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事大學 劉天一
“意定監護”這一概念首次出現于法律是在我國2012年制定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該項法律第一次規定了老年人意定監護制度,旨在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為老年人提供適應社會發展的多樣化保護措施。隨后201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除了規定指定監護與法定監護兩種傳統的監護制度外,還首次制定了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民法總則》第33條規定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這一舉措很大程度上補充了之前我國監護制度的空白,相比《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來說,拓寬了意定監護的主體適用范圍,為完善監護制度體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202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則基本延續了《民法總則》關于意定監護的條文,肯定了意定監護在我國監護制度中起到的重大作用,擴大了我國監護體系的適用對象的范圍,與《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老年人監護制度進行銜接,細化了成年監護的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了《民法典》體系下法定監護。指定監護與意定監護三種監護制度并存的較為完善的監護制度格局。
但《民法典》僅延續了《民法總則》對意定監護內容的規定,沒有針對意定監護制度做出具體的細節設計,這就導致我國意定監護制度本身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具體細節內容、缺乏配套的保障措施等問題都沒有得到充分解決,這也是目前我國關于意定監護的學術研究所關注的重點。
1.意定監護的概念
意定監護可以概括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在具備意思自治能力的情況下,通過協議方式為自己選定符合條件的監護人,將自己在喪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后的相關事務交給監護人代理,代理事項可涵蓋生活、醫療、財產管理各方面。意定監護所涉及的程序規定簡潔,以協議方式約束監護人與被監護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同時意定監護的制度設計是尊重當事人自我決定權的必然結果,被監護人通過設立協議由監護人保障自己失能后的生活如預先安排的情況進行,這也是民法一貫奉行的“意思自治”原則在監護制度領域的充分體現。
2.意定監護的核心內容
相較于傳統的法定監護,意定監護制度的監護對象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這一點在法律條文中做出了明確表示,而意定監護制度中的監護人被法律規定為“個人和組織”,關于個人大家所公認的是有意愿擔任且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都可以成為監護人,而關于組織的定義,有人認為應依照法律條文列舉的進行適用,筆者則認為關于擔任監護人一職的組織同樣可以放寬條件,在法律不禁止、組織有意愿擔任的情況下,一些公益和社會組織都可以成為意定監護中適格的監護人,這一舉措可以為被監護人提供多樣選擇,保證被監護人的意愿得到充分尊重。
意定監護這一監護方式與傳統監護方式的不同還體現在意定監護制度側重于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意志,保護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被監護人在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可以不受外界的個人或組織的影響為自己選定監護人,借助自己選定的監護人的行為幫助失能及時地自己處理事務。可以說尊重當事人的自主決定權是意定監護制度最根本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意定監護制度作為《民法典》下的制度規范應當遵循的意思自治原則的重要體現。
意定監護制度的實現是需要圍繞意定監護協議展開的,雙方通過簽訂書面委托協議書的方式,在當事人之間形成了代理關系。意定監護協議本身所載內容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約定了被監護人在變成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后的財產處置、醫療保障等問題。因為在法律體系中被納入監護制度,因此意定監護協議經常被認為是規范人身關系的協議,但意定監護協議的核心包括代理權限的授予,監護人為被監護人代理財產等方面相關事項,所以意定監護協議應當是兼具了人身性和財產性雙重特性的合同。
意定監護制度啟動的前提是被監護人此時成為了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這說明此刻被監護人已經依賴于監護人的幫助,其本人往往喪失了主張監護人侵犯自己利益的能力。當出現監護人濫用權力損害被監護人利益的行為時,為避免被監護人利益持續受損,應當由相應的監督組織或機構對被監護人的利益進行有效的保護。但根據相關條文,雖然《民法典》第36條規定了監護人怠于行使監護權或濫用監護權時個人和組織有權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但此條文的規定過于含混,并不能很好地對監護人的行為進行監督。
首先,第36條中的“有關個人”是指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然而在公民采取意定監護作為監護方式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是因為身邊難以找到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其次,被監護人作為利害關系人不能夠通過撤銷監護人監護權的方式對監護人進行監督,這無疑也是欠考慮的,雖然意定監護是在被監護人喪失部分或全部行為能力時生效,但并不意味著被監護人此時不能判斷監護人是否侵犯其利益。如前文所述,意定監護制度尊重被監護人自我意志,保護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可是作為基于意思自治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本身卻喪失了作為監督主體的資格,無法撤銷侵害其利益的監護人的監護資格,這樣的漏洞無疑是對當事人根據意思表示進行自由選擇的一種傷害。綜合上述兩條漏洞,在實務中就很可能會出現被監護人因身邊沒有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個人,只能選擇由相關組織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情況,然而相關組織在得知被監護人利益受損的反應速度往往是不及與被監護人以及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這就很有可能造成在被監護人身邊沒有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相關組織又需要做出反映的時間內,被監護人的利益會持續受損。
如前文所述,意定監護在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良好運行應當是圍繞著一個合理有效的意定監護合同展開的。從意定監護協議的內容方面來看,雖然合同的內容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調產生,但是意定監護合同具有財產性和人身性的雙重性質,合同涵蓋內容又復雜繁多,在實際生活中很容易遇到意定監護協議“千人千面”的情況。目前我國《民法典》第33條僅規定,意定監護要以書面形式選定意定監護人,卻沒有對簽訂意定監護協議必須出現的內容做出規制。前文說到意定監護協議本質上是一個兼具人身性和財產性的合同,但在《民法典》合同編中也難以找到與意定監護協議相同的合同,不能完全類推適用合同編中一系列關于合同的規定。司法實踐中如果意定監護協議里約定的內容過于簡略,那么不止履行協議時權利義務關系模糊,將來在產生糾紛時當事人的權益也很難得到充分的保障,法院裁判也難以找到充足的依據。因此,明確意定監護協議內容也是完善意定監護制度中的重要一環。
意定監護成立后不止會影響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還會對第三人產生影響。意定監護登記一方面是重要的公示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輔助監督的作用。遺憾的是,目前《民法典》中僅規定了可以設立意定監護,而未規定意定監護的登記方式與登記機構。在實務中,意定監護的主體雙方往往選擇通過公證的方式確保意定監護協議的實現,但公證并非強制要求,確切來說,只是雙方設立意定監護的選擇性行為。加入意定監護登記制度可以很好保證當被監護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后,在作為法定監護人的近親屬與意定監護人產生糾紛或者意定監護協議的合法性或真實性受到質疑時,為意定監護協議的真實性有效性提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機關或其他機構作為第三方登記機構介入意定監護時,并非違背了意思自治,而是為了保障意定監護制度順利平穩運行,因此建立意定監護登記制度對于我國意定監護實行現狀來說是確有必要的。
意定監護監督制度應當是意定監護制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完備的監督制度很可能會導致監護人濫用代理權限,損害被監護人的合法利益,而被監護人因處于弱勢地位難以伸張自己的合法權益。為保證被監護人在意定監護制度下享有公正合法的權益,應當建立相應的意定監護監督制度。
建立意定監護監督制度首先可以成立適合的監督機關,一部分制度值得借鑒,如直接采取法院承擔監督職責的方式,或由法院選取監護監督人來保障意定監護得到有效監督,也可設立了代理人匯報、不定期抽查等方式來為意定監護提供監督機制。
就我國現有機構而言,重新建立新的意定監護監督機構過于冗雜,同樣可以使部分機構承擔起意定監護監督職責。如選擇公證處作為意定監護的監督機關,公證機構設立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有普遍證明力的證明,如作為意定監護監督機關,則相當于成為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的第三方來見證意定監護協議的實施,可以結合意定監護登記制度,經過公證,使意定監護協議具有公示和對抗的功能。此外,根據意定監護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與人身以及生活密切相關等特性來看,意定監護監督機構的職能也可以部分轉移到被監護人或監護人所在的居委會或村委會。二者相結合,既可以保障權威性,也可以保障具體貼合被監護人的日常生活,從而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除了設立意定監護監督機構外,還需要對監督人選任問題作出補充。可以在現有法律條文規定的通過申請撤銷監護人的適格主體中明確增加被監護人本人作為監督主體,這樣可以保障在面對監護人正在侵害被監護人合法利益時,即便被監護人身邊沒有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相應的機構處理不夠迅速,被監護人依然可以盡可能快速地制止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關于意定監護監督人資格問題,筆者認為還是需要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尊重被監護人的個人意愿,但是為避免監督制度流于形式,應當注意監督人與監護人之間不要存在利害關系,這樣才能保證監督制度的公正透明。
意定監護協議因其人身性和財產性雙重特性,所涉內容紛繁復雜,因此規范意定監護協議內容,為意定監護協議提供一定的格式指導勢在必行。在域外法律的相關經驗中,英國就要求采納意定監護作為監護方式的雙方當事人簽訂書面合同并為其提供了標準化模板。筆者認為,我國也可以通過立法規定或者相關機構提供相應的意定監護范本,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基礎上,為其提供援助和指導,幫助采納意定監護作為監護方式的公眾減少因協議約定不明而產生的糾紛,從而也能減輕司法負擔。
為了保障意定監護協議規范起到指導性的作用,在協議的內容規定上有幾個問題必須得到明確。首先,要對意定監護協議的簽訂主體作出規范,最基礎的是雙方都應當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體,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法上有“準治產人”的概念,即年滿十六周歲以自己收入來源獨立生活的人,筆者認為這類主體亦可納入意定監護協議的適格主體范圍。其次,意定監護協議中應當有一些必備條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劃分,特別是監護人的權利和義務,這些都是圍繞被監護人的人身保障與財產利益展開的,后續可能產生的糾紛往往也是因此而起,所以筆者認為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劃分應當是整個意定監護協議的重中之重。最后,意定監護協議中還應當約定協議何時生效,當被監護人部分喪失行為能力時,意定監護協議是否到達生效實踐是較難判斷的,在協議中添加雙方當事人特別是被監護人基于對自己的了解做出的生效條款,可以為將來判斷意定監護協議何時生效提供方便。
意定監護登記一方面可以為意定監護協議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提供見證,減少后續糾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登記時審查的方式,明晰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分配,進而在糾紛發生時為雙方提供留存的證據,同時也間接地在事前對意定監護行為作出監督。
健全意定監護登記制度需要從機構的設立和登記后公示兩個角度來討論,在機構的選擇方面,筆者建議可以由公證機關承擔此類職能,公證機關相較于法院、民政部門等機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采納意定監護的當事人一般都選擇為意定監護進行公證,這代表著公證機關在民眾心中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同時公證與登記機構一體化也可以更加高效便民,以公證機構較高的法律素質為意定監護制度提供幫助與指導。
由于意定監護的特殊性質,如何選擇公示的內容,平衡個人隱私與公示之間的關系就成了亟待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意定監護登記的公示是必須進行的,這可以保障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減少糾紛,可是公示的方法應當盡量維護雙方當事人的隱私。為尊重和保護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公示的內容可以部分隱去,僅留存雙方當事人愿意公示部分或授權范圍一類的必要信息。為保護當事人隱私,在公示的申請人范圍方面也可以進行一定的限縮,如除本人外,意定監護協議的利害關系人和被監護人近親屬方可申請公示。這樣既尊重本人意愿保護個人隱私,又不致使公權力過度介入雙方當事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