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雙益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李博陽,王丹麗,唐凱杰,劉小鳳
近些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實施及提質增效,極大程度改善農村居民的飲水條件,相應的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忽視農村環境問題,使得農村地區嚴重缺失污水處理設施,使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當前難點之一。因此,有必要分析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特點及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
農村生活污水與城市污水相比來源單一,這和農村居民生活習慣存在關聯,生活污水來源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1)廚房污水。農村居民廚房污水為洗菜水、洗碗水及淘米水,其中污染源主要為洗潔精、食用油、調味料等;(2)生活洗滌污水。主要為洗衣服、洗澡等廢水,這些污水中有洗衣液、洗衣粉、肥皂等;(3)廁所污水;(4)畜禽養殖污水。部分農戶養殖家畜家禽,日常會產生大量廢水[1]。
農村生活污水有著顯著特點:(1)量小且分散。農村生活污水量少于城市,加上日常生活用水量較少,因此產生污水量較少。加上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造成生活污水出現分散排放情況,使得存在水體污染情況[2]。尤其是農村污水污染程度小,經常被忽視,使得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與治理難度較大;(2)差異性特點。不同地區的人生活習慣存在差異,造成生活污水排放也存在差異,污水排放特征不同。加上絕大部分農村生活污水沒有經過處理,或僅通過簡易化糞池處理后直接排放在自然水體中;(3)可生化性特點。通常農村生活污水中不含有毒或有害物質,加上其中污染種類較少、污染物簡單,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
現在部分農村污水處理過程中存在強制技術轉移和應用的情況,沒有充分考慮當地村民居住特點及污水排放情況,污水處理技術的實用性相對較差,不僅沒有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引起了農村居民的不滿。
粗放式排放污水是當前廣大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遇到的重大難題。農村居民居住較為分散,居住房屋一般都年代較為久遠,每戶都有建造廁所的需求,但不管是露天旱廁還是水沖廁所在建造時鮮少建設化糞池。即使部分新建房屋設有化糞池,但建設規格通常并不符合規范標準。且農村地區普遍缺乏管網收集和污水處理系統,即使設立化糞池也不能完全阻止污水滲漏或溢出[3]。
污水處理系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能啟動,而且中后期的管理和維護也需要資金支持,當地政府雖然能撥出專項資金來啟動污水處理項目,但是也只夠短時期用,污水處理是長線投資,污水處理系統的后期監控、升級和維護都缺乏大量資金的支撐。盡管當前污水管網收集系統已在農村地區大量普及,但是由于資金、技術條件等因素限制污水管網往往不能按期發揮作用,雨水管、污水管不設分流措施;沉淀池、檢查井未能按照適宜高程設置,導致雨季產生雨水倒灌;管網路徑設計時盲目套用城市標準,使得管徑不符合現在的實際需求,導致污水滯留,發酵后形成惡臭。由于污水管網設置不合理導致農村污水治理效果大打折扣[4]。
目前農村很多村民對污水處理工作缺乏了解和重視,環保意識淡薄,而且污水處理是一項長期投資,短時期看不見效益,所以村民不夠重視,仍存在胡亂丟棄廢水的情況,污染農村環境。在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大量露天旱廁改造為更加方便衛生的水沖廁所,但改造時并未納入污水收集系統,而是采用潔凈水源。農村生活污水按照污染程度不同依次可劃分為生活洗滌污水、廚余污水、沖廁污水等,這些污水經過處理后都可以進行循環再利用。然而村民在生活中產生的污水往往都采用直接滲入地下、排入流動水源中等粗放排放方式,并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污水收集措施[5]。這便導致了黑臭水體的產生及對地表、地下水的嚴重污染,造成了居住環境的持續惡化。
一方面,農村各地居住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生活污水處理措施也不同,很難統一治理;另一方面許多農村地區在污水處理方面缺乏監管和控制,污水處理設備存在問題卻無人維修。如果不能將污水治理有效監管起來,污水處理設施難以高效實現其功能,就會降低污水治理效果,影響水質控制,影響居民生活安全。
農村在選擇污水處理技術和方案時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需要根據當地居民的污水處理水質需要,以及經濟條件和地形面積等情況制訂相應的污水處理方案[6]。在經濟條件較差、污水處理要求不高的場合可使用厭氧池技術,結構簡單且省錢,該技術尤其適合在北方寒冷地區實施;在經濟條件一般,對處理水質有一定要求,但要求不高的生活污水處理場合可使用A/O工藝;MBR工業污水處理可用在經濟條件較好、有難降解的有機污水、對出水水質要求較高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場合中,居住集中或分散都適合;人工濕地可用在村莊土地富裕面積較大,有一定的河塘、溝渠、洼地的農村污水處理場合中。
為了彌補單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不足,在對出水水質要求較高的村莊,可考慮采用生活污水組合進行人工濕地二級處理,出水質量高,適合經濟條件一般、居住相對比較集中而且土地較豐富,尤其適合地勢有落差和氮磷去除要求較高的村鎮;MBR-人工濕地技術適合經濟條件較好、出水質量要求較高、土地相對比較富裕的村鎮;A/O-MBR技術適合經濟條件好、占地面積小、工藝流程短和脫氮要求高的村鎮;在居住相對集中的村落,為了提高出水水質,方便污水處理設備的自動控制和維護,污水處理設備可引入PLC和WINCC進行實時監控和控制,方便污水管理人員觀察和控制,同時也利于設備的后期維護[7]。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長期投資項目,單靠政府撥款的專項資金很難維持污水治理的中后期運行和管理。為了取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長期效益,一方面要積極爭取上級政府污水處理的專項補助資金,讓生活污水處理的專項撥款能夠發放到更多的農村地區,尤其對經濟條件相對不好的農村地區更要加大污水處理資金支持力度,以減輕村民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各級財政部門也要盡心盡力從其他多個渠道籌措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金,利用自身的杠桿作用去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可以通過貼息、保險等方式來積極鼓勵并吸引當地企業、其他團體和社會群體的資金投入,還可以通過減免稅收來鼓勵企業參與當地污水處理項目,通過宣傳表揚來激勵團體和個人來捐贈污水處理資金。進一步完善金融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支持政策,開辟“污水治理綠色通道”,給污水治理生態項目特許經營權,對村民少量收取污水和垃圾治理費。綜上所述,從多渠道籌集的污水治理資金要建立專款專用監管制度,嚴禁挪用,確保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來完成污水治理這一項復雜的民生工程,造福子孫后代[8]。做好污水資金的監管工作,禁止基層政府私自挪用專項資金的情況,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質量。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居民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已經習慣了自然排放和自然凈化,即使水質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也意識不到,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對生態環境的危害越來越大,同時也容易引起許多傳染病。由于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淡薄,對污水處理工作缺乏了解和重視,不愿參與污水治理,也不會維護污水治理成果,將會嚴重影響污水治理的長期健康發展,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強對村民環保知識的教育,讓村民清楚污水的危害以及污水處理的意義,清楚地知道個人在污水處理中的責任和義務,讓污水處理深得人心,成為農村生活中的一部分。對村民開展宣傳和教育活動,可以通過開會、廣播、電視、手機微信等多種方式來進行,還可以在中小學課堂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活動,從孩子抓起,爭取形成人人都對污水治理上心,人人都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尚。并且要注重培養污水治理和管理維護的技術人才,維護污水治理成果[9]。
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不僅關乎農民身體健康,也影響著農村的生態建設,關乎農村未來發展。而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管理和監督,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此事,如此在遇到問題時也能有專人負責,不至于查不出原委。對此,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制定具體的管理制度,派遣專門機構對農村生活污水加以治理和監管,不僅要加強監督,還要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污水治理制度,劃分到村,落實到人,通過有效的監督,針對農村生活污水實際治理狀況進行及時了解和控制,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有序開展,在保證治理效果的基礎上,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效果完美發揮出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助力。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項長期的運營項目,必須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才能使污水治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造福村民。一定要明確責任,明確污水處理設備具體負責人,設施誰管理,出了故障誰維修,上級部門誰監管,責任明確了才能更好地維護污水處理設施和效果。在污水治理長期運行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運用組合污水處理監控技術進行自動控制和預警,另一方面政府要培養和建立專門的污水治理管理隊伍,對污水處理設備進行檢查和維護。并且,市生態環境部門應定期進行污水治理抽查,將污水治理的情況納入網格化監管,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應將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效果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查范圍,從下到上層層把關、梯度管理,防止將污水處理設備廢棄不用,或者設備壞而不修,也防止將處理后的污水不達標排放,確保污水治理得到長期有效治理。通過完善污水處理機制,提高農村污水處理質量與效率,改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污水處理技術也在更新換代中不斷進步。傳統污水處理技術并不能針對水中的有機物以及氮、磷等化學物質進行完全處理,而且簡單凈化后的污水仍然殘留著很多有害物質,若直接排出,會對周邊水質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相關人員在工作中需要跟隨技術發展不斷更新,及時迎合時代發展,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污水處理效果,盡可能減少其中殘存的污染物質,實現對環境以及水資源的合理保護。如開展雨污分流。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中,針對雨污分流理念的落實十分重要。將雨水和生活用水進行分離,不僅減少污染治理的對象,還進一步增加對水資源的二次回收和利用。對此,相關部門需要及時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在農村建立分流管網。雨水管網負責輸送雨水,污水管網則承擔著日常生活污水排放,如此將雨水和污水進行分離,有效提高集污率[10]。
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上,內容相對復雜,而且治理過程緩慢,效果也不甚明顯。因此,在實際治理過程中,政府一定要發揮自身帶頭作用,針對農村地質地形、人口分布以及生活污水來源等進行全面調查。同時結合以往治理經驗,綜合考慮,建立科學的污水處理系統。在這過程中,不僅要參考當地人口分布、地理環境等,還要結合污水來源、種類等,綜合劃分,制訂不同處理方案。在處理系統的設計上,一定要結合污水種類以及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如對于經濟發展較好的農村,可以鋪設專門的污水處理管道,將農民生活污水集中起來綜合治理。而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可以采用聯戶型的方法進行收集和治理。另外,針對散戶,需要建立分散治理點,多種方式結合,針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治理,幫助廣大農民提升生活質量。
總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環境治理工作的主要內容,也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時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得到基層環境保護部門的重視度,做好科學規劃,提升資金支持力,對運維機制進行完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問題,達成改善黑臭水體水質的目的,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