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城市空間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李宏偉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這使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越來越受歡迎。國家還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各城市在穩步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和宜居環境轉型,放棄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在這一城市發展概念下,城市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避免城市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城市需要加強生態城市規劃理念的應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融入生態城市理念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城的重要表現非常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既要堅持尊重自然、接納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原則,又要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主導方向。當前,無論是工業發展、農業發展還是城市建設,都與“節能減排、低碳環保”息息相關,生態城市概念的引入可以使城市規劃更加科學合理。隨著現代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交通擁堵、資源供給不足、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鑒于這種情況,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有必要樹立良好的節能環保意識,制定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快生態城市建設進程。由于城市生態的概念,我們可以賦予城市建設更深刻的內涵,強調人文援助的概念。城市環境能否激發人的情感共鳴,直接決定了人對城市環境的歸屬感和依賴感。隨著現代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人們對城市的感情越來越淡。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僅能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還能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便利條件。生態城市概念的引入可以有效解決城市環境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
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生態城市的理念需要融入城市規劃設計,為自然發展與城市發展鋪平道路,促進人與自然的進一步和諧發展。在生態城市規劃過程中,要求產業結構和產業鏈符合低碳發展要求,從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實現低碳排放的目標。城市低碳發展建設可以發揮促進產業升級、調整城市化產業結構、實現大規模城市發展和集聚的目的。規劃和設計人員需要在規劃工作中結合產業結構現狀和生態城市的總體要求,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通過先進技術理念的應用,采用人與人和諧發展的模式,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管理的核心內容,涉及對未來發展、未來布局、未來項目建設等方面的綜合部署。城市規劃為城市管理和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方向指導,也是城市規劃、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必要條件。在社會不斷進步和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城市低碳是未來城市發展中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城市所反映的和諧主要體現在城市自然環境與居民的和諧上。在生態城市模式下,不能以城市生態環境作為獲得經濟效益的前提,要求人們尋求自身利益、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三協調,最終實現三者的雙贏,實現更加理想、和諧的城市生活。
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不僅要考慮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整體利益和協調發展,還要滿足不同地區、社會和未來的發展需要。我們不會因為自身的直接利益為了自身暫時的“繁榮”而“掠奪”其他地區的資源,也不會為了維護當前的發展而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這要求城市所涉及的每個要素和結構都要與龐大的社會體系相協調,首先保護自然環境,恢復生態發展,然后動態規劃生態城市,確保生態城市的各個環節與內部發展相平衡,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在以往的大規模城市化發展中,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現象。雖然目前我國一直倡導環境保護,但由于觀念的落后,人民城市的概念沒有得到充分的實施,沒有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得到體現。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案在確定過程中,由于缺乏考慮系統和完整的設計要求,設計方案缺乏適用性,降低了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質量,增加了設計問題出現的概率。由于沒有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規劃設計的功能特征進行定義,對其系統計和完整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拉低了工作水平,影響了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阻礙了規劃設計作用的發揮。
眾所周知,大多數現代城市的發展速度都非常驚人,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大量城市高層建筑的出現。然而,部分城市在高層建筑規劃設計中忽視了空間規劃的有效控制,許多設計師應建筑商的要求,只考慮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指標,忽視了城市空間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導致區域高層建筑過于密集,不利于城市的健康發展。
將基本建設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理念,反映了我國城市建設中“適時建設”的傳統思想。臨淮地區位于明中都遺址東南部的城鄉交界處,景觀格局良好。南部位于浩河生態濕地,老塘湖分布著許多運河和池塘。近年來在大規模城市建設下水網消失,生態土地被侵蝕,給該地區的生態資源保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1)合理規劃城市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分區必須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和功能進行劃分,綜合分析城市生態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決策。目前,在生態功能分區方面,更常見的方法是數值聚類方法。所謂的數值聚類方法是基于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的視角,對城市工業地圖、森林地圖和規劃地圖的疊加。
(2)城市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土地規劃利用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無論是新城的規劃設計,還是舊城的重建設計,都要堅持適應當地條件的基本原則,實施合理的規劃,有效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
在很多建設項目中,許多城市建在水上和山上。原生態環境物種多、穩定性強、自愈能力強。因此,在城市環境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制定合理的保護規劃,加強對原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在城市建設中,要高效利用資源。結合城市所必需的生態環境,在充分整合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有效地進行園林綠化,增加灌木、喬木等植物的種植比例,科學地進行城市的綠色建設,將植物造景與建筑設計相結合,不斷完善城市的綠色建筑帶。城市規劃也應有效利用當地的植物資源,更好地整合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目前很多城市的生態建設千篇一律,沒有體現出自己的魅力。為了更好地規劃城市園林,有些地方甚至盲目引進外來植被,但由于每個地區的生態氣候不同,外來植被難以適應當地環境,可能無法存活,甚至對當地植被的生存構成威脅。
(1)一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可以緩解私家車的污染問題,間接地減少了制造業的生產。除了建設高可達性的交通線路,還可以利用公共交通優惠政策來鼓勵綠色旅行。
(2)建立現代“互聯網+”智能公共交通管理體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大數據的應用應該與生態城市的建設緊密結合。通過“互聯網+”建立完整的數據庫,便于城市規劃和管理的數據調查,為設計的實施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使城市建設更加合理。
(3)優化公共步行系統和開放空間,為市民提供一個舒適的步行環境。生態城市的建設旨在為居民提供舒適、宜人的生活區,因此規劃設計的重點是充分考慮市民的需求。
(4)加強“無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宣傳,通過廣告、活動、宣傳和教育,鼓勵人們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使用。
實施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的城市發展需要依靠城市規劃設計來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將決定城市建設的最終效果,從而在城市規劃設計活動中實施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實現城市建設的最終生態目標。規劃設計人員需要對生態城市的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夠了解其真正的價值,并清晰地了解城市經濟、城市社會發展與生態發展之間的關系,在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上促進城市規劃中的生態效益,促進城市健康的發展。在生態城市規劃中,城市需要準確地分析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在設計期中有效調節其平衡。首先,應掌握和分析城市當前的結構分布,從整體的角度調整平衡,使規劃后的城市能夠穩定運行、有序發展,并合理調整城市內部空間的密度分化,確保城市生態資源和設施得到充分利用。具體的內容是對城市的人口數量、交通結構、建筑分布等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
實現生態城市規劃建設需要建立城市生態保護機制,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杜絕破壞和浪費。
首先,在城市建設中應應用低碳環境保護的概念,保護和利用建筑結構環境中現有的綠色生態資源,增加綠色結構。在建筑結構和功能建設方面,需要現代化的環境友好材料、設施和技術,優化城市建筑的功能質量,節約資源,根據城市規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城市生態保護政策,規范城市生態規劃。在此基礎上,城市規劃設計部門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生態城市規劃標準、理論知識和技術,不斷提高生態城市規劃水平,有效促進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
生態與城市結構設計、生態城市規劃相結合,涉及城市經濟、文化、環境等,這些結構需要相互關聯、共同發展,這就要求這些內容在生態規劃期間能夠以穩定、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運行。為了從最小的細節上將生態與城市結構設計聯系起來,利益相關者必須分析城市的環境建設,更好地改善環境建設,特別是在城市、建筑和歷史三個方面。城市景觀分為三種類型:歷史景觀、建筑景觀、人造景觀。這三個類型的有效結合賦予了歷史和文化獨特的連續性。在建筑景觀規劃中,設計師必須強調規劃和設計,以便他們能夠評估城市的自然線條,從而使城市的建筑景觀可以更好地融合。同時,城市生態景觀建設具有良好的城市美化功能,在生態景觀功能上需要加強多樣性的特點,也可以具有城市娛樂、休閑等功能,這就需要通過對城市自然資源的整合來實現。
建設生態城市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在日常生活和發展活動中,城市發展的所有行為都需要落實生態保護意識。
第一,關于生態能源的利用,利用可再生能源來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其次,保護生態環境尤為重要,在城市生產建設活動中,環境保護可以深化規劃設計中的低碳理念,使用環保節能技術解決污染問題。最后,積極利用現代技術,在城市能源利用、交通等活動中的節能降耗,優化城市環境保護功能。
在各方的支持下,生態城市規劃有助于提供更專業的支持,以提高設計效率,確保良好的工作質量,提高城市建設的效率。隨著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的提高,在優化其設計方法的過程中,應突出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按照目標開展工作,滿足規劃項目提案的實際要求,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目標應順利推進,更好地反映規劃設計的潛在成本,并滿足可持續城市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