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李茁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能手機成為各個年齡段的人們學習、生活與工作的重要工具。在進入大眾視野的十年里,智能手機不斷革新技術,逐漸向老年群體滲透,不再成為年輕人專屬的使用工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為智能手機的使用者,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占比提升至11.2%[1]。《老年用戶移動互聯網報告》顯示,平均每五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使用手機上網,智能手機的普及為老年人加入新興的“數字浪潮”提供了較為便捷的途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因此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
近年來短視頻傳播方式逐漸興起,短視頻是一種時長介于15秒到5分鐘的短片視頻,包羅事實、觀點、娛樂等各類信息,普通用戶通過簡單地學習便可制作并發布屬于自己的短視頻。快手、抖音和西瓜小視頻等應用程序以低門檻、方便快捷、碎片化等優勢迅速成為國民娛樂應用。這些年,短視頻一路高歌猛進,因為其操作簡單,更是獲得了不擅長使用電子產品的老年群體的青睞。
以抖音APP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使大眾的娛樂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并為用戶獲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成為人們記錄生活和參與社交必不可少的工具。老年群體在使用此類應用程序時雖不能做到像年輕人一樣得心應手,但也展示出了專屬于老年人的使用特點,其活躍程度與熱情程度絲毫不低于年輕人。近年來,優質老年創作者層出不窮,甚至有些佼佼者粉絲量不輸年輕人,由此可見,短視頻已經成功打開了老年市場。本文以抖音APP為例,探究短視頻平臺為老年人日常生活所帶來的變化。
老年人在退休后可能面臨著社會參與度降低、社會關系網絡縮小、生活幸福感降低的問題,隨著年齡與日俱增,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不斷退化,日常活動受到空間限制,社交活躍度逐漸降低。短視頻平臺操作便捷,且使用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已經成為老年人進行社會參與的新工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與抖音聯合發布的《中老年人短視頻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課題組對分布在28個省(區、市)的1150名中老年人進行了訪談,受訪者中超過60%的人認為短視頻給他們“增加了生活樂趣”,約50%的老年人覺得短視頻幫助他們“及時了解時事新聞”,近25%的老年人認為短視頻便于他們“關注朋友動態、跟朋友互動”“增進和子女之間的交流”,還有約20%的老年人可以從短視頻中“了解到新的知識”“學習一些技能”[2]。抖音賬號“小琴”是一位年過八旬的老教師,她于2021年11月25日發布的一條視頻獲得了48萬的點贊,“小琴”奶奶在視頻中傾訴了老年生活的孤獨,兒女與孫輩雖然眾多但是都各有自己的家庭與生活,自己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一輩子,現在獨自生活連飯都不想做了。雖然如此,“小琴”奶奶并沒有沉溺于無人陪伴的孤獨感中,她在視頻中轉達了對子女們的思念,并樂觀地告訴大家要趁著還,跟朋友們一起玩一玩抖音。老年人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將自己的孤獨心境娓娓道來,令無數網友大為觸動,網友們紛紛留言,祝福她身體健康。繼這條視頻之后,“小琴”奶奶定期在抖音APP平臺分享自己的日常與喜好,每條視頻的評論區都可以看到來自陌生網友的善意互動。正如“小琴”奶奶所說,許多老年人通過玩抖音豐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擴大了社交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老年生活的孤寂感。
以抖音APP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社會功能齊全,兼具獲取信息、學習技能和展示自我等功能,對老年人參與社交和適應社會變化大有助益,能從各個維度幫助老年人加強與社會的連接。老年人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社會參與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拍攝上傳日常視頻和與親朋好友互相留言點贊,抖音APP等短視頻平臺以互聯網為依托,擴展了老年人的社交范圍與社交途徑。這一社會作用對于空巢老人來說更是舉足輕重,由于沒有子女陪伴在身邊,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更易產生孤獨感,短視頻平臺能夠有效填補空巢老人社會交往與社會參與的缺口,幫助其了解外界動態,避免其與社會脫節。
作為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渠道,短視頻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幫助老年人了解了社會的變化。在優化老年用戶使用體驗方面,抖音APP發布面向老年用戶的手機教學、安全教育等主題的教學短視頻,帶動站內有影響力的創作者參與適老化內容創作。截至2021年8月,抖音官方公益賬號已發布相關教學短視頻33條,抖音平臺“教長輩用手機”話題累計播放量超2071萬次。
除了信息需求之外,情感支持也是老年人最需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需求。在傳統社會中,老年人往往依靠同住的子女來滿足情感需求,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子女由于工作或其他種種原因選擇了搬離家庭,使得空巢老人增多,其獲得情感支持變得困難。即使是在多代同堂的家庭里,家庭核心也逐漸從老年人向孫代年輕人轉移,因為兒子難以騰出時間來深入了解老年父母的情感需求。此外,隨著城鎮化建設,我國人口流動頻繁,出現了很多隨遷老人,他們為了幫助子女照顧孫代,來到陌生的環境,導致其脫離了熟悉的社交網絡,難以獲得來自鄰里朋友的關心支持。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沈可教授表示,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老年人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系互動的新途徑,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陪伴需求。短視頻豐富有趣、輕松減壓,有助于老年人紓解壓力、舒緩情緒。老年人不僅需要被照料,還要被尊重、被需要、被認可。
一方面,老年人通過短視頻平臺獲取了大量信息,滿足了信息需求,能夠排解日常生活中的孤獨感;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獲取外界動態,避免與高速發展的社會脫節,更易找到與子女的共同語言,增進彼此之間的代際交流,從而獲得更多情感支持。
在抖音上,我們能夠看到大量的老年創作者,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可能平平無奇,但通過短視頻平臺“被看到”了,這使他們極大提升了自我價值的實現。截至2021年4月,抖音60歲以上創作者累計創作超過6億條視頻,內容類型包括風采展示、親子互動、創意特效、美食美景、動植物養護等,累計獲贊超過400億次[2]。抖音賬號“末那大叔”是一個76歲的網紅爺爺,粉絲高達1455萬,他經常在賬號上分享自己彈鋼琴、燙頭、做飯等生活日常,精致程度不輸年輕人;“小頑童爺爺”是一名74歲的抖音平臺使用者,與其71歲老伴通過有趣可愛的互動內容收獲了719萬粉絲;70歲的“羅姑婆”擁有617萬粉絲,活潑開朗的她在一次視頻采訪中偶然被創作團隊發現,與團隊一起共同創作了情感語錄和趣味說唱等優質內容,打造了一個幽默搞笑、與時俱進的奶奶形象,成功俘獲了大批90后甚至00后粉絲。
可以看到,短視頻平臺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老年網紅,他們風格迥異又各具特色,“銀發網紅”為平臺帶來了新的流量增長點。在現在這個全民使用互聯網的時代,流量就意味著創收。創作優質短視頻內容吸引足夠多的粉絲之后賣貨已是見怪不怪的現象,令人意外的是老年人也能在這個新興的圈子里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例如銀發網紅“我是田姥姥”首次在抖音APP平臺直播帶貨就獲得了2.3萬元的音浪收入。抖音賬號“77歲的農村大爺”每天固定直播六個小時帶貨創業,其櫥窗里的產品多為食物與家常用品,從其視頻里的周邊環境不難看出大爺的家境并不富裕。網絡直播以成本低、變現快和操作方便等特點吸引了大批用戶,直播帶貨對于已經難以進行勞力工作的老年人來說也是獲得收入的新途徑,而年輕一代在刷到真誠樸實的老年主播后往往也會或多或少提供一份支持。
隨著互聯網使用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融入網絡時代,其中短視頻平臺因使用簡單的特點,獲得了老年人群體的青睞,手指只需要“輕輕一劃”,就可以獲得多元的信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利弊共存,讓人開心快樂的短視頻也存在容易使人沉迷的風險。短視頻平臺的發展使用戶養成了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即使是短短的幾分鐘也可以用來觀看視頻,這種行為不受時間與地點的約束,老年人退休后由于日常生活單一枯燥,擁有大量閑暇時間,因此更容易被短視頻平臺吸引,成為“網癮老人”。關于“銀發低頭族”的報道屢見不鮮,觀看短視頻雖然能夠緩解老年人的焦慮與孤獨,但過度沉迷于此容易導致老年人茶飯不思、晝夜顛倒。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都在退化,自律能力也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長期沉迷于網絡容易導致老年人脫離現實生活、現實社交能力下降,或是產生冷漠孤僻等心理問題。
老年人的辨別能力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面對互聯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老年人的判斷能力不足以支持他們分辨出真假。雖然短視頻平臺里的信息豐富多彩,但也充斥著毒雞湯、虛假新聞和違法欺詐等不安全信息,負面信息無孔不入,而接觸互聯網時間較短的老年人防范意識不強,無法有效辨別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因此老年人也容易變成信謠與傳謠的主要人群。老年人擁有一定的積蓄或退休金,也更容易被騙子盯上,掉進互聯網的騙局中。2021年11月25日,洛寧縣公安局河底派出所接到片區一銀行員工報警,稱一位老人準備通過銀行柜臺匯款,疑似遭受詐騙。經了解,年近80歲的孫老先生在刷抖音時發現一條視頻,內容稱可以教授如何直播帶貨掙錢,于是孫老先生添加了視頻發布者的微信好友。對方聲稱購買其價值2998元的直播課程就可以幫助孫老先生直播帶貨,孫老先生信以為真,前往當地銀行準備辦理匯款業務,銀行柜員在詢問匯款緣由時得知孫老先生的目的是交學習短視頻如何賺錢的“學費”,出于警覺查看了孫老先生微信聊天的記錄,判定其遭遇到電信詐騙,隨即報警。打著直播帶貨培訓的幌子詐騙客戶培訓費是直播時代的熱門騙局,面對互聯網防備心不足的老年人更易受到欺騙,甚至可能搭上一生的積蓄。
無論是觀看短視頻還是與陌生人交流,老年人過度沉迷于互聯網最根本的原因是來自其內心深處的空虛和孤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來自家人與社會的關愛不足。家庭成員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愛與陪伴,讓老年人獲得更多代際支持,鼓勵其培養多種興趣愛好;社區與村委會應該多組織戶外活動,為老年人娛樂身心提供便利,用現實中的趣味吸引他們走出網絡中的虛擬世界;子女與社區應共同采取多種方式幫助老年人掌握辨別網絡虛假信息的能力,引導老年人規律上網時長,從而幫助他們的精神世界免受互聯網支配。與其用說教的方法來勸說老年人不要沉迷于網絡,不如通過日常陪伴與傾聽交流的方式填補老年人內心的缺口,用關懷為其織補一張溫情網。
首先,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推出適老版本“長輩模式”,優先解決老年用戶看不清、不會用的問題,并及時根據內部測試與用戶反饋調整優化平臺的適老功能。在保護老年人身體健康方面,增強針對老年用戶的使用時長限制、開通“時間鎖”功能,升級使用時長提醒功能,幫助老年用戶進行時間管理。當老年用戶連續使用時長超過一定時間時,自動彈出“已使用時間”或“請注意休息”等提示性信息,幫助老人自我調節,引導老年用戶養成良好的用網習慣。目前,幾乎所有視頻網站和短視頻應用平臺都設置了“青少年防沉迷模式”,而“老年人防沉迷系統”的建設仍有待發展。
其次,鼓勵老年用戶進行優質創作,提高涉老內容審核標準,嚴厲打擊違法廣告,努力為老年用戶打造安全的內容環境。加強產品的適老化改造,強化對垃圾信息的過濾把關機制,盡到健康習慣的提示義務,去除產品的成癮性設計等。短視頻平臺應當給予老年人充分關照,而非僅僅把應他們當作可以“收割”的用戶,引導老年人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參與社會生活。
政府部門可結合反詐防騙宣傳,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普法宣傳,對老年人適度上網和安全用網開展針對性培訓,引領其學習網絡知識,提高網絡使用素養,提升老年人識騙防騙能力。依法嚴厲打擊涉老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平衡好互聯網浪潮和老齡化趨勢之間的沖突,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針對老年直播,限制老年人直播時長和直播時間段。由于老年人長時間直播的健康風險遠高于年輕人,為保護老年主播的身心健康,相關主管部門應根據老年主播的不同年齡段控制老年人的直播時長,設定合理的直播時長與時間段標準,并明令禁止老年主播在直播過程中出現危險行為與反常規行為。有關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進一步加強對老年主播的管理,完善用戶舉報機制,共同促進老年直播向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缺少子女的日常陪伴、空巢老人數量劇增以及智能手機操作便捷等現狀都進一步加深了老年人對互聯網的依賴,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會成為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的忠實用戶。短視頻平臺不再是年輕人專屬的娛樂平臺,其在助力老年人展示風采與擴大社交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老年人的生活變得不再空虛。我們應盡可能地發揮短視頻平臺對老年人的積極作用,引導老年人合理上網,開發更加適老的軟件模式,重視并滿足老年人的內心需求,幫助其不被互聯網時代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