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常喜 趙曉剛
(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1951年5月21日,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建交以來,兩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系,進展順利。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西行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在這一遠大理想和宏偉藍圖的指引下,中巴兩國關系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面展開了更加深入的合作和交流。“一帶一路”倡議已經為中巴關系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必將推動中巴關系邁上新臺階。
中國和巴基斯坦都有著輝煌悠久的歷史,周恩來曾說,“從歷史的黎明時期起,中巴兩國人民就開始了友好往來。”公元前126年,在我國的西漢時期,漢朝使臣張騫就訪問過巴基斯坦的一些地方并會見了當地的官員。公元5世紀初,東晉高僧法顯曾到達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和塔克西拉等地,走訪了印度河流域,并把佛教經典從西域傳到了東方。7世紀,唐代高僧玄奘也到達白沙瓦和塔克西拉等地,并在塔克西拉的寺院講經授學。15世紀初,明代著名航海家、軍事家和外交家鄭和七下西洋,其中第二次遠航沿印度半島西海岸曾到達卡拉奇附近。1951年5月,巴基斯坦沖破美國阻撓,堅定支持中方在西藏、抗美援朝等問題上的立場,中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巴基斯坦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伊斯蘭國家,也是第三個與新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巴建交促進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
在20世紀中期巴基斯坦和中國都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獲得了國家的獨立。1947年巴基斯坦宣布獨立。獨立之初,巴基斯國內外形勢并不樂觀,急需國際力量的支持和幫助。1949年10月3日,巴基斯坦表達了希望盡早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意愿。作為回應,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于1950年2月4日答復巴基斯坦政府,表示我國同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巴基斯坦政府建立外交關系。1951年4月24日,巴基斯坦派遣的談判代表阿美德·阿里臨時代辦到達北京,隨即與中國開始建交談判。經過中巴雙方共同努力,中巴兩國在1951年5月21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之后中巴兩國相互派遣大使,從此,中國與巴基斯坦政府間的交往拉開了序幕[1]。
20世紀50年代中期,萬隆會議成功召開,推動中巴關系進入新階段。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與巴基斯坦總理穆·阿里舉行了兩次友好會談,雙方一致認為應加強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1956年10月,巴基斯坦總理蘇拉瓦底應邀正式訪華。同年12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巴基斯坦。一年內兩國總理的成功互訪,極大地推動了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和兩國人民友誼的發展。中巴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往來逐漸頻繁,政治上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也帶動了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一直堅定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對于強烈盼望能夠早日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而又遲遲不能恢復的中國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周恩來總理于1964年2月再次應邀訪問巴基斯坦。同年12月,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也來華訪問,兩國高層之間的互訪為中巴關系的持續友好發展注入了蓬勃動力,為中巴兩國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推動了兩國雙邊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新中國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中巴關系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而進入新階段。
20世紀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經受了時間考驗的中巴友好合作關系卻未受到國際風云變幻的影響,繼續向前發展[2]。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巴全面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深入發展。雙方高層接觸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增強。2001年,中巴兩國建交50周年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出席了巴基斯坦總統拉菲克·塔拉爾為慶祝中國和巴基斯坦建交50周年舉行的盛大宴會,并發表題為《風雨同舟五十年攜手共創新紀元》的重要演講,標志著中巴關系在新時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中國友好鄰邦的巴基斯坦,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巴基斯坦位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同中國、印度、阿富汗、伊朗相鄰,南瀕阿拉伯海。巴基斯坦地理位置優越,已成為亞洲重要的貿易、能源和交通樞紐[3]。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全球治理體系也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快速發展經濟的渠道,“一帶一路”倡議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中國繼續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力度,為本國經濟的發展搭建一條快車道。中國、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各方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
自中巴建交以來,在兩國國家領導人的積極推動下,中巴兩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中巴兩國的交往有著堅實的政治基礎。2014年2月,巴基斯坦總統侯賽因訪華,把中國作為其就任總統后訪問的第一個國家,表示愿與中國共同打造命運共同體。2015年,習近平對巴基斯坦進行歷史性訪問,全面擘畫中巴“1+4”合作布局,瓜達爾港成為四大重點之一。兩國高層的親自推動,讓瓜達爾港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習近平深刻洞悉時代發展潮流,準確定位中巴關系,為兩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撐[4]。
政治互信是“一帶一路”倡議順利實施的基礎。2015年習近平率先訪問巴基斯坦,足見巴基斯坦對我國周邊外交的重要性。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了題為《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 開辟合作共贏新征程》的重要演講,指出中巴兩國要守望相助,深化戰略合作,不斷推動中巴關系走向新的高度,并提出“中巴關系的最大特點是高度政治互信,凡事為對方著想,始終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習近平建議中巴兩國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不斷深化合作,推動中巴關系不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把握中巴關系,指出不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將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巴關系,將巴基斯坦置于中國外交優先位置,不斷為中巴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注入新的內容。
在我國歷任國家領導人開拓的良好交往合作的基礎上,現任領導人一直秉持與巴基斯坦友好合作的外交理念,在堅持前人開辟的道路基礎上不斷深化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為中巴兩國的持續友好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在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巴兩國關系穩步前進,取得了較多成果。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巴經濟合作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無疑是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2015年4月,習近平出訪巴基斯坦,此次訪巴收獲頗豐,中巴雙方確定了以中巴經濟走廊為中心,以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為重點的“1+4”合作布局。幾年以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在中巴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5]。
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2016年9月,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自由區正式啟動。同年11月,巴基斯坦由中方運營的瓜達爾港正式開航。2018年1月底,瓜達爾港正式投入商業運營。2018年3月,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首條集裝箱班輪航線開航。2020年8月,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并承建的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二期(赫韋利揚—塔科特)項目二級公路段(曼塞赫拉—塔科特)通車,標志著該項目全線貫通。2020年12月,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項目(蘇庫爾-木爾坦段)TOC證書簽發儀式在木爾坦舉行,標志著項目正式移交通車,實現完美履約。
在通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中方注重對“一帶一路”參與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研究,為促進國際通信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目前,中國積極探討與巴基斯坦通信和數字領域上的合作。
在金融方面,中巴兩國也展開了深入的合作。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主要國家提出了共同建設“一帶一路”銀行的戰略。2017年,中國財政部與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26國財政部共同核準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
截至2017年,中巴已經實現了多個科技項目的合作,合作內容涉及農林、水利水電、機械化工、紡織、有色金屬、醫藥衛生、航空航天、生物技術、能源環境、地質測繪、原子能和平利用、信息以及科技政策等多個方面。
在航空航天領域,2019年4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主席阿梅爾·納迪姆在北京舉行會談,并代表雙方機構簽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關于載人航天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這標志著中巴雙方在載人航天領域的合作開啟了新的階段。
在農業方面,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和小麥種植技術得到推廣,中巴兩國的科技工作人員開展了廣泛的交流活動。2017年,隆平高科在巴基斯坦注冊成立研發公司,正式啟動本地化選育與生產工作。2018年5月,巴基斯坦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的首次外銷,成為中巴兩國農業合作的又一個里程碑。
中國一向尊重巴基斯坦人民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巴基斯坦也一直支持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國情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在國際舞臺上,中巴兩國彼此堅定支持,樹立了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典范。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筆者對中巴關系的發展有以下三點展望。
第一,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巴政治互信進一步加強,兩國高層互訪更加頻繁。中巴兩國自建交以來,在兩國政府和人民的推動下,中巴兩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國雙邊關系的發展也有了堅實的基礎。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習近平多次出訪巴基斯坦,為推動中巴雙邊關系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15年中巴關系上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使得中巴關系愈加緊密,這標志著中巴兩國政府間的互信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得到加強,中巴兩國自建交以來,兩國歷任領導人都為中巴關系的友好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1世紀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人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上繼往開來,開拓創新,持續推進中巴關系深入發展。
第二,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巴企業間合作更加密切,中巴經濟互融互通的程度進一步加強。中巴在經貿合作領域潛力巨大,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能源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隨著中巴自由貿易區建設日益完善,中巴兩國雙邊貿易額度有望大幅增長。隨著援巴戰略的進一步深化,更多的中國企業將涌入巴基斯坦,為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設備和技術保障,屆時中巴兩國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將會變得更加緊密。筆者堅信,中巴兩國經濟的互補性和相互依賴性將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進一步加深,中巴經濟互融互通的格局終將形成。
第三,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巴民間交往更加頻繁,互派留學生人數進一步增加,文化交流借鑒更加深入。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多元,在此背景下,中巴兩國人民對彼此的認識變得更加全面、立體,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旅客和商人等民間組織大批涌入巴基斯坦,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此同時,大量的巴基斯坦人民來到我國旅游、學習、生活。未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中巴兩國的文化交流將達到一個新高度[6]。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中國與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為彼此的共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毫無疑問,中巴關系是“一帶一路”背景下最為亮眼的一組雙邊關系。中巴建交以來,兩國政府就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交往、坦誠相待,我國民間親切地將巴基斯坦稱為“巴鐵”。特別是自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巴兩國的關系更是上升至一個新的層次。相比以前,中巴兩國的政治互信進一步加深,經貿合作更加緊密,文化交流更加頻繁,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合作更加深入,兩國在彼此外交中的戰略地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筆者相信在兩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推動下,中巴兩國關系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