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濤,王文沛,王曉慧
1.日照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借調東港區創園辦公室);2.山東東沅環境有限公司;3.日照市園林環衛集團有限公司
1.研究目的
近年來,隨著日照市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特別是2016年以來,日照市主城區大規模實施城中村改造,騰空了大量土地,為城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未來發展留足了空間[1]。但未開發的騰空土地閑置在高樓大廈之間,渣土的隨意堆放、以及磚塊等建筑垃圾,猶如一塊塊城市“傷疤”,風吹出揚塵、雨落產泥漿,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和城市面貌,也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治理頑疾。經過環保機構調查,我國城市各類渣土堆場,已經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三大源頭之一,對PM2.5指數有較大影響[2-3]。
目前,國家也在大力推行“城市更新”這一概念。為響應國家號召,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將城市中部分地區做必要的改良建設。對于街道、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早規劃、早實施,為人民形成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美麗的城市面貌。利用“碳匯”模式,對裸露土地的治理與城市更新的政策完全吻合。因此如何有效治理渣土裸露和揚塵污染,是擺在城市發展、城市更新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2.研究意義
裸土治理改革迫在眉睫。隨著國家對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特別是中央明確提出了“雙碳”的任務目標。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對碳達峰、碳中和這項重大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對總體目標以及主要目標的提出,并部署重大舉措,明確實施路徑。省委、市委相繼作出部署要求,節能減排面臨巨大壓力。
“雙碳”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社會發展的走向。通過綠化方式,治理裸土和城市建設渣土,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最佳的效果,助推碳達峰到碳中和的良性轉變,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達標貢獻力量。東港區采用“碳匯”模式,變廢為寶,讓污染資源化,裸土變花海,率先探索出了實現“碳匯”治理環境污染新模式,值得推廣和應用。
3.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與實地調研法
通過查閱相關法律規定,參考有關數據和文獻整理分析,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通過對日照市在建工地、裸露渣土等實地調研、數據分析,理論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從實地項目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一套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有效的、合理的碳匯方式,解決裸土的修復與治理研究方法。
(2)實地訪談法
通過對裸露土地以往的大量文獻進行歸類整理,了解城市渣土堆場的形成根源,形成原因,以及目前面臨的問題,從而形成明確的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并多次與市政工程方面專家學者及行業翹楚交流學習,得到近年來造成裸露土地的實際數據以及關于裸露土地已進行的一些生態修復與治理的方法與研究,了解城市裸露土地生態修復與治理最新發展方向、研究方法,解決出現的各類問題和困難,豐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向。
(3)分析法
選購藍寶石首重色彩濃度,藍寶石在微弱光線下,如果濃度太高,不易看到艷麗的藍色光彩。斯里蘭卡藍寶石以濃度等級是五,且透明度高而火彩十足者為美。成色上佳的藍寶石,色度不能太深而發黑,也不能太淺而無色或發灰。
通過對治理城市裸露土地發展過程中主要問題的剖析,同時進行相關的數據分析,找出問題原因,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有效的、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法、解決策略。
本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緒論,是對全文內容進行一次提綱性的概括、總結,起到總領的作用。第二章是東港區裸露土地治理現狀的介紹與分析。第三章是東港區裸土治理的初步成效。第四章是對如何有效治理城市裸土“頑疾”的幾點思考。
東港區裸露土地整治擬分三類實施,主要有城中村改造騰空地塊已出讓或劃撥土地、村集體用地等3種類型,試點推進以長時間閑置的城中村改造騰空地為重要突破點,采取“碳匯”模式,達到抑塵固土的治理效果,治理成本較低、綠色環保,從而改善生態環境[6-7]。
堅持先行試點,實施全面摸底論證,在2020年排查轄區內裸露土地達42處。根據摸排區域內的裸露土地情況,初步形成整改方案。對3個月內沒有建設計劃的裸露土地,明確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門牽頭指導推進。對于城中村改造騰空未利用、有權屬單位和所屬村集體等裸露地塊,各相關部門依次分類推進,主要按照“誰產權誰來負責”的原則推進。改變傳統防塵網苫蓋方式,創新采用“碳匯模式”改善生態環境,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最終形成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環境,推動城市更新[8]。
市政污泥、畜禽糞便、園林枯枝、落葉等城市有機固廢,原來處理方式多為協同焚燒[9]。但隨著國家大政策的變化,此方法大大增加了碳的排放,同時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日照“碳匯”模式,利用一種新的生物方法“超高溫好氧發酵技術”。在好氧條件下,依靠超高溫菌(主要是超嗜熱細菌)的作用,使固廢中的有機物進行發酵反應。作為城市生活垃圾等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有效途徑之一,形成的發酵產品富含腐殖質、氮、磷、鉀等大量營養元素,既有土壤改良的效果,也是優質裸露土地的生態修復材料。
將有機固廢進行超高溫好氧發酵作為“碳匯”原材料,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變廢為寶、低碳排放。同時,發酵后變為富含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有機發酵物,與養分含量很低的建筑殘土混合后,提高了土壤營養成分,為草本植物的生長提供優質條件,從而實現裸露土地的綠化治理。
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選用具有多年生、根系發達、耐旱耐寒、綠期和花期長(可達300天以上)等特點的花草,目前采用的是狗牙根、白三葉、金雞菊、黑麥草、鼠尾草等“十花六草”。發酵產物中的有機質分解后形成的速效養分,更利于植物吸收,堆肥還可降低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合理的調配發酵產物的配比,花草出苗率高,極易成活。調配后的營養土能顯著促進狗牙根、白三葉、金雞菊、黑麥草、鼠尾草等的營養生長,延長花期,增加開花量。從進場施工到花草茂盛,時間短,花期時間交錯,具有極高觀賞價值,能夠快速實現“黃土不露天”“短鏈碳循環”,是城市有機固廢資源化利用與裸露土地生態修復的高效結合的一條新途徑。
選取2.85萬平方米裸露土地作為試點,土地成分為建筑深層無營養殘土、建筑深層沙礫土和建筑破碎構筑物垃圾。利用剩余污泥等有機固廢,通過高溫好氧發酵后形成的產物,采用不同的混合配比、不同的草本植物品種,通過研究建筑垃圾殘土堆場土質改良,找到最優改良方案并實施。該試點經過營養土調配后,呈現出大片的波斯菊、硫華菊競相綻放,渣土堆最終變成一片綠的草原、花的海洋。土地資源的二次改良利用,城市變得越來越美麗,曾經的“撂荒地”變成“后花園”。
為確保后續“碳匯”模式的綠化成活率以及維護管理成效,主管部門誠摯邀請了東北大學研發團隊,作為技術支持對研究過程給予指導,介紹了超高溫好氧發酵工藝的原理,講解發酵產物如何調配成有營養價值的花卉用土。通過科學配比,以及研究過程中的使用注意事項,形成標準的裸露土地生態修復、治理的技術規范和可實施推廣的示范工程。
未開發的土地閑置在高樓大廈之間,渣土、磚石等建筑垃圾大量堆放,猶如一塊塊城市“瘡疤”,嚴重影響城市景觀容貌。目前一般采用硬化、苫蓋、園林綠化等治理方式,但都存有一些缺陷。揚塵污染是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對PM2.5指數有較大影響。東港區采用“碳匯”裸土治理模式、超高溫好氧發酵技術,將市政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等有機固體廢物進行高溫發酵。發酵產物通過科學的調配配比,滿足花卉用土要求,投加到裸露土地上,改良土地品質,種植精選花草。不僅有效根治了裸露土地揚塵污染,而且避免了防塵網苫蓋帶來的二次污染。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葉片中的葉綠素吸收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2]水分,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氣。呼吸過程作用則相反,放出二氧化碳。植物光合固碳量遠大于呼吸消耗的碳量,植物整體呈現出固碳釋氧狀態,從而有效減少碳排放。根據科學計算,植被的固碳量(g·d-1)=植被單位面積固碳量(g·m-2·d-1)×植被的種植面積(m2),每1萬平方米每年可固碳20噸。
“碳匯”裸土治理模式,不僅有效根治了裸露土地揚塵污染,避免了防塵網苫蓋帶來的二次污染,還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對“碳匯”地塊實施動態化、精細化管理模式,花卉周期3-5年,達到四季常綠的綠化效果。以采用2000目防塵網覆蓋為例,每年需要苫蓋4次,兩種做法4年內成本相差10倍以上。采用“碳匯”模式,能夠有效避免防塵網苫蓋帶來的二次污染,一次施工、多年常綠,降低碳排放量成效顯著,一勞永逸地破解了裸土治理難題。
通過“碳匯”裸土治理模式,大面積的裸露地塊用于留白增綠,實現了對土地資源的二次利用,城市變得越來越美麗。通過調研,市民普遍反映,看到以前曾經的“撂荒地”變成“后花園”,心里特別舒坦。人們享受著開門見草、推窗見花的美麗和愜意,越來越感受到“生活在日照就是幸?!保蠂页珜У母纳迫司迎h境的大方向。
利用超高溫好氧發酵技術,將生活污泥、市政污泥、畜禽糞便、園林枯枝落葉等廢料作為“碳匯”原材料,不僅改變了污泥處理處置成本高、利用效益低的弊端,同時還實現了變廢為寶、低碳排放,完全符合有機固廢資源化和雙碳政策。通過定期對改良后的土壤送樣檢測,發酵產物中富含氮、磷等營養物質,使土壤更安全、無異味。與養分含量很低的建筑殘土混合后,提高土壤營養成分,為草本植物的生長提供優質條件,從而實現裸露土地的治理,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為城市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使人民得到了滿足感、認同感。
城市是“碳中和”主戰場,城市綠地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生態空間。通過實施“碳匯”項目,尤其是依托東北大學技術研發團隊、園林綠化專業從業人員,積極倡導“碳中和”與“碳補償”等理念,在改善城市微氣候具有重要作用。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引領綠色消費,推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碳匯”中來[7]。
在不斷增加碳匯模式治理城市裸露土地基礎上,繼續緊抓“省運會”契機,深入開展日照市東港區碳匯功能相關的理論研究,逐步建立適合區域實際的方法學體系,尋求建立“碳匯”模式體系,開發相應的“碳匯”技術以及相關技術標準,不斷提高裸露地塊土地質量和人類生活健康水平,增加“碳匯”功能,從而加快城市更新的步伐。
繼續探索“碳匯”模式,實施林下綠地裸土處理。當前,城市園林綠化不能只關注綠地植物的綠化、美化、以及生態功能,更應該注重綠地植物、林下綠地植物群落的“碳匯”功能。以豐富植物群落栽植方式進行固碳降碳,達到增加“碳匯”、減少碳源目標,充分挖掘園林生態價值功能。通過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城市溫室效應,減緩氣候變化。同時可以覆蓋地表土層,減少裸露土地,抑制揚塵,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達到治理裸土、美化環境、增加“碳匯”,提高生態效應。
1.恢復林下綠化地被植物
為充分利用林下土壤空間,減少新栽植物對原有喬木根系的影響,建議選擇淺根性、耐蔭性強的地被植物。適合落葉喬木白蠟、楊樹林下的金雞菊、荷蘭菊、二月蘭等多年生宿根花卉,恢復林下綠化地被植物,實現生態平衡。
2.維護綠地健康
為確保綠地肥力和植物長勢,減少林下植物水肥需求對原有喬灌木影響,建議將園林綠化廢棄物經粉碎堆肥處理后還施綠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肥力。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碳源。發酵產物經過調配后變成土壤改良所用的營養土施入土壤,不僅可以改良土壤,而且有利于植物的生長,還可以增加“碳匯”量,實現綠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