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東昌府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崔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發展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因此,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提高精神生活的水平對于推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能夠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它讓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能通過活動的形式參與到基層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豐富了基層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老百姓的基本素質和文化素養。
基層群眾的數量眾多,基層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產生的影響非常廣泛,因此,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僅對于基層群眾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整個社會建設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姓的文化素養,滿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基層文化建設一直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內容,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水平。基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對整個社會的文化建設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作為基層文化建設工作進行的重要途徑,在反映基層人民群眾真實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也承載著基層人民群眾的理想和信念。基層的文化活動就相當于是基層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沒有這些活動,基層群眾在精神層面得不到滿足,社會生活的幸福感就會大打折扣。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是每一位基層的普通老百姓,有著深厚的人民群眾基礎,不僅影響力巨大,而且覆蓋面非常廣。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將優秀的社會文化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的形式展現出來,從基層群眾角度而言,這是一種基層群眾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降低了基層群眾接受優秀社會文化的難度,提高了基層群眾對文化的接受度,從而實現對基層群眾文化素養進行提高的目標[1]。因此,通過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實現對基層群眾文化素養的提高和對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滿足,從而推進國民文化素養的提高。
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實現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工作目標,滿足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通過開展高效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可以讓基層的人民群眾接觸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以及新的理念,對于推動民主法治建設、宣揚愛國主義思想以及構建和諧社會都有引導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建設的主體,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理念。基層群眾的數量眾多,所有的社會建設都應該是為基層群眾的生活服務的,社會建設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可以通過基層群眾的生活水平反映出來。因此,通過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僅用活動的形式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工作指引了方向,提高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水平,更落實了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建構理念,加強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推動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腳步和進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建設水平,因此,可以通過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環環相扣,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要,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素養和基層人民群眾社會幸福感的提高,提高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水平,從而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基于基層群眾文化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征,以及基層人民群眾的廣泛性等特點,目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需要及時盡快解決的問題。
目前,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和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國家高度重視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共同發展,提出了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方針,但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大部分基層工作者仍然將發展經濟作為重點工作內容,沒有正確認識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為文化工作對于提高經濟效益沒有作用[2],僅僅將工作的核心放在提高基層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上,忽視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是象征性地舉辦一些下鄉演出、安排基層群眾觀看電影、簡單組織一些文化活動比賽等敷衍性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不夠重視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因為沒有正確認識和把握基層群眾活動的效益,不重視基層群眾活動的開展,將大部分資金都投入經濟生產,導致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和文化活動的資金投入不足,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設施陳舊,甚至存在群眾自掏腰包買設施、買服裝等現象,導致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興致不高,從而熱衷于麻將、撲克牌等毫無營養的活動,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消極的影響。
大部分基層群眾大都來自城市社區和農村兩個平臺,在近幾年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量急劇上漲,不僅有新的現代文化活動,如廣場舞、讀書會、文藝演出、書畫展等,還包括傳統的文化活動,如廟會、燈會、社戲、戲曲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不斷增多,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增多,為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大部分人認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并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滿足,因此選擇其他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獲取經濟效益。因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夠明顯,需要的周期比較長,大部分基層文化建設工作者選擇其他行業的工作,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人越來越少,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無聊,基層老百姓也就喪失了參與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就目前普遍存在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地區的娛樂方式都停留在看電視、玩手機、打麻將等簡單及缺乏文化內涵的形式。他們每天重復著白天工作,沒有絲毫新意。在農村地區還普遍存在著文藝人才外流的情況,由于農村經濟收入較低,大部分有才能的人才都選擇去更大的城市打拼,文藝人才的流失導致了農村基層文化群眾數量的急劇下降,影響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除此之外,大部分地區還存在文化站工作人員素質不高、良莠不齊、工作態度不端正、文化活動設備陳舊落后、文化活動經費投入不足等現象,這些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3]。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文化建設領域出現了類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越來越多的民間表演隊伍應運而生,在城市社區和農村的文化活動市場,民間表演隊伍都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豐富城市社區和農村的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有一點點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這些民間表演團體他們的初心是為了經濟效益,想要通過這種方式達到賺錢的目的。因此,往往存在一些不受政府部門許可的草臺班子,他們的文化表演往往沒有內涵,表演的節目也存在粗俗性,甚至為了賺錢不擇手段。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阻礙了城市社區和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通過對目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存在的問題的準確把握和分析,必須以把握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作用為前提,結合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現狀,對癥下藥,開展有效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效率和質量,確保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有序健康推進。
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政府和群眾的共同努力,政府要逐步落實每一級的文化建設工作。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工作人員必須落實政府的“兩手抓”政策,將基層群眾的經濟生活建設和精神文明生活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轉變思想,認清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意義,從而更好地統籌基層群眾經濟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的共同發展。基層的人民群眾也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摒棄為了娛樂而娛樂的文化活動,正確分辨對豐富精神生活有利的文化活動,堅決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活動,積極主動地參加文化活動,清楚地認識和掌握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作用。因此,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者和基層人民群眾都必須從思想上改變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認知,認識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性,提高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視程度[4]。
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必不可少。通過投入力度的加大,能夠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經費不足、設施陳舊、人才流失等問題進行有效的改善。首先,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設備的支持,通過資金投入的加大,購置一些嶄新的多樣的設備,如架子鼓、音響等,還可以通過建設圖書館等相關設施,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技術和場地支撐;其次,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指導和支持,通過資金投入的加大,可以有效留住本地的文藝人才或者對外地的文藝人才進行吸引和引入,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人才支撐。
在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時,必須具備一支高素質的文藝隊伍,從而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提供豐富的活動內容,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在建設文藝隊伍的過程中,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群眾的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藝術手法,對基層群眾的實際生活進行展示,提高文化活動的通俗性,讓文化活動能夠被大多數基層群眾所接受和喜愛。重點抓住廣場文化,在目前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廣場文化的影響范圍極大,因此文藝工作者可以在開展文化活動時,充分利用廣場文化,調動基層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部分開展的文化活動結束后,基層人民群眾也可以自發地開展廣場性質的文化活動,從而讓文化活動更好地融入基層群眾的實際生活中。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等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多樣化。
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進行豐富,從而更好地調動基層老百姓參與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順利進行提供保障[5]。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在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時,要注重把握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尊重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堅持保護文化獨特性、兼收并蓄、開拓發展的文化價值理念,讓文化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展現出來,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保持文化和文化活動的生命力。對于本地人而言,開展帶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動,能夠引起他們在文化上的共鳴,從而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達到開展文化活動的目的;對于外地人而言,極具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能夠讓他們對未知的信息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吸引他們參加活動,認識當地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地區之間文化的傳播。例如根據當地獨有的地形地貌、自然風景以及著名的人物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讓本地人加深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凝聚力,讓外地人了解地域特色,對特色文化產生好奇和景仰,一箭雙雕,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增添地域性的色彩。
開展有地域特色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是讓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保持生機與活力的秘訣,更是增強地域特色文化生命力的竅門。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打上地域特色的印記,是傳承傳播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辦法,能夠在提高不同地域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水平的同時,加強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地域的文化繁榮。
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提高基層老百姓的文化素養,滿足基層老百姓對文化的需求量,同時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指引方向,構建和諧社會。在目前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注重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城市社區和農村的文化需求量不斷增加、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不夠豐富以及民間文化成為文化活動的主力軍等多種阻礙因素。因此,想要開展更有效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要通過轉變思想,提高重視度,投入更多的資金,建設文化設施,積極創新,豐富活動形式以及尊重地域特色,增強活動生命力等多種途徑,對阻礙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因素進行改善,針對具體的影響因素采用對應的解決方案,對癥下藥,讓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變得更加順利,活動取得質量更高的結果[6]。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開展,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有利于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