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孫田田
當前社會背景下,受災群眾的各類心理困擾和災后心理重建問題,逐漸受到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廣大人民的重視,災害后受災群眾及其家屬的心理重建問題成為一個熱點議題。近一段時間,各地災害頻繁發生,對群眾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社會工作在介入群眾的心理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多種困境,包括受災群眾不良心理狀態的多樣化與復雜化、社會工作在心理建設方面的理論模式不夠成熟、社會工作者對受災群眾提供的心理援助缺乏長效性、政府對受災群眾的心理建設投入力度較小等,這些困境抑制了受災群眾災后重建的信心,阻礙著災害社會工作的開展。
由于突如其來的災害,人們會出現諸多自身無法及時有效處理的心理困擾,在這樣的處境下,群眾的心理狀態也會失去平衡。面對災害本身,人們最大的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強烈的驚恐反應,體現在行為動作上則是慌亂遲鈍[1]。災害會引起明顯的軀體痛苦和心理痛苦,并且這種痛苦是長期的,會持續影響受災群眾的生活狀態。災害發生后,許多受災群眾會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他們內心會時常浮現與災害相關的情境或內容。當出現這樣的閃回現象時,他們的軀體會表現出心悸、多汗、頭痛、全身不適等狀態,睡眠上會出現入睡困難、容易被嚇醒以及噩夢較多等障礙,心理上會表現出抑郁癥狀,難以對重建生活產生興趣,對未來生活沒有思考和憧憬。
災害不僅給人們的生理功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也極大地沖擊了人們的心理防御體系,進而使受災群眾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身體機能遭破壞,肢體功能受限制,原本平靜美好的生活狀態被打破,受災群眾的內心充滿了焦慮與不安。基于受到災害打擊的程度和受災群眾以及家庭情況的多樣化與復雜化,受災群眾及其家屬、親戚和朋友等相關群體也會出現各類不良的心理狀態。災害不僅破壞了受災群眾的個人生活和他們的家庭生活,也破壞了整個災區群眾的社會功能與社會關系,影響著災后重建的進程。
我國的心理服務體系缺乏相對成熟的理論模式的支持,社會工作在介入為目標人群提供心理服務的過程中,沒有成熟的理論模式的支持,極大地影響了服務效果,有時可能也會使案主陷入更深的困境,產生更多的困擾,無形中加重了案主的心理壓力,增加了心理建設的難度。
社會工作者在災害中或災害后對受災群眾提供心理援助時,往往關注緊急問題的解決,更加關注受災群眾在“此時此刻”的悲慟,致力于緩解受災群眾在當時的絕望處境,而沒有注意到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創傷是具有輻射性的,會持續影響受災群眾未來的生活。而社會工作者僅僅停留在“此時此地”的心理援助缺乏長效性,很難真正幫助受災群眾走出災害帶來的心理創傷。在短暫的幫助之后結束服務,對于受災群眾來講,是安全感的再一次喪失,這種“失去感”是雙重的,很可能會對受災群眾的心靈造成二次傷害。
災后心理干預工作對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關系到災后受災群眾能否提升抗逆力,有強大的心理調節能力以面對未來的生活。目前,我國心理干預機制的不完善、社會工作者缺乏系統培養與訓練、相關專業知識匱乏等,都會影響災后心理援助的長效性。
政府在對受災群眾的心理援助方面,卻存在許多短板,如缺乏整體預案和明確、統一的指揮系統,援助顯得無序、可持續性有限等[2]。就現狀而言,我國政府在災害干預工作中依然有很多短板,包括政府與相關部門對心理援助的重視程度仍然有待提升,災害心理救助經驗也比較有限;在心理援助方面的法律體系也不完善,專業人員的心理干預工作與受災群眾的心理建設缺乏法律保障;在危機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容易引起社會公眾的恐慌。這些短板的存在,使得受災群眾以及社會公眾的心理危機得不到重視,心理需求得不到法律的保障,缺乏對危機的預防與解決能力。受災群眾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調動并給予他們維持基本生活的物資方面的援助,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夠調動一些專業的人力資源,給予他們強大而有力的心理援助,幫助他們做好心理建設,提升預防與解決危機的能力。
社會公眾在通過微博、電視、公眾號等途徑了解到災情后,第一時間想要捐獻物資給災區,緩解災區的“燃眉之急”,在給予緊急物資援助之后,便逐漸降低對于受災群眾未來生活的關注。媒體報道也側重于災區物資援助的進展,缺乏關于災區民眾心理狀態的內容。受災群眾的心理建設作為一個影響災后重建的重要方面,卻沒有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而社會公眾對于受災群眾心理建設的關注,是受災群眾戰勝災害、重拾信心的強大精神后盾。
社會工作者為專業的援助者,在災害中或災害后運用專業知識與技巧幫助受災群眾做好心理建設工作,可以幫助他們改善失衡的心理狀態,處理不良的情緒困擾。在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下,受災群眾可以更有力地撥開心靈的霧霾,正確面對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重拾對于未來生活的信心,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形成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社會工作者專業而有效的心理援助,不僅可以幫助案主積極面對當下的困境,也給予了受災群眾強大的能量去抵御未來生活中的困境,大幅度降低當下災害對于災民未來生活的干擾。
社會工作者介入災害中災民的心理建設工作,可以在實踐中汲取更多經驗,為完善社會工作介入案主的心理建設方面的理論模式提供借鑒,提高社會工作的專業性與知名度,提升社會工作者在災害中心理援助方面的知識素養與能力素養,使社會工作者在心理援助的實踐中提高對專業的認可度,增強運用專業技巧的熟練性與靈活性,以應對受災群眾不同的心理困境,緩解受災群眾的心理壓力,協助他們走出危機,承擔起緩解困境的專業職責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職責。
社會工作者在參與受災群眾心理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鏈接受災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梁作用。因為社會工作者前往一線參與心理救援工作,更加能夠清晰地了解到受災群眾的需求,將這些需求反饋給政府,可以使政府更加精準地為受災群眾提供必要的援助。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紐帶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通過參與受災群眾的心理建設工作,也可以在實踐中發現我們國家對于受災群眾心理建設方面的政策漏洞。通過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給予一些政策建議,推動社會工作者在為受災群眾提供心理建設方面相關政策的完善與發展,進而提高政府對受災群眾心理困境的關注度。
社會工作者積極參與到災區民眾的心理建設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鏈接社會資源,增加媒體對于災區民眾心理狀態與情緒困擾等方面內容的報道,可以使社會公眾更加關注受災群眾的心理,在災區營造團結友愛的氛圍。在災害發生后,社會公眾對于受災群眾的心理建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們國家“家國一體”精神的感召下,全社會的關注會給予受災群眾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振奮人心,鼓舞我們克服看似不可戰勝的困難。
目前,我國社會工作在心理健康服務方面的理論體系仍然很不完善,實踐經驗也相對較少。基于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完善理論體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鏈接媒體資源等策略來解決受災群眾的困境。
心理服務在發達城市發展得較為成熟,而在鄉鎮這樣的基層地區,心理服務的覆蓋度卻是少之又少。在災難發生后,基層受災群眾的心理建設得不到有效援助。建立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可以在災害發生時或災害發生后,及時有效地幫助基層受災群眾做好心理建設工作,減輕他們由于災害造成的心理重擔。提高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的覆蓋度,可以更好地調動社區資源,為受災群眾提供援助。社會工作者可以更好地運用社區照顧模式,實現正式服務系統和非正式照顧系統互補,有效地滿足社區內有服務需求的群眾,提升受災群眾的歸屬感,提高社區民眾的凝聚力。
我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在理論層面較為缺乏,應該鼓勵專家學者在相關領域不斷探索,完善社會工作在心理服務方面的理論體系[3],著力建立“務實化”的心理服務平臺。各地市縣區鎮村要積極引進心理學、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增加心理服務的覆蓋面,縮小心理服務范圍與質量的城鄉差距。建立基層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完善心理健康服務,使各類遭遇困境的人群眾都能夠獲得有效的心理援助。積極推進心理服務的實踐,可以在實踐中汲取經驗,為完善社會工作在心理服務方面的理論體系添磚加瓦。
災害的發生,特別是諸如地震、臺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對災區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破壞是深遠而持久的,災后的重建更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災后重建不僅包括道路、房屋、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重建,還涉及災區居民的身心康復、生計發展、關系調適等方面的重建[4]。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的援助者在為受災群眾提供心理服務時,一定要為受災群眾營造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避免迅速終結服務給受災群眾帶來二次傷害,做好定期回訪工作,關注受災群眾的長遠發展。
社會工作者應提升自身的知識素養與能力素養,為受災群眾提供更有質量的服務。在災害發生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危機介入模式,及時有效地幫助受災群眾擺脫當下的困境;在災害發生后,可以采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協助受災群眾改變不合理的信念,以理性的態度看待災害;在受災群眾因災害經歷的“閃回”而長期處于悲傷狀態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敘事療法,幫助受災群眾重新建構生活的意義,增強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社會工作者為政府與群眾、政府與社區社會組織、政府與轄區單位等共建共享共治的橋梁紐帶,能夠更直接、更真實地了解受災群眾的心理需求。社會工作者將受災群眾的需求反映給政府,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受災群眾擺脫心理困境,緩解危機境遇。在為受災群眾提供心理服務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發現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并及時反饋給政府或相關部門。
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是信息最主要的掌控者。政府應及時接受反饋信息,了解受災群眾的心理需求,增強對受災群眾心理援助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受災群眾信息的了解程度,增強受災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作為危機管理的責任人,政府應時刻保持危機管理與信息傳達的渠道暢通,定期向社會公眾通報危機管理的進程,比如災害的傷亡程度、救助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政府各個部門還應通過各類研究機構使社會公眾正確理解危機,避免造成過度恐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穩定社會公眾的心理狀態。
媒體具有監測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系、傳遞信息、引導群眾價值觀等功能,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在災害發生后,主流權威媒體的報道和觀點對公眾心理的影響力巨大。社會工作者要積極鏈接媒體資源,協助媒體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及時向社會公眾傳遞真實有效的信息,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傳達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思想,增強社會公眾的凝聚力,增強受災群眾的抗逆力。
災害的發生,對受災群眾造成的心理創傷是十分嚴重的,受災群眾的心理建設問題應該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應促進心理服務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關注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政府也應完善相關政策,加大對受災群眾心理建設的支持力度,為基層民眾提供良好的心理服務平臺,滿足各類人群的心理需求;媒體也應及時有效地向社會公眾反饋災情信息,傳遞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社區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心理服務機構與社會工作站的覆蓋率;家庭應營造安全溫暖的氛圍,關注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在介入受災群眾的心理建設過程中時,要注意提高服務的專業性與長效性,做好對受災民眾長期生活的回訪工作,提升對受災民眾未來生活關注的持續性;公民個人也應學習一些必要的心理調節知識,參與一些心理安全知識講座等活動,提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自身心理防御機制。
我國目前在心理建設方面的理論體系仍然比較薄弱,實踐經驗也比較匱乏。在災害發生后,受災民眾的心理建設問題仍得不到廣泛關注與有效解決,專業人員的知識與能力素養仍有待提升,基層心理服務平臺少之又少,這些困境阻礙著災害社會工作中的心理建設的發展。災害過程中受災民眾的心理建設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形成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給予受災民眾強大的心理能量,我們一定能以更好的心理狀態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災害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