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永
(涇縣桃花潭路消防救援站,安徽 宣城 242500)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都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國內總人口中超過半數。最近幾年里,中國經濟不斷進步的同時,農村的經濟建設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讓很多的農民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幸福指數的提升之路也開始規劃起來。隨著農村建設不斷發展,生活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好,生活水平總體上都有了較大的進步。然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進一步結合農村總體建設基本情況可知,因為受到農村存在眾多先天性火災隱患,很多農村居民未樹立較強的防火意識,各級政府部門未對相關防火工作進行重點關注,這是引起農村地區火災頻發的重要原因。在開展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所促發的農村消防安全管理問題較多,對農村消防安全構成巨大威脅,而且還有一系列農村防火問題有待解決,所以逐步受到上級黨政機關的高度關注。2006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指明了農村建設基本方向,需要協調好城鄉統籌發展,逐步加強對農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視成都。因此,農村消防安全事關農村社會經濟建設,對全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1]。
最近幾年里,在鄉鎮以及農村的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各個政府和相關的部門以及各個黨委都對其進行了關注,在“消防宣傳五進”里面將農村消防安全宣傳加入了進來,只是在農村,由于居民集中度不高,存在著很多的火災隱患,再加上消息傳遞不暢,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沒有很強的防火意識等這些原因,使得很多農村特別是地處邊陲的農村存在著很多的火災安全問題,導致火災發生的次數較多,但是消防站很多時候都是位于人口集中度較高的城區,和農村存在很遠的距離,當火災出現之后,達到火災地往往要很長的時間,導致滅火最好的機會丟失,有的農村地區本就缺水,有的則房屋都聚集在一起,當火災出現之后就會很難控制,導致連串起火,出現幾戶以及很多戶都被燒毀,很多時候這都是出現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存在著火災,導致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受到限制,讓出現火災的居民的生活出現困難,甚至會讓人員出現傷亡的情況。所以,現階段想要農村建設能夠不斷前進,怎樣讓農村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得到解決,讓農民在消防安全意識上得到提升,讓農村出現火災的概率降低,最大限度地保證農民財產不受損生命財產安全有保障,是現階段課題中最為重要的。
當前,我國政府部門積極出臺一系列政策制度全面推動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農村防火受到了各級政府、單位與全社會的公共關注,然而因為于地方政府部分與農村居民防火意識較為淡薄,引起農村火災因素眾多,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火災防控的難度。到2019年底,國內累計發生火災13.2萬起,傷亡人數超過千余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7.7億,和2009年展開對比發現,農村火災發生次數與損失各自的增幅為 2.6%、12%,死亡數量呈逐步降低趨勢[2]。根據相關數據資料顯示可知,農村火災發生對其生產生活安全構成極大威脅,當前受到農村火災造成的經濟損失日益突出,所以需要對農村火災防控工作加以重視。
盡管當前正處于新農村建設新階段,各級政府部門十分關注,然而開展消防工作過程中眾多實際問題有待解決,這也是引起農村火災防控能力難以大幅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發揮重要現實指導價值。
當前,黨和國家進一步擴大農村消防意識培養與宣傳影響力,然而因為農村居民基數較大,在消防宣傳效果方面并不理想,這是引造成眾多居民消防意識不強的重要影響因素,首先,當前眾多農村居民整體知識水平比不高,現代科技運用能力有待大幅提升,消防知識宣傳途徑十分有限,這也是造成消防宣傳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其次,廣大農民居民家庭電器與灶具使用存在極高的消防安全隱患,極易引發火災事故的發生。最后,廣大農村地區煙花爆竹燃放十分普遍,孩子玩火引發的火災事故層出不窮,所以農村火災一直處于高頻狀態。
當前,政府在開展消防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將公共消防設施納入規劃范圍,然而農村地區未按要求安裝消防栓現象普遍存在,很多自來水長期未進行修繕,水壓難以滿足消防管道標準需求,水源供給效果并不理想。還有就是,未能充分調動公共交通道路優勢效果,村民將部分道路占用來進行私家車停放與雜物堆放,當村中發生火災后造成消防道路阻塞,引起的后果不堪設想。
農村消防組織往往是三級構造,首先是鄉鎮政府這一級,起到的作用不大,在一年中進行形式的檢查,在監督和指導上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其次是村一級,沒有健全的消防組織,責任不夠清晰,讓農村消防工作達不到標準,沒有按照要求進行落實,其結果就是農村消防工作不管是在進行部署還是在實施的時候都沒有落到實處。需要逐步增長農村基層消防組織能力與防火意識,這至關農村火災防控能力的高低,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農村基層消防組織與各級鄉鎮政府組織工作要求,這是全面增強農村火災防控能力重要舉措。
部分鄉鎮在貫徹消防安全責任制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實際問題,對應機制體系尚未構建。《消防法》出臺后,大幅提升了縣、鄉、村消防工作網絡管理水平,然而就廣大偏遠農村地區而言,消防安全責任制貫徹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所開展的消防工作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相匹配,一些鄉鎮并未制定有效的消防工作管理方案,在城鎮整體規劃方面未把消防安全規劃納入其中,這是引起相關責任制度落實出現一系列問題的主要原因,各項消防安全管理機制尚未構建起來。
鄉鎮領導未重點關注農村防火工作,各項消防工作缺乏主管負責人,導致工作開展存在很多實際問題。一些農村地區積極貫徹消防安全責任制,年初有關鄉鎮政府單位紛紛完成責任狀的簽訂,然而在后期實際落實過程中存在工作滯后的現象較為嚴重,部分地區將責任狀壓在抽屜中置之不理,部分地區缺少相應的自己,對火災隱患的整改工作不足,所需基礎設備器材不足,很多消防活動未有序開展,未按要求有效貫徹責任狀中相關內容,無法發揮責任狀應有的作用效果。
在監督管理農村消防上面,消防和公安部門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消防監督管理在偏遠農村出現缺失。基層特別是偏遠的派出所得不到消防部門的指導,基層的派出所人員欠缺,不能夠對農村防火進行關注,防火責任形同虛設。沒有在理順和落實三級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充分行使各自的職能,還有很多派出所在責任、權利以及職能上不清晰,沒有熟練的消防業務,對農村消防安全監督不積極。一些地區的派出所以及民警等在認識上各不相同,覺得消防部門才是消防工作的主體,所以在很長時間之后,派出所監督工作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5.1.1 切實推動消防責任落實落地
首先,利用好安委會、消安委相關平臺優勢,對我國廣大農村區域火災事故基本情況與消防安全情況展開深入研究,結合實際情況發函給城建、鄉鎮政府主要部門,依次派單子、壓擔子,同時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增強行業主管部門消防監管職責。其次,不斷夯實基層政府單位主體責任,做好社區、街道、村委會各級部門單位的動員工作,旨在全面提升群防群控綜合治理水平,穩步提升對農村小單位、小場所、小場館消防安全檢查力度,確保相關的管理責任有效落實,對相關措施方案有效貫徹,大幅降低農村小火引起的大災現象。最后,全面督促鄉鎮、農村嚴格貫徹領導帶班與值班值守責任,需要對此項工作加以重視,提升農村居民火源電源管控力度,對存在的可燃物及時進行清理,確保“三清三關”基本要求有效貫徹,提升常規檢查巡查力度,將可能存在的動態火災隱患采取有效的消除措施,需要不斷提升村委會微型消防值班值守的工作,對出現的火情需要及時進行有效控制,做到滅早、滅小的防火目標。
5.1.2 切實增強基層消防安全檢查針對性
首先,根據季節與實際情況,有關鄉鎮、村委會、派出所積極推動農村經營性場所精準檢查、除患消除。在關鍵時期需要做到嚴格執法、剛性執行,而且就存在嚴重的消防違法行為的農村經營性個人、單位、采取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需要在第一時間向轄區消防救援大隊進行通報,做好相應的整改、關停、重罰、查封工作。其次,需要對現有的新數據信息進行重點關注,需要對農村旅游區、民宿、農家樂相關重點場所采取有效的消防檢查措施,穩步提升聯合執法、聯合懲戒能力,讓安全風險穩步下降。最后,堅持問題導向,需要穩步提升村民自建房、沿街門店、“多合一”場所消防檢查能力,對用火用電管理加以規范引導,將鐵柵欄障礙物進行拆除,對可燃雜物進行清理,完成通道對清理疏通,為人員逃離提供必要的保障,就存在較為突出的隱患、高風險及問題反復出現的,必須進行重點整治,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加強管理,制定常態化整治方案。
5.2.1 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制定更好的處理措施
通常情況下,很多農村消防救援站較偏僻,消防救援工作人員需對農村消防狀況進行有效把握,明確消防車道、水源、住宅布局、建筑變化狀況,當火災事故一旦發生之后可以確保所提供的信息是精確的。而且進一步結合各種火災事故實際情況與調查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旨在實現心中有數、臨場不亂的效果。
5.2.2 強化農村火災初控,增強村民自救能力
進一步結合農村地區火災實際情況,在火災初期通常有村民采取相應的自救措施,同時需要同附近村落形成有效協調,旨在對火災進行有效控制,最好將初起火災事故扼殺在搖籃之中,為消防站到達火災現場創造更多有利條件;消防工作人員到場之后,利用好移動式滅火裝置相關功能,對火災起到積極的遏制效果,讓大火可順利消除,由此對大幅降低當地村民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均具有積極作用。
5.3.1 建立消防安全監管網絡,全面落實農村消防工作
在消防工作中,基礎的工作便是農村消防,在社會安全工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要各個部門進行配合,特別是政府部門要和廣大的人民群眾一道來進行。政府要發揮自身的組織領導作用,村民要將消防安全監管系統自覺地構建起來。
(1)開展安全工作時,將農村消防作為首要任務對待。各個地方政府要對其加以重視,將一把手負責制度實行起來,對消防建設機制進行完善,在監督檢查上進行強化,在村鎮建設里面加入農村消防工作,在投入資金以及配置消防設備上要充足,對農村消防里面的不足之處進行處理,讓農村消防工作能夠有更高的效率,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2)將公安部門監督管理的職能發揮起來,對農村地區進行監管。要讓各個地區派出所在認識消防工作上得到改善,讓工作人員應急救災能力得到提升,要不斷培訓派出所民警的消防知識和滅火能力,消防部門要積極和農村派出所進行工作對接,對工作職責進行明確,讓管理上能夠有序進行,讓農村派出所能夠對農村消防工作起到相應的作用。
5.3.2 完善農村消防法律法規
開展消防管理工作主要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相關法律依據,然而涉足的城市消防管理較多,在農村消防方面的規定相對有限。其中第六、三十一及三十六條對火災多發期農村地區消防宣傳教育及安全檢查工作有所提及。按照法律就可以知道,城市才是消防工作的中心,沒有相關的法律對農村消防進行明確,導致農村地區消防工作一直得不到發展,發生火災的頻率較高。想要對農村現階段的消防現狀進行改變,就需要將和農村地區消防建設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制定出來。縣級以上政府與公安部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農村消防工作管理辦法》進行制定,結合區域范圍中相應的社會發展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消防管理方案。
1990年,公安部主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村鎮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 39-90),作為國內首個,同時也是僅有的農村消防建設國家標準。然而因為頒布時間較早,部分內容無法滿足新農村消防建設實際需求,所以對現有標準加以優化修訂,確保國家標準體現出代表性、全面性特點,更好的指導新農村消防工作建設進程,并發揮積極的法律指導效果。
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農村消防工作水平的高低影響極大,需要不斷增強農村火災防控能力,此舉有利于維持農村正常生活,為農村人口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有關消防監管、輔助、直屬部門主要堅持“防控為主、防消結合”基本原則開展各項指導工作,引導廣大農村居民具備日常生活防火減災意識,而且需要積極培養農村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為推動當前農村各種生產生活高效進程創造更多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