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 易顏
作為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重要組成部分的地理標志,為各個地區的農民群眾提供了無需自我創立農產品品牌而分享品牌利益的發展機遇。農產品地理標志能夠進一步提高特定區域內部農戶的農業經濟收益,并且文旅產業也能夠得到持續的發展,對于農村區域內部的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不難發現,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對于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以及農產品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有著重要價值。即便在我國政府和相關企業群體積極推動的影響下,國內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注冊數量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但后續的保護工作卻出現了意識、法律體系、工作力度方面的問題,影響了國內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用的發揮。本文通過研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工作策略,以便為今后國內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從廣義層面來看,只要具備地理特征的物品或者是物體都可以視為地理標志[1]。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因為缺乏專業了解,對于地理標志的認識一般都是以建筑物或者是地理指示相對應的各種物體,也就是人們印象中的地標建筑。國際社會中使用的地理標志名詞通常是指農產品的地理標志,包括絲綢、刺繡和陶瓷在內的特色地方工業產品同樣也帶有明顯的地理標志特性。結合我國現行的《農業法》內容,農產品地理標志是農產品源自特定區域,農產品的具體品質及特征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有著直接關聯,同時以所處地域名稱進行冠名的一種特殊的農產品標志[2]。
農產品的地理標志具備良好的宣傳效應,是農產品得以進入并開拓市場的重要基礎條件。在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同類產品的競爭能力通常都受到產品的定價和質量的直接影響。產品自身質量的提高是品牌價值得以提升的基礎,客戶群體通常都是以其對標志的信任度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這也能夠為產品帶來適當的溢價。地理標志同樣也帶有明顯的富民效應,形成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價格相較于無地理標志的產品,價格平均數值要高出50%,并且有地理標志所帶來的產品收入也占據農產品銷售收入的大部分比例[3]。對于現階段農村集體農業組織發展而言,農產品的地理標志逐漸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帶動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作用。
農產品地理標志發揮價值的區域是以農村基層地區為主,是我國農村經濟逐漸向著現代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的重要途徑。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發展,對實現農村地區共同富裕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注冊和商標的創立,使得地理標志原有的品牌效應得以凸顯,并且帶動了絕大多數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夠幫助農村地區居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一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建立,能夠培育出專屬于這一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并形成完善的農業發展產業鏈。農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在農村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居民收入提高、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農產品的地理標志通常都是一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結合形成的綜合產物,從某種程度上看,體現了其所屬地區的歷史民族區域文化。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的開展,實際上是對當地民族文化進行弘揚、體現當地民俗風情和魅力的有效途徑。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能夠在促使國內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傳承的前提下,與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融合,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4]。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符號得以進入農產品地理標志中,避免了國內農產品品牌形象千篇一律的問題。同時文旅產業的發展,能夠進一步推動所屬地區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生活在農產品地理標志所屬地區的居民而言,能夠形成良好的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
從我國境內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發展狀況看來,自2008年我國農業部將第一批受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名單公布之后,國內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數量呈現出穩步發展的趨勢。截至2021年底,農業農村部明確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已經達到了3316個,并且從2018年之后,農產品地理標志每年登記的新增數量始終超過200個[5]。因為我國地域相對較為遼闊,受不同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實際發展可行性和積極性的影響,不同區域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狀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山東省因為當地地理條件較為優秀,并且政府部門高度關注農業產業的發展,當地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達到344個,位居全國第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則是因為其地理面積廣闊以及氣候的獨特性,農產品的地理標志數量為125個,并且主要集中在瓜果、蔬菜等農產品上。西藏、寧夏這類地區受制于當地氣候、土壤等因素,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相對較少。
在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等級數量持續增加的背景下,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體系也逐漸得到完善,除了傳統的《商標法》《民法典》和《農業法》國家基本法律體系之外,政府部門也出臺了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和保護規定等方面的文件。同時全國各地政府部門對其所屬區域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管理和保護工作結合當地的具體狀況,出臺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直接反映出我國政府部門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始終保持高度關注。
1.保護意識較為單薄
我國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登記注冊工作從2008年才正式開始,在這10余年的發展時間內,生產人員借助地理標志方法進行農產品保護的意識水平相對較低,缺乏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品牌建設和保護意識。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實施的背景下,不同區域農民群體對于如何建立帶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的認知處于一種初級的摸索階段。目前,相關政府部門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推廣工作相對較少,使得農村基層群眾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意識方面的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蘊含的經濟價值以及使用各種方法注冊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知識未能形成全面的了解,自然無法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結合法律條文合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2.法律體系的建設發展仍舊存在缺陷
雖然我國的《商標法》《民法典》和《農業法》等法律和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管理等方面的相關文件中提及了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注冊等方面的內容,但實際上能夠進行地理標志注冊的農產品單純局限在農業初級產品上,這樣使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注冊產品出現了品種較為單一,形成主要集中在蔬菜瓜果、中藥等初級的農產品領域現象[6]。即便目前的法律體系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但從我國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來看,如果想要全方位發揮農產品地理標志在鄉村經濟、生態、文化融合發展等方面的促進作用,需要將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進行拓展。目前我國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模式在借鑒外來經驗的前提下,結合本國國情形成了商標法體系、地理標志及產品保護體系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體系三種。但實際上,這三種法律保護體系的標準卻并不統一,具體使用的法律也呈現出一種彼此獨立、使用范圍交叉重疊的問題,再加之生產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水平相對較差以及需要較高的成本投入,很容易引發地理標志權和普通商標權的相互沖突。
3.保護工作落實不到位
現階段我國政府部門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監管工作落實不到位,出現了一種部門職能交叉的現象。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工作并非是在登記注冊完成以后正式結束,實際上是一種包括特色挖掘、標志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等在內的系統化工程,需要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全方位監管。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監管部門是以農村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和市場監督管理局三個部門負責,即便在2019年機構改革之后,三個部門的管理職責進行了整合,但這種統一和分管結合的監管體制的存在,很容易出現空頭管理的工作現象,使監管工作出現一種形式化發展現象。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化發展的過程中,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認知卻不到位,并且城鄉二元結構以及政府在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使我國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和保護始終未能得到完善支持。針對農產品地理標志濫用的行為,政府部門尚未采取針對性措施,出現了一種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缺乏管理的現象,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將會產生明顯影響。
要想妥善解決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需要高度關注農民群眾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意識水平的提高。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實施的背景中,特色農產品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打造和培育是以農民群眾作為重要主體,但因為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水平相對較低,并對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方面的知識了解相對較少,政府部門需要更好地發揮其引導作用,使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途徑落實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知識方面的宣傳工作,配合注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促進農村區域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宣講,保障農民群眾能夠意識到農產品地理標志包含的經濟、文化和生態價值。配合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法規知識的了解,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規范化使用意識。與普通的商標相比,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沒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在申請注冊之后可以無限期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的生產者必須要具備長遠發展的眼光,在申請注冊成功之后,也需要遵循原有的生產工藝或者是種植要求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政府部門需要提倡農民群眾與農產品地理標志濫用的行為進行積極斗爭。作為知識產權組成部分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濫用行為的出現實際上就是對生產者的知識產權進行了侵犯。在生產者不主動維權的情況下,這種違法行為囂張氣焰會進一步上漲,從而產生消費者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信任危機。政府部門需要在科學宣傳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法律法規內容的同時,通過舉報獎勵等多種方式,引導農民群眾參與到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工作中。
針對目前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法律范圍較為狹窄的情況,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立法完善的過程中,需要將保護范圍涵蓋面進行拓寬。結合外來的經驗來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突破了傳統初級農產品的局限,已經逐步延伸到深加工農產品和相關產業鏈的工業產品和服務體系中。結合經濟學方面理論,初級農產品因為處于產品生產的最低端,農民獲得的經濟利潤相對較少。為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地理標志附加值,需要政府部門關注我國特色優勢農產品并將其加入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范圍中。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實施,我國的農產品必然會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為了預防今后國際農產品地理標志糾紛問題的出現,立法部門需要從頂層設計方面進行考量,逐漸出臺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專門法律,針對有關地理標志的農產品質量、標志使用等問題進行有效管控,進一步凸顯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價值。在專門法規制定的過程中,立法部門需要處理好有關《商標法》和《農業法》等方面的關系協調。《商標法》中有關縣級及以上的地名使用限制需要擴大到全國地名,并取消地理標志權和普通商標權之間的沖突,這些都是《商標法》在今后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專門法規制定中需要修改的法律內容,從而形成一種以專門法為主、《商標法》為服務、各種行政規章作為補充的完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法規體系。
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作為農產品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因為受到法律沖突和部門之間利益塊狀分割的影響,其作用未能全面發揮。隨著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傳統工作格局也需要進行變革。政府部門需要以專門的地理標志保護法的法律框架作為出發點,針對地理標志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將原本三大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責進行梳理,改變目前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多頭化的發展局面。農村農業部作為我國農產品管理工作的主要負責部門,并且在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方面的工作流程發展相對較為成熟,可以在其下設立專門負責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方面的機構,由其針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下的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進行科學的監管,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影響力。政府部門在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力度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農產品地理標志在經濟、人文方面的價值,落實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工作。政府部門需要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實施的過程中,將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納入其中,并在政府預算中將有關產品地理標志管理方面的經費單獨列出來,以便為今后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政策支持。
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形成和發展,對我國各個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建立以及產品質量提高都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在今后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持續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立法部門需要從頂層規劃設計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專門法律法規體系,配合農民群眾地理標志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政府部門結合專門法律法規體系形成的規章制度文件,形成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合力,嚴力打擊各種農產品地理標志濫用行為,全面發揮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