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楊萍
依托瀘州紅色文化來推進基層黨組織工作,有利于堅定理想信仰,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升政治領導力,增強群眾凝聚力,強化組織治理力,提高經濟發展力,進而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升組織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農村、學校、街道社區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而農村基層黨組織不能有效開展工作,組織生活不規范,對黨員的政治教育不夠深入,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直接關系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農村的基層黨組織雖然有“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等基本制度,上級部門也通過酒城先鋒等系統每月進行監管。但是實際執行過程中多流于形式,并未嚴格按照制度來實施。一是開展形式單一。如:“三會一課”基本以線下的會議形式開展。雖每月都能達到開一次或者兩次黨員大會,但開展方式單一,內容多空洞乏味,支委成員按上級要求照本宣科,機械式的傳達上級精神和任務。為應付上級黨組織的檢查,還需多方位拍照錄像,撰寫上傳會議記錄、新聞報道,很大程度抑制了黨員參加組織生活的積極性,缺乏吸引力。二是參會人數較少。在實際考察調研過程中發現,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成員,由于家庭瑣事、外出務工、年老體弱等各方面因素,常年缺席組織生活,半年或者一年都沒有參加過組織生活會,只是把黨組織關系落在村里。嚴重影響了組織生活的正常有序開展,很多精神或者決議不能由上而下傳達,根本無法達到預期成效。
一是組織沒有實現全覆蓋。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留守的黨員年齡偏高、年輕黨員多在外務工等現象。對在外務工的流動黨員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部分流動黨員找不到組織。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不能正常開展,難以有效落實上級傳達的各項政策,導致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減弱。在農村落戶的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內部只存在黨員,并沒有建立黨小組或者黨支部。二是組織體系空置。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或者機遇,許多村民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實際在農村居住的人大量減少,多是上了一定年齡的老人或者留守兒童。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認為,已經沒有服務對象,組織的作用只是起到管理或者處理集體財產。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實際已成為空殼,出現消極怠工的情況。三是權力監督力度不夠。要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質量良好,需要嚴格規范的監督機制。由于農村基層黨組織處于基層,無論是轄區大小、所處位置和轄區內的村民影響力都較小,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情況極少受到新聞媒體關注,進而減弱了媒體的監督作用。常年在農村生活的村民,因為受文化程度不同以及信息不對等原因,即便認為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做法不對或者自己的權力受到損害也很難直接找到相關部門反映。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監督力度不夠。雖然黨組織已經開展黨內督導工作,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督導制度,然而基層黨組織關系錯綜復雜,具體執行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3]。
農村基層黨組織需要擁有強大的政策宣傳、執行落實和思想凝聚的能力,才能完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然而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隊伍,還是以中老年人為主,隊伍老齡化問題嚴重,存在著黨員干部履行職責能力較弱的現象。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組織動員能力、政策學習、宣傳能力和落實執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導致鄉村振興戰略主戰場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難以開展。一是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干部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不突出。在貫徹執行黨中央制定的鄉村振興戰略政策方針過程中,當群眾對黨的決定心存疑慮時,黨員干部應先行先試,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的效果來證明黨的政策方針正確性、合理性,從而引導黨的政策方針在農村基層順利實施。然而部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中不愿積極主動認領工作和承擔責任,導致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缺乏領頭雁的作用。二是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干部工作能力不足,不能把黨中央制定鄉村振興有關的方針和政策落細落小落實,不能及時有效處理及反饋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三是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不足,使農村工作缺乏動力和新思路。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對于建設美麗鄉村、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面貌等工作,如果還缺乏創新性、多樣性,不利于實施和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經濟發展能力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推動農村發展的動力,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發展狀況。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必須把發展農村經濟產業、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在鄉村發展中不斷提升和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的織力,經得住考驗。然而,部分基層黨組織的發展推動力還待進一步增強。一是農村集體經濟沒有優勢,缺乏核心支柱產業鏈,仍以農業種植為主。瀘州市不僅景色優美,酒文化豐富,紅色文化更是源遠流長。但是“紅色+旅游”的新型旅游產業并未成為瀘州第三產業的支柱。二是打造的特色產業較為傳統,種植類型以特色蔬果為主,多是打造田園風貌與村莊環境相結合的產業鏈,沒有進行統一規劃整合,尚未形成規模較大的新農村特色產業鏈。三是農村發展內在動力不足。土地多為農用地,建筑用地和生態用地極少,農村公共設施分布不平衡且設施較為缺乏。當地學歷高、資源廣、人脈寬、收入較多的大部分人多在外地發展,并未步入鄉村振興行列中來。當地黨組織的黨員干部無法適應新時代快速高效的發展趨勢,提出振興鄉村經濟工作的思路也缺乏創新性。
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群眾凝聚力、組織治理力、經濟發展力的強弱影響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基于上述存在的問題,主要從內外兩種原因進行分析。內在原因分析,從黨員理想信念、黨員隊伍建設、組織制度執行和黨內監督管理進行;外在原因分析,從主流思想意識和經濟發展動力兩方面進行[4]。
一是理想信念不堅定。部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常為政治業績,輕政治理論學習,重經濟發展。導致農村基層黨組織內生動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二是隊伍建設不完善。每年計劃的黨員發展名額較少,黨組織能在當地吸納的人才很少。年輕黨員大多只是把黨組織關系放在當地,而本人在外務工,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參與到黨的組織生活中來。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及創新學習能力較低,難以高效開展黨組織工作,組織力很難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制度執行不嚴格。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夠定期召開“主題黨日活動”“三會一課”等常規性組織生活,但重視程度不高,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參與人數也少。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的理論知識學習和黨性修養得不到提高,導致組織力弱化。
四是黨內監督不力。民主生活會中批評與自我批評、黨內監督等相關制度的執行,多流于形式,出于表面。黨員與黨員之間沒有很好地履行互相監督職責,使得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難以得到進一步強化[5]。
一是群眾主流思想意識面臨挑戰。網絡的高速發展,加快了新媒體在農村的普及。有些自媒體為獲得流量博取眼球,經常曲解國家政策或者扭曲事實真相,誤導廣大群眾,造成廣大群眾主流思想意識混亂,給黨和國家的理論成果、最新政策在農村的宣傳和實踐帶來了極大困難。
二是農村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基層黨員干部受限于自身的見識、學歷,難以適應現代高速快捷的新媒體傳播手段,不能利用新媒體及互聯網的優勢進行經濟發展。農民的收入方式,主要來源于新型農業或者種植業。但是很多新農村的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難以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吸納外界力量進行投資開發。不能深度挖掘本土資源進行整合開發,造成文化、旅游、土地等資源的浪費,難以適應當今主流市場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曾言,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瀘州紅色歷史文化,是一種具有先進性的民族文化,也是瀘州英雄兒女用血肉之軀書寫著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崇高信仰。將瀘州本土的紅色文化融入“主題黨日活動”“三會一課”等常規性黨組織生活中,科學把握瀘州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加強對鄉村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激發工作熱情,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砥礪前行。同時,運用好瀘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拓創新黨員思想教育的形式,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通過這種儀式感和氛圍感,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素養,從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
加強思想引導,提升本土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從而增強群眾凝聚力。2001年,瀘州市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正式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基層黨組織應該把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本土紅色文化精神的重要陣地。以瀘州紅色文化的遺址遺跡和精神文化為依托,挖掘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及革命精神,提高瀘州紅色文化軟實力。例如,基層黨組織可以在每年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間或者非農忙的節點舉辦“重溫經典·紅色電影”“傳承精神·老紅軍講故事”等大型群眾活動。引導村民在濃厚的儀式感中進一步感受到瀘州當地的紅色精神,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深刻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所經歷的艱難歷程。又如,基層黨組織也可以在當地建造特有的本土紅色文化櫥窗、文化長廊、紀念碑文或者革命人物雕像等,將瀘州本土紅色文化的內涵精神承載于各種顯眼的建筑物中,擴大傳播范圍。把當地打造成為底蘊深厚且擁有自己獨特紅色文化的鄉村,以本土紅色文化來增強村民凝聚力,從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
借鑒“紅色黨建制度”,提升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瀘州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制度建設資源,瀘州的革命先烈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些制度規范,可以用以指導黨內生活,規范黨員行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瀘州應當充分參考本土紅色文化的規章制度,通過學習革命先烈在實踐過程中積累的制度經驗,結合時代變化的實際情況,提升鄉村基層黨組織的自身治理能力,為振興鄉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嚴格執行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基層黨組織應每月按時召開“三會一課”,創新會議形式,線上線下同時進行,保證參會人數,做好會議考勤記錄。同時要貫徹執行會議中各項決議和精神,保證活動的有效性、規范性、嚴肅性。強化基層黨組織監督制度。通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執行民主評議黨員制度,時刻了解黨員、群眾對黨的工作和黨的領導干部的意見。表彰優秀黨員和黨員干部,教育或者處理不合格、違紀黨員。以此來不斷提高黨員素質優化黨員隊伍,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完善組織人才結構。在基層黨組織隊伍中,引進農業科研人才、農技運用人才、創新創業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質量與能力。以瀘州紅色文化為依托,提升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激勵黨員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各項工作中。
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經濟發展力的強大力量,探索農村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勢,進行區域整合共同發展,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力。
一是發現資源,把握當地特色。瀘州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把瀘州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融入瀘州地區的特色自然資源中,創造“紅色品牌+紅色教育+紅色文旅體驗基地+當地特色吃住行”的特殊模式,大力發展瀘州紅色文化旅游產業。讓“紅色+旅游”的形式既能觀看瀘州的自然美景,又能體驗瀘州紅色文化內涵。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二是區域整合,樹立合作共贏理念。以統一開發、共同規劃的模式來創新利用已有的自然資源和革命遺址遺跡,打造獨具自己特色的旅游線路。讓村與村相互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整合已有的旅游資源共同合作開發,提升本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實現合作共贏。三是搭建媒體平臺,增加宣傳渠道。目前以互聯網為基礎衍生的銷售模式,已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銷售模式。把區域內的特色產品和產業,以短小精悍、碎片化的信息分享方式吸引年輕人,增加曝光率,從而拓寬銷售渠道。另外采取黨員干部在媒體平臺,以直播帶貨的形式,將自己的特色產品或者旅游業向廣大網友推銷展示,確保當地特色產品產業能走出農村、走向大眾。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物質載體,完全可以與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契合[6]。農村基層黨組織應精心挖掘轄區內紅色文化資源中所蘊含的各種元素,以紅色文化為依托,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群眾凝聚力、組織治理力、經濟發展力,從而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升組織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