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吳紫嵐
2021年2月25日,我國歷時五年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202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使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和提升的最佳手段,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就成為主要任務,以進一步保障脫貧成果更加穩固、效果更可持續。
在現代工業剛開始發展之際,經濟大潮攜浩大聲勢而來,人類初次嘗到了以環境的“犧牲”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的“豐碩”果實,彼時環境保護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國也曾一度陷入這一困境。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遭遇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遭到破壞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人民的生活與健康,生態環境保護逐漸受到社會關注。
近年來,我國愈發重視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實現農村的經濟發展與其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2020年11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作出了決策部署……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已然成為我國長遠發展的一項歷史任務,也是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這些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成就,生態環境有了較大改善,但仍存在著城市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平衡、農村居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方面有待增強等問題。
在鄉村的經濟條件、基礎設施等不斷發展過程中,其生態環境不斷面臨新挑戰、遇到很多問題,如: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只有統籌發展,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的生態環境治理應該緊跟時事熱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采用科學的生態治理方法,推進系統治理工程。并堅持構建系統的治理體系,以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為保障,采用多元共治的方法,調動各方積極性;這時生態警務體系的建設尤為重要,警察執法權力集中并且擁有強制性,能夠有效整治鄉村突出問題,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凈化鄉村生態環境,推動鄉村振興。公安部門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行使公安職權,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文件政策落地落實,依法保障行政執法部門執法活動,打擊各類生態環境領域犯罪活動,2008年開始構建“環保+警察”模式,組建環保警察隊伍,打破“企業無賴,環保無奈”的尷尬局面。為整合警務資源、優化機構配置,2019年森林公安整體劃轉到公安部實行統一領導管理。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各地公安機關結合本地區特點,摸索構建生態警務模式。如黔西南州啟動大生態警務,推行“161模式”;湖州依托生態聯勤警務站,統籌推進“守青山、護綠水”行動……這些地方性的生態警務建設例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鄉村振興的發展。
生態警務意圖將生態保護的責任和意識貫穿所有警務活動中,由上而下,構建一個完善的生態保護格局和體系。在實踐中,各地公安機關通過聯勤制、警長制、智慧技術、專項行動等手段有效打擊了生態環境領域犯罪活動,維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但是生態警務的建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導致污染治理治標不治本,搞樣子工程。群眾和企業生態環保意識薄弱,整治工作落實不到位,違法排污依然嚴重,生態警務建設亟待完善。公安機關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把握時代的新特點、新變化和新要求,全面推進公安改革,提升為民服務水平,預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抓住核心和重點,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全國公安機關應當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深化鄉村社會治安治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治理,在公安部黨委統一部署下,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建立生態保護長效警務機制,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守護祖國綠水青山,助力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警務的建設、創新與完善,是公安機關在習近平生態法治建設思想的指引之下做出的相應變革,這一變革毫無疑問是深刻的、重大的,故而必須要做好頂層設計才能夠有效進行。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許多方面我國都進行了良好的頂層設計,將之寫入了黨的報告、政策、法律法規等,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等,但對于生態警務建設,國家沒有出臺相關文件直接進行指引規劃,在實踐過程中由各地公安機關自行摸索進行,導致全國生態警務建設步調極不統一,如湖州等地生態警務建設已有六年之久,且取得一定成效,而部分地區仍然重視經濟發展,沒有構建起統一的生態警務機制。統一部署缺乏的這一窘境導致生態警務這一于國家發展而言至關重要,且實行后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警務機制在全國范圍內的建設情況差異較大,無法有效保障生態警務的建設,也無法有效了解其具體推進情況,從而對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不良影響,對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帶來了困難。
改革因時代要求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如此,生態警務建設亦是如此。這是新時代下對公安的一大挑戰,是對公安工作新的一大要求,生態警務建設是公安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所開創的新局面、取得的新進步。
“新”,讓人激情澎湃,但也容易迷失,經驗是生活的肥料,于公安工作,尤其是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公安工作而言更是如此。恰如 “楓橋經驗”在全國公安機關得以推廣并不斷發展,成為新時期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典范,在全國范圍內為公安機關處理矛盾糾紛提供了寶貴經驗與借鑒,“模板”“經驗”的力量可見一斑。
而在生態警務建設中,有諸如括蒼山、湖州等地生態警務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地方,卻沒有去挖掘其背后的理念,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分析,以至未形成具有“可操作性”模板,各地環境特點固然有所不同,但是各地經驗,尤其是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分析、深挖后的理念是具備可推廣性、可借鑒性的,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生態警務方面這種模板經驗推廣的缺乏,使得生態警務建設在全國的發展過程中各地發展情況參差不齊,缺乏“榜樣”的力量以及模板經驗的借鑒,導致部分公安機關生態警務的建設未能取得成效,甚至在生態警務建設后反而帶來了不良后果。
條塊分割現象是指在涉及我國多個領域、多個部門、多個地方的環境法治建設工作中,沒有構建起整體聯動的統一協調體系。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其保護與發展也必然需要依靠多部門、多地域力量,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由公安局、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局等多部門負責,但有效的合作機制、統一的協調體系的缺乏,難免使得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出現各部門推諉扯皮、執法效率極低的現象,阻礙了生態環境保護。尤其在跨行政區和跨流域的相關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問題上,有關責任界限本就不太清晰,使得這一問題凸顯。
時代的命題有時代的意義,生態警務建設產生于智能化時代,相應的,許多智能化手段也就被運用到了生態警務建設之中。但是,由于各地發展水平、環保理念、重視程度的不同,生態警務建設在各地的智能化程度也參差不齊,整體上智能化程度不足。如大數據技術運用在全國生態警務建設中沒有實現“全覆蓋”,其他科技手段在生態警務之中運用的整體情況也不足,如浙江括蒼山采用無人機巡航、智能監測等科技手段,而部分地區的生態警務則仍然以人力巡邏、群眾舉報為主,智能化手段在生態警務之中運用較少,這給本就范圍廣、情況雜的生態警務運行帶來了一定困難。生態警務全國整體智能化程度不足,缺乏可視化、扁平化、精準化指揮調度,影響了相關生態治理、環境執法。
當下生態警務建設中,各地公安機關整體上處于較為“散”的狀態,對各地是否實行了生態警務建設、建設到何種程度、效果評價等情況均沒有官方的要求與數據,這種缺乏頂層設計與統一戰略部署的現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全面推進生態警務建設。
有關部門可以參考生態環境保護部、自然資源部等部門提供的相關數據等資料,出臺相關政策對生態警務建設全局性規劃作出統一的戰略部署,在落實頂層設計的基礎之上,各地方公安部門依據本地實際情況,針對本地環境特色及突出矛盾,根據地方環境進行進一步細化規定,使得全國生態警務建設能夠有序、高效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改善不是在某環節進行就能完成的,他是全方位、立體化的,這也就注定了各地生態警務建設中僅僅依靠某地公安機關的力量是不能有效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應該融合多方力量,建立協調合作機制,實現各地方、部門的聯防聯動。
一方面,在生態警務建設中,應當建立多部門聯勤聯動機制,以改變過去生態警務工作過程中執法力量薄弱、部門協調難等問題。與此同時,生態環境涉及面廣,監管戰線長,面對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聯勤聯動機制也能夠發揮各部門專業知識優勢及技能優勢,對有關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如整合森林警察、派出所民警、村鎮干部、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應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隊等部門力量,建立聯勤警務機制。另一方面,尤其針對于跨行政區和跨流域的相關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問題,通過建設生態警務機制里的河長等統籌工作,并在協調合作機制下,實現不同地域數據共享,最終形成目標責任的層層分解、步步落實,有效防止各地推諉扯皮的不良現象。在生態警務建設中有效建立協調合作機制,各地方、部門聯防聯動,形成打防結合、上下聯動、區域協同的生態警務機制,讓公安力量與其他部門力量共同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法治政府建設,環境行政執法方式需要不斷創新。比如通過“互聯網+執法”,使用智能監控和數據監控手段促進辦案的高效開展、通過無人機巡航及勸離彌補人力所不足等多種智能化方式,可以有效應對當代環境執法的需要,提高生態警務實行效率。與此同時,應當對生態警務環境執法過程中相關人員的責任進一步明晰,對失職行為等進行責任追究,以進一步提高環境執法能力。環境執法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的失職行為給生態文明所帶來的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后果,對于其中較為嚴重的失職乃至違法行為,應建立生態環境違法責任終身追究制,使更多執法人員樹立權責一致意識,貫徹生態文明理念,使環境行政執法更加科學化、法治化。
通過對部分生態警務構建較為出色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地區進行經驗總結,形成可推廣性模板。如浙江省括蒼山生態警務驛站,其實行聯勤制,在林區設移動執勤點,達到“群防群治”的效果。在森林的生態資源保護與林區安全管理中充分發揮各部門的有關職能,實現了部門合力、平臺共用,進一步保障了高效聯動,高效執勤。此外,括蒼山生態警務驛站還依靠智能化手段,通過“天眼工程”監控擴大覆蓋、森林資源衛星數據監控、無人機巡航勸離等各種科技手段,提高數據采集的速率以及數據分析質量,全面掌控森林內具體情況,對違法現象、意外事件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強化林區卡口處進出管理,最大程度地避免林木盜伐、濫伐和盜挖野生植物等不良現象的打擊盲區。通過林區內增設的電子數據顯示屏,為來往游客車輛提供林區內人流、路面等實時情況并進行安全提示,全力提升生態人文服務,為游客安全及生態環境保護保駕護航。括蒼山生態警務驛站的設立,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為我國生態警務建設的完善提供了方向。
可以通過對括蒼山生態警務模式的經驗進行總結,深挖括蒼山生態警務驛站的先進做法背后的理念,形成一個可推廣性的模板,給全國各地公安機關建設生態警務以參考借鑒,幫助各公安機關生態警務建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在“模板”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生態警務模式。如依據括蒼山生態警務驛站之中的聯勤警務機制,看到其綜合治理理念下整合各方資源進行生態警務構建的優勢;通過其科技加持生態警務,看到大數據分析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在生態警務實踐中的運用,這實則是“科技強警”在生態警務之中的落地;依據其扎根民生、服務民生的行為,看到生態警務與經濟建設相輔相成,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互依存,不能偏廢。在生態警務實踐過程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的向往,享受美麗生態環境,最終也將反哺于生態警務。
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先進生態警務模式的經驗,形成具備可操作性的宣傳模板,為各地公安機關生態警務建設提供有現實意義的參考,助力推進全國生態警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