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崔健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也是國家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戰斗堡壘;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由此可見,組織力逐漸成為基層黨組織和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重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主題在中央全會中進行研究,明確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和現代化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黨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為我國基層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突出了組織力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組織力既是堅持黨建引領的重要抓手,又是提高治理效能和完善社會治理制度的關鍵點。因此,探索提升組織力的路徑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推進尤為重要。
黨建引領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特點,基層黨組織既是參與者,又是引領者。黨組織的領導力是有效發揮基層治理組織力的保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強化黨的領導是政治任務,也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從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歷史看,黨的領導始終貫穿其中,并對基層社會的發展進步起了決定性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基層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面貌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一歷史成就的實現歸根結底是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層社會經濟水平逐步提高,以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代表的民主政治生活得到完善和發展,同時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改善了城鄉生態環境。在黨的領導下,順利實現了脫貧攻堅的目標,基層社會治理水平邁上了新臺階。因此,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力的必然選擇。
從我國社會發展狀況看,加強黨的領導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必由之路。2021年,我國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基層社會得到充分發展,國家和社會的總體目標才能實現。一方面,我國基層社會有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社會治理和發展方向,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國基層社會治理處于瓶頸期,面臨著諸多因素的挑戰,同時,農村等基層地區又是社會治理的短板,因此,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貫徹黨對社會治理的要求,才能克服阻礙,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從加強黨的領導的要求看,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強化黨的領導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應有之義。基層社會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也是黨的領導的“最后一公里”,社會治理的好與壞關系著黨的領導力和公信力。黨在社會各領域的全面領導要求我們必須維護和支持基層黨組織對社會治理的領導,只有一以貫之地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基層社會治理組織力的發揮才有更充分的政治保障。
中國共產黨一貫注重自身組織建設,“強大的組織力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以弱勝強、不斷超越競爭對手、一遍遍創造人間奇跡的強大動力,是百年共產黨的獨特優勢。”同時,中國共產黨有近500萬個基層黨組織和9000多萬名黨員,這些組織力量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基層黨組織既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同時又是領導者。在治理中,黨組織將自身組織力擴展到基層社會治理中,是基層社會治理組織力提高的核心路徑。
基層社會的溝通和交流機制深刻影響著社會治理的效果和水平,隨著社會的進步,基層社會原有的單項溝通模式已不再適應當前的發展水平。一方面,“發出—接收”的單向溝通模式帶有行政命令的色彩,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實現高效的溝通和治理,但單向溝通很難觸及基層社會的復雜問題,使得這些問題長期隱匿在基層社會,給社會治理帶來較大隱患和負擔。另一方面,這種單向溝通模式忽視了基層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動性,基層的實際問題得不到有效反饋,基層群眾的參與感和滿意度降低,基層干部的負擔也往往加重,影響著基層的黨群關系。因此,要建立雙向的溝通機制,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形成“引導—參與—反饋—調整”的新模式。在群眾和企業等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黨自身的良好組織力得到擴展,不僅有效發現和解決基層社會的難題,推動黨群、干群關系得到良好發展。在反饋和調整階段,基層黨組織不是將自身組織力用于領導社會治理,而是將組織力賦予到社會治理過程中,從而提高社會治理的效能。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擔負著服務群眾的重要任務,服務意識、服務效果關系著基層群眾認同度和滿意度,影響著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力,將黨的組織力擴展到基層社會,既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識,站穩黨的政治立場,在政治上、思想上教育和引領群眾;又要在基層事務中認真履行職責,真誠服務群眾。領導群眾與服務群眾并不沖突,而是黨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中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基層黨組織的服務水平提高,群眾對黨組織工作有更高的滿意度,對黨組織的領導有更深的認同感,從而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組織力的提高。
在基層社會,黨的教育培訓工作還有著提升治理水平的任務。基層黨員干部是社會治理的“關鍵少數”,對基層黨組織和社會治理組織力的提高至關重要。當前,基層黨員干部培訓還未形成規模,培訓缺乏系統性,教育培訓對基層社會帶動力也較小。因此,要擴大教育培訓的覆蓋面,激發基層活力,推動基層社會組織力提高。一方面,要加強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系統化增加培訓內容,為黨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思想政治支撐,有效帶動基層治理組織力的發揮。另一方面,將群眾、企業、學校等基層社會主體納入到教育培訓中來,同時針對性增加社會性培訓內容,實現黨自身組織力內容的延伸。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也是人民當家做主,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重要制度保障。加強城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有利于發揮基層自治組織在社會治理多元參與中的核心作用,從而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力。當前,一些基層自治組織還帶有明顯的行政化傾向,還存在基層自治組織和黨組織完全綁定在一起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鄉群眾的自治活動,對社會治理組織力的提高有一定影響。因此,要大力加強社區基層組織建設。一要進一步厘清黨建引領和多元參與的關系,黨建引領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但這并非一對多的單純領導和被領導關系,而是通過黨建引領,促進社會主體的參與,形成多元互動關系。二是調整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各項制度,提高基層群眾自治水平,真正做到黨組織領導、群眾自治和社會參與。
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奮斗下,我國如期實現了脫貧攻堅的總目標,踐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諾言。在順利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后,我們還要清楚地認識當前我國面臨的復雜社會問題。我國有接近一半的農村人口,廣大農村也是社會治理較為薄弱的地區,解決好農村基層社會問題,對現代化國家建設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有重要意義。因此,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人力參與到農村社會治理中。一要在社會治理領域制定和完善社會力量準入的相關制度,使社會資本和人力參與社會治理時有規可循。二是在自主發展農村相關產業的同時,對參與農村產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政策,提高企業參與農村社會發展的積極性。三是推動志愿服務向農村擴展,轉移城市志愿服務飽和力量,在科技、教育、衛生等領域形成持續性的服務和扶持。
我國的基層社會治理覆蓋面大,問題和事務復雜多樣,精準管理難度大,對大數據信息處理和反饋模式的需求十分迫切。
基層黨員干部是社會治理工作的排頭兵,也是基層大數據和智慧治理的推動者,因此,實現智慧治理的新型治理模式必須把握好基層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大數據和智慧社區在城市發展中已有了較多的推廣和普及,但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應用較少,特別是基層干部群眾對大數據、智慧社會等概念的內涵較為陌生,對其發展和成果的認識較少,這給農村地區開展智慧治理帶來較大的思想阻礙。因此,要著力提高基層干部的大數據思維和對智慧治理的認識。一是組織農村基層干部到先進智慧社區參觀學習,開闊基層干部視野。二是組織系統理論學習,邀請智慧社區管理者、大數據處理公司高管以及大學教授等人員講授理論知識,使基層干部對智慧治理有系統的認識。
我國基層社會發展程度差異較大,地域文化不同也導致多種形式的治理方式和習慣,在革新治理方式時,要“從規劃設計開始就要注重應用集成、信息共享、融合互通”,發展符合自身特點的治理形式。一要考慮基層工作實際,杜絕形式主義,緩解基層工作人手不足的問題,提高基層社會服務便利化水平。二是推進智慧治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學習、培訓、志愿服務等形式提高基層群眾使用數字化技術的能力,努力消除數字鴻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要制定幫扶政策,做到智慧為人民。三是優先建設一批智慧社區樣板,供干部群眾參觀學習,在基層樹立智慧生活的風向標。
在推進智慧治理的過程中,大數據必然要采集大量的基層社會信息,這些信息涉及基層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包含著涉及國家安全的重要數據。大數據對信息的收集不是無限的,智慧治理不應當拋棄人文關懷。因此,必須要明確大數據信息收集的邊界,保護人民群眾的隱私信息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數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要建立大數據信息安全責任制度和信息安全防范體系,使信息漏洞得到有效預警和保護,確保智慧治理安全、有序發展。
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力既要堅持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將黨自身的組織力擴展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及其主體中;又要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提高多元參與的靈活性,使組織力的提高帶來更大治理效能,還要依托大數據等手段,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基,關系著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大局。從組織力入手,著力發揮基層治理效能,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