健康養生項目,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第二,加快智慧化康養新產業發展。利用國家健康大數據北方中心數據和科技創新優勢,加快技術轉化,力推智慧化康養新產業發展。第三,大力支持中醫藥振興。大力支持中藥材行業振興,推進中醫藥標準化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擦亮“扁鵲故里、“康養濟南”的城市名片。第四,建立對話機制,推動中醫藥、休閑養生、預防保健、大數據、器械研發等多行業多領域的對話研究,進一步推動產業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康養濟南”發展核心競爭力。第五,塑造“康養濟南”新品牌。引進發展一批高端的醫療保健機構、著名學科帶頭人團隊、高端醫療技術,塑造“康養濟南”新品牌。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必須以開放包容姿態,促進城鄉、區域、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之間人才資源協同發展,打出一套“引育用留”的組合拳,協同建設康養人才高地。
首先,強化地區間的人才合作理念。加強濟南市與京津冀經濟圈、黃河流域城市、青島、煙臺等城市間的人才協作,推動人才工作由各自為陣走向互利共享,以人才協同促進發展協同。其次,打好“引育用留”組合拳。引:用產業吸引人才。對于行業緊缺的領軍人才、復合型人才和高端技術人才需求難題,人才引進是重要的破解之道。對于這類人才而言,除了薪酬待遇,產業發展空間、發展平臺都是非常關鍵的考量因素。因此,必須創新人才引進理念。一方面,緊扣國際醫療康養名城建設的人才需求,制定一系列具有國內競爭力的人才吸引政策體系,引進醫療康養產業海內外領軍人才和團隊項目,補齊人才鏈。另一方面,樹立產業促進事業、事業帶動產業的理念。政府要以“康養濟南”建設為契機,利用康養產業發展的規模化集聚效應,在這些領域引進項目、打造亮點,聚集高端人才、高端技術,落地高端項目,提升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用產業吸引人才。育:整合資源推動醫教研產人才協同共育,為“康養濟南”建設輸送高質量專業人才。用:協同搭建干事創業平臺。協同創新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競爭力的激勵機制,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大環境,激勵各類人才“想干事”“想創業”,讓各類人才“干成事”“創成業”。留:高效落實,讓好政策出實效。要讓好政策落地生根,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多措并舉確保政策給到人才的各項待遇及時兌現,凝聚起“康養濟南”建設的磅礴力量。
要樹立“一盤棋”理念,加強組織領導,推動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跨社會的協同,形成“康養濟南”建設合力,促進各項工作有效落實。
首先,建立“康養濟南”吹哨、政府、部門、社會報到機制。堅持全市統籌,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更高級別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康養濟南”吹哨、政府、部門、社會報到機制,形成“康養濟南”建設合力。第二,破除部門界限,促進業務協同。大力推動醫護、醫保、衛健委、人社、文體、教育等部門協同,營造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作配合良好環境,全力助推“康養濟南”建設攻勢。第三,上下協同,加強政策落實力度。建立完善政策配套細則和實施機制,發揮優惠政策對企業發展康養產業的激勵和牽引作用。最后,完善考核考評機制。將“康養濟南”建設情況,納入政府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并將考評結果運用到領導干部的職級晉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