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胡雅雯
[2021年重慶市中考數學(B卷)第25題]如圖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ax2+bx-4(a≠0)與x軸交于點A(-1,0),B(4,0),與y軸交于點C.

圖1
(1)求該拋物線的解析式;
(2)直線l為該拋物線的對稱軸,點D與點C關于直線l對稱,點P為直線AD下方拋物線上一動點,連接PA,PD,求△PAD面積的最大值.


所以,該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2-3x-4.
本題第(2)問可采取以下解法.
2.1.1 解法提煉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求“斜”△APD的面積時,可以將該三角形補形為一個易于計算面積的“規則圖形”,然后將補后圖形的面積與所補圖形的面積相減,從而得出結果.此種方法可化未知為已知、化復雜為簡單,實現巧妙求解.
2.1.2 試題解析

圖2
如圖2所示,過點P作PF垂直于y軸,交AD的延長線于點F.易求得直線AD的解析式為y=-x-1.
因P為直線AD下方拋物線上一動點,故設P(m,m2-3m-4)(-1 故PF=-m2+3m+3-m=-m2+2m+3. 所以S△APD=S△APF-S△PDF =-2(m-1)2+8. 所以當m=1時,△PAD面積的最大值為8. 2.2.1 解法提煉 如圖3所示,過△APD的三個頂點分別作出與水平線垂直的三條直線,則外側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a就叫作△APD的“水平寬”,中間這條垂線與AD相交于點E,則線段PE的長度h就叫作△APD的“鉛垂高”.由此可以得出一種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 圖3 即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其水平寬與鉛垂高乘積的一半[1]. 2.2.2 試題解析 如圖4所示,過點P作PE垂直于x軸交直線AD于點E,易求得C(0,-4),D(3,-4)及直線AD的解析式為y=-x-1.因點P為直線AD下方拋物線上一動點,故設P(m,m2-3m-4)(-1 PE=-m-1-(m2-3m-4)=-m2+2m+3. =-2(m-1)2+8. 所以當m=1時,△PAD面積的最大值為8. 圖4 2.3.1 解法提煉 本題可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出△APD的高,然后結合配方法,求得高的最大值或直接求△APD面積的最大值. 圖5 推導:如圖5所示,設AD所在的直線方程為y=kx+b,過點P作AD的垂線PG,垂足為G,則直線PG的解析式為 2.3.2 試題解析 易求得AD的斜率k=-1.因點P為直線AD下方拋物線上一動點,故設P(m,m2-3m-4)(-1 =2|-m2+2m+3| =-2(m-1)2+8. 所以當m=1時,△APD面積的最大值為8,此時P點的坐標為(1,-6). 2.4.1 解法提煉 如圖6所示,在△APD中,底邊AD是確定的,平移直線AD,當其與拋物線相切于點P時,AD邊上的高取最大值,即△APD的面積取最大值. 圖6 2.4.2 試題解析 如圖7所示,過點P作PG⊥AD,PH垂直于x軸,分別交AD于點G,H.過點P作直線l1平行于AD,當l1與拋物線相切時,AD邊上的高PG取最大值. 易求得C(0,-4),D(3,-4)及直線AD的解析式為y=-x-1,故設直線l1的解析式為y=-x+n. 圖7 令Δ=4-4(-n-4)=0,解得n=-5. 所以l1的解析式為y=-x-5,點P的坐標為(1,-6),點H的坐標為(1,-2),此時高PG取到最大值,最大值為 PG=PH·sin∠PHD =PH·sin 45° 即當點P的坐標為(1,-6)時,△PAD面積的最大值為8. 2.5.1 解法提煉 ax2+(b-k)x+c-m=0. 2.5.2 試題解析 如圖8所示,過點P作PK垂直于x軸,交x軸于點K,過點D作DM垂直于x軸,交x軸于點M.根據上述“中橫結論”得 圖8 所以P(1,-6)時,S△APD取最大值,此時 S△APD=S△APK+S梯形MDPK-S△ADM 即當點P的坐標為(1,-6)時,△PAD面積的最大值為8. 2.6.1 解法提煉 “于函定理”:如圖9所示,在拋物線y=ax2+bx+c(a≠0)上任意取三點A,P,D,過P作對稱軸的平行線,交直線AD于點E,設PE長為d,點A,D到直線PE的垂線段長分別為m1,m2,則有d=|a|·m1·m2[3]. 圖9 利用“于函定理”,可以推導出一種新的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 簡證:由圖可知, 由“于函定理”,得d=|a|·m1·m2. 顯然有m1=|x1-x2|,m2=|x2-x3|, m1+m2=|x1-x3|. 2.6.2 試題解析 由(1)求得該拋物線的二次項系數a=1. 因點P為直線AD下方拋物線上一動點,故設P(m,m2-3m-4)(-1 =2|m-3||-1-m| =-2(m-3)(m+1) =-2(m-1)2+8. 即當m=1時,△PAD面積的最大值為8,此時點P的坐標為(1,-6). 綜合分析以上六種解法,數形結合與轉化思想是破解此類問題的“金鑰匙”.在解題時,一是要以轉化思想為引領,合理構造輔助線,將幾何問題代數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實現由形轉數;二是要以數形結合思想為橋梁,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相結合,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實現由形析數.此外,二次函數中動點圖形的面積最值問題題目變化無窮,且上述解題方法在最優題型適用上存在一定差異,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帶領學生深入剖析題目本質,也要引導學生熟練掌握以上解法,以便靈活應對不同題目.
2.2 “鉛錘高,水平寬”面積法



2.3 公式法






2.4 切線法




2.5 “中橫結論”法




2.6 “于函定理”法





3 解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