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 谷玥
我國《民法典》第524條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第三人對履行該債務具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有權向債權人代為履行;但是,根據債務性質、按照當事人約定或者依照法律規定只能由債務人履行的除外。債權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對債務人的債權轉讓給第三人,但是債務人和第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此條文是《民法典》增加的新內容,明確了在沒有具體合同約定的情況下,享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可以代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在該第三人代為履行的規定出來之前,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由于缺少法律依據而出現各種不同的裁判結果,其中一部分將此認定為債務承擔,還有部分參照《合同法》第65條規定的“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處理。目前在理論界,對于該款規定的構成要件討論較少,在具體適用規則方面也缺乏明確的指導,如何在當前法典化制度結構之下去解釋和適用第三人單方自愿履行規則,是理論和司法實務領域的重要任務。本文主要對于對第三人單方自愿履行及其相關制度包括債務承擔、由第三人履行等進行探究辨析,并以解釋論的角度具體分析第三人單方自愿履行的構成要件和法律后果。
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履行指第三人出于自愿,在沒有合同約定的情形之下,代替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民事法律行為。它區別于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的主要特征是第三人行為是出于自愿,而非雙方的合同。
合同法上的債務承擔指合同雙方在原合同的基礎上與第三人達成一致的約定,由第三人全部或部分承擔債務的情況。根據第三人承擔債務的比例可以將債務承擔分為免責的債務承擔以及并存的債務承擔,免責的債務承擔意味著原債務人經過同意,將債務全部移轉給第三人承擔,繼而由第三人承擔全部債務責任;并存的債務承擔指原合同中的債務僅部分轉移,此時,原債權人和第三人應當一起對債務承擔責任,具體份額由三者共同協商確定。[1]然而,無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債務承擔,都需要就債務的轉移以及承擔達成一致。而本文討論的第三人單方自愿履行,并不需要合同約定。因此,第三人單方自愿履行與債務承擔存在本質區別。
我國《合同法》第65條以及《民法典》第523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此處規定的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是指以擔保第三人的履行行為作為合同標的合同。[2]債權人和債務人約定在合同履行中可以由第三人代債務人履行雙方的債務,此時,第三人只是負責替債務人償還債務,并沒有成為原債務關系中的當事人。第三人單方自愿履行與第三人履行存在著明顯的區別,第三人自愿履行中的第三人不會出現在債務人與債權人的合同之中,此外債務人并不為第三人的履行作擔保。[3]
首先,如前文所述,只有在沒有約定的前提下,才能適用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履行,反之,如果債權人與債務人在合同中事先約定由第三人代為履行,則適用《民法典》第523條中規定的由第三人履行。如果債權人或者債務人與第三人約定由第三人代為履行,則此時依舊存在合同的約定,應當按照債務承擔的有關規定。其次,因為第三人不存在權利義務的限制,所以不能將第三人作為合同的當事人之一,即該第三人不能被認定為保證人、連帶債務人、擔保物之第三取得人、共有人、債務人、后次序之擔保人以及物上保證人等具有利害法律關系的合同主體。因此,可以將《民法典》524條理解為一種由無利害關系人進行的代為履行。一般來說,第三人代為履行都是受到義務的約束,但在實際生活中,出于種種原因,也有第三人是在無義務約束的狀況下自愿代為履行,比如: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促使其代為履行,二是雙方對債務及時履行存在著共同利益,若無法及時履行,第三人的利益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損害。三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對債務人的贈予。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貫徹實施領導小組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合同編理解與適用》一書中認為在實際適用中應當將“債務人不履行債務”作廣義上的理解,具體有下列幾種情形:一是債務人明確表示不履行債務;二是債務人雖然沒有表現出拒絕履行的意思,但在約定的履行期限內或雖然沒有約定具體履行期限但在合理的期限內沒有作出履行債務的行為;三是債務人債務履行的能力明顯喪失;四是債務人親自履行或委托他人履行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4]那么如果債務人已經部分履行了債務,是否不屬于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呢?筆者認為在債務人部分履行的情況下,雖然部分債務開始履行,仍有債務不能完全清償的風險,對于另外一部分債務,仍沒有實際履行,因此,在部分履行的情況下,第三人仍可以代為履行剩下的債務。此外,從文義上來看,債務并沒有作出期限的限定,從有利于債務清償和提高交易效率的角度來看,債務既可以是到期債務,也可以是未到期債務。
《民法典》524條中對第三人設定的條件是對履行債務具有“合法利益”。但是“合法利益”一詞過于抽象,不太明確,需要進行進一步解釋。一般意義上的利益是指一種對人有積極意義的需要和滿足,具體表現為人與其所存在的世界之中對其發展生存具有積極意義的各類事物以及現象。而法律利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合法利益,是利益的一種形式,是在國家機關的選擇和確認之下,能夠體現出國家的意志,其內容是權利義務,依靠強制力實現的一種利益形式。[5]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第三人是與債務人之間存在特殊的感情或關系,第三人代為履行是出于一種感情上的利益,而對于一些感情利益,是不包含在法律利益之內的。因此,對于此處的“合法利益”不能僅指法律利益,還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利益。此外,還應當區別區分合法利益與“有利害關系”,前者是指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與那些事實上的利害關系并無關聯,比如親屬之間的利害關系。但是從《民法典》可以看出在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履行中的“合法利益”與“有利害關系”并不等同,甚至可以說這兩者是幾乎完全互不相干的,不存在任何交叉之處,這是由第三人單方自愿履行中的“第三人”是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決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傾向于將“合法利益”進行擴大解釋,認為在沒有合同約定時的第三人代為履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在“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下,應當支持。因此,“合法利益”的判斷標準為目的合法或者不違反法律和規章的禁止性規定。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對“合法利益”的范圍的解釋是較為廣泛的。筆者較為贊同這種觀點,因為一方面減少了對第三人行為的干預,有利于人們的活動自由,另一方面,范圍的擴大也更有利于債權的實現,促進交易。如果將“合法利益”進行過分限定,一是仍會有一些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情形不能被納入法律的范圍進行調整,二是使得一些當事人還要達成合意,進行約定,使一些第三人代為清償的程序更加復雜,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合法利益”應當是指第三人的行為合法且不違反法律規定以及公序良俗。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需要有為債務人代為履行的主觀真實意思。第三人應當對其代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有正確、清晰的認識,如果第三人是因為對債權主體存在認識上的錯誤或者存在誤解而做出與真實意思不符的給付行為的,應當根據不當得利的規則進行處理,由獲得償付的債權人返還不當得利,第三人并不取得對債務人的債權。因為在此種情況下,并不符合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清償的立法意圖。
《民法典》524條所規定的不能由第三人自愿代為履行的情形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根據債務性質只能由債務人履行的情形。對于一些帶有人身性質的合同,當事人基于對對方能力和人品的信賴,對合同的履行主體有特別限定,有些合同的權利義務只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生效,如果第三人代為履行,將會影響合同的實現。在這類合同中,如果由第三人代為履行,可能會使合同內容得到變更,使合同目的無法得到實現,因此,也沒有辦法讓第三人來代替履行。二是依照合同內容,合同雙方協商確定該義務只能由當事人親自履行,不能由他人代勞。依照合同自由的原則,雙方既然在合同中確定了這個規則,且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那么在合同履行過程中若無雙方協商改變原合同,就不能由第三人履行義務,合同關系也不會因第三人自愿的履行行為而不復存在。三是依照法律規定,只能由債務人履行的債務。
對于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能否違反債務人的意愿的問題,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履行的認定重點在于第三人代履行的事實是否發生,與債務人的主觀意愿沒有關系。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債務人對于第三人代為履行有拒絕權和異議權,如果債務人對第三人代為履行表示拒絕,那么即使第三人強行代為履行,也不發生債權轉移的法律效力。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因為只有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都得到了尊重和保護,才有利于合同目的的實現,不易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在有些情況下,盡管第三人代為履行可以給債務人帶來經濟上的利益,但也可能會帶來精神上的傷害。例如,甲是乙的父親,但是從未對乙履行過撫養、教育義務,后來甲感到愧對乙,在得知乙負有對丙的3萬元債務后,代乙向丙進行了清償。而乙得知后非常生氣,一點也不想和甲有人情往來。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人由于情感因素等原因,不愿意由第三人代為履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肯定第三人單方自愿履行的效力,雖然有利于債權人的利益,但是將會極大地傷害債務人的情感,這對于債務人不太公平。
在理論界,不管是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還是債法中的相對性原則,都明確了在他人從事民事活動時,不得無理由地進行干涉。債法也要求了必須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在他人的意思自治的前提下調整財產關系。只有在既包括尊重債權人,也尊重債務人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去平衡雙方利益。對于債務人異議權的保護,既體現了意思自治原則,也保障了公平正義原則的實現。總之,在第三人代為清償的規則之中,要注意利益平衡,不能為了實現債權人的權利而忽略債務人。
在認可無利害關系第三人可以代為履行債務時,應當給予債務人對應的異議權,兼顧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的感受,才能真正實現利益平衡。[6]因此,在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履行的認定上,還應當考慮到債務人的主觀意愿。
最后,在第三人做出代為清償的行為后,只有債權人表示接受才能產生債權轉讓的法律后果。除非第三人代為履行的行為將會增加債權人的成本或者損害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債權人不能毫無理由地拒絕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否則不利于實現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履行制度設計的目的。若債權人對于第三人的自愿履行行為表示拒絕,雖然債權人的權利依然可以向債務人主張,且其原本的利益不受影響,但根據公平原則,債權人不能因延遲履行債務而主張對方的違約責任。[7]
在第三人代為履行后,第三人可以在其代為履行的債務范圍內,享有原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但是第三人無法根據其代為履行行為替代債權人成為原合同的債權人,一般而言,其對債權人也無需承擔瑕疵擔保責任。
由于債權人的權利得到實現,因此其對債務人的權利不再享有,債務人也不再需要對債權人承擔償還債務的責任。但是,債務人應當對第三人承擔債務,若其對原債權人有抗辯權,則可以對第三人繼續主張。但是在原合同范圍內,債務人需要承擔第三人履行瑕疵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
第三人代債務人履行后,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雖然實現,但合同關系并不當然消滅,債權人仍然可以基于合同向債務人主張因第三人瑕疵履行而產生的違約責任。
對于由于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履行不當從而造成債權人損失的,債權人應當向誰主張賠償?最高人民法院從平衡各方利益、防止第三人惡意代為履行的角度考慮,認為應綜合考慮第三人代為履行是否善意、有無明顯或重大過錯、債務人是否反對、違約責任與損失大小等因素,在債務人和第三人之間酌情分配賠償責任。筆者認為在第三人善意履行的情況下,債務人并沒有拒絕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或者提出異議,那么債務人應當能預料到第三人代為履行將產生應有的法律效果。
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履行的規定,豐富了第三人清償制度的法律體系。相較于債務承擔以及由第三人履行,第三人單方自愿代為履行的特點適用于沒有具體合同約定的情形。在第三人自愿代為履行的認定上,要注意符合以下條件:1.債權人以及債務人未在合同中約定由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義務。2.債務人履行期屆滿未履行義務3.第三人對于履行該債務有合法利益,該債務根據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可以由第三人代為履行。4.債務人對于第三人的履行行為未向債權人表示反對。其中對“合法利益”應做擴大解釋,理解為只要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的目的合法或者不違反法律和規章的禁止性規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