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美斯環保節能技術有限公司 李昱糠
由于我國工業發展起步較晚,許多工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低技術、高排放、高耗能等特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有助于我國工業企業綠色長久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在落實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建設工業園區示范點,摸索出適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道路。因工業園區是我國各省市經濟發展的聚集區域,也是環境污染重點區域,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工業園區企業必須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的轉型發展戰略,從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受全球溫室效應影響,世界各國需要共同履行綠色低碳發展義務,加大低碳經濟轉型力度,希望以此消除溫室效應帶來的不良影響。早在2014年,我國依據經濟發展狀況,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作出2030年國內碳排放值達到碳峰值標準的相關承諾。2020年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表態中國會通過政策鼓勵、數值監測等有效措施,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目標,分別在2030年和2060年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1]。當前,我國工業企業已經在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時逐步完善與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環保理念,以實際行動彰顯我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大國擔當,在促進全球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時,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環境,構建符合本國經濟發展需求的低碳制度體系,為推進我國綠色低碳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工業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作為自主經營的市場競爭主體,正確的經營決策是把控市場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的前提保障。工業企業要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針對不同層次需求的用戶不斷優化產品品質與服務。若工業企業不能適時進行轉型升級,則會在后續市場競爭中故步自封、舉步維艱,甚至因失去用戶而動搖企業生存發展根基。因此,我國工業企業要正視用戶需求變化,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將工業企業綠色低碳升級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當前,我國正面臨工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國內工業企業積極應對全球競爭,以擴大市場發展空間。此外,《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頒布,為我國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指明行動方向,促使我國工業企業在發展進程中必須改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低級粗放發展、破壞資源環境現狀,加快綠色低碳工業轉型升級[2]。這就使得部分工業企業因轉型升級較慢,而在國內市場競爭中形成無形壓力。
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企業勞動生產效率,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工業向綠色化邁進的重要體現。工業企業要做好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依據行業未來發展動向調整產業布局,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整個生產管理環節。要立足“雙碳”目標,緊抓工業節能減排降碳,保證產品從“設計—加工—廢料回收”都能達到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對于區域工業園的重點行業來說,要樹立廠房集約化、環境宜居化、原料無害化的綠色示范標桿,依據綠色低碳的生態理念,以產業耦合鏈接方式加快綠色工業園區發展,做好產業規劃布局的運營管理工作,培育出特色鮮明且具有示范性的零排放綠色低碳工業園區,打造從設計到回收利用的綠色低碳產業供應鏈,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保證產業供應鏈符合國家 “雙碳”標準。
面對國內外壓力,工業企業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加快能源技術、信息技術以及材料技術方面的突破與創新,打破現階段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成長為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體制優勢,增強工業關鍵性技術核心競爭力,構建工業企業協同創新體系,開發資源循環利用、高效傳統能源清潔等綠色低碳共享技術,打造工業產業園區綠色示范工程[3]。此外,鼓勵工業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進行重組,聯合科研所、各大高等院校等形成創新聯合體,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研發網絡體系,構建綠色創新研發推廣基地,加快產業化成果創新,推動工業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做好節能減排降碳,提高重點產業鏈接的自主控制能力,是保障產業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循環發展的必然要求。站在全球經濟發展角度來說,構建自主、完善的產業鏈與供應鏈,既能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平穩健康,也為世界經濟作出巨大貢獻。尤其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后疫情時代,工業企業要做好精準戰略布局設計,凸顯工業園產業集群功能,通過精耕細作發掘產業鏈接存量潛力,利用自身優勢對新興產業鏈進行合理布局,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與穩定性,補短板,鍛長板,逐步加強產業鏈與供應鏈的自主控制能力,從最初的進口替代入手,加快科技創新速度,趁機把握國際市場經濟的主動權。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思維為核心的能源網絡,是將互聯網理念覺徹到能源行業發展當中,為能源行業在營銷、供給等方面變革提供保障。以電能為例,與傳統電網架構對比而言,智能電網的應用是借助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提升電網安全、服務質量以及電力設備利用效率等,而能源互聯網取決于互聯網理念、方法及技術的應用,推動能源行業結構轉化的變革,是任何能源都能在互聯網信息中進行數據共享,實現能源數值之間的共享互換。也就是說,實施能源互聯網技術,可以將能源生產者與能源消費者結合在一起,通過實時轉化,不斷提升能源供給者的數量,這樣任何人都能成為互聯網中的能源供給者。互聯共享作為能源互聯網的核心價值,通過供需關系的雙向互動,實現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多項互動,確保清潔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入網拼接,在滿足各類能源的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推動區域內多種能源的協調與互補[4]。
現階段,工業企業要以節能減碳為導向,覺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通過改善生態環境、統籌污染治理等方式,探索適合工業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機制,并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下,找到可持續生態產業實現路徑。在污染防治環節,工業企業要將環保產業與循環經濟相結合,形成環保鏈產業集群,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為此,工業企業要自行調整產業結構,規范污染治理措施,建立節能減碳的標準體系,搭建綠色低碳公共服務管理平臺,充分發揮綠色低碳示范工程的帶頭作用,帶動產業園內所有企業不斷改進企業制造設備,加大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推廣力度,加速促進工業企業生態化發展,使其在動態監督機制的管理下,依托節能減碳打造綠色低碳的工業體系。
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對于能源消費來說依舊處于增長階段,導致節能減排的壓力有增無減。為了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實現碳中和,我國需要以自主創新為手段,從能源供給與能源需求為著手點,通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實現同步減碳[5]。嘗試在能源生產領域用綠電解水的方式制造綠氫,嘗試在能源消費領域實現電動化,而對于難以全面脫碳的水泥、煉鋼領域,可嘗試采用碳捕集對沖的方式減少碳排放量。除此之外,我國還要大力推廣低碳、零碳、負碳技術,以此確定我國今后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在低碳技術方面,發展低碳技術始終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該舉措的實施在工業、交通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在負排技術、能源結構全面轉型、深度脫碳等技術完全成熟以前,我國仍需在節能減排的指導下,將低碳技術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最大化。在零碳技術方面,2060年碳中和的實現,要求整體社會經濟活動實現源匯相抵,而不是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實現相對應的節能減排,若只借助低碳技術無法達到凈零排放標準,需要國家加大對核電、可再生能源發電等零碳技術的研發,并將零碳技術作為我國碳中和技術體系的重點發展方向。在負碳技術方面,上兩種技術全面應用以后,我國在工業活動、能源活動等方面仍有15億t二氧化碳當量不能進行有效減排,需要從現在部署負碳技術,通過構建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負排放技術等,對無法排除的碳排放進行抵消,進而為碳中和的實現做好保底工作[6]。
我國在“雙碳”政策的統領下,需對現代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轉型,在保證工業基本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鼓勵高碳排放且產能過剩的企業向第三產業轉型發展,通過制定相關的財政政策,協助企業轉型升級。待企業第三產業項目通過審核后,當地財政部門應通過低息貸款、獎勵補貼等方式,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協助企業平穩淘汰過剩產能,逐漸提升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比重。自“十一五”計劃實施以后,國家先后出臺多項節能減排的獎勵措施,雖然該措施的實施加速推動企業減排,但是未能對綠色低碳相關的科技技術實施獎勵。針對這種情況,國家財政政策可以通過制定相關財政政策,對自主研發的企業進行獎勵,同時發放科研專項補貼,使綠色低碳項目在大量資金支持下,購買新的節能減排設備,加速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進度,不斷提高能源轉換效率[7]。除此之外,我國還可以借鑒征收其他碳稅的方法,但在采用該種方法時需要明確我國實際情況,由于各省份地理環境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區域產業發展各有不同,使得我國各省碳排放量同樣存在巨大差異。就目前我國資源稅征收情況來看,經濟水平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因征收稅率較高,導致當地高碳企業選擇在本地建廠,在稅點較低的地區進行注冊登記。此種情況的出現,引發當地稅收流失以及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惡化。為了避免此種情況出現,我國應通過統一全國碳稅率的方式,防止各地區稅收流失,強調稅收公平性。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出現,在帶動我國各行各業發展的同時,也加速能源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開發建設數字化能源領域,能夠使能源管理模式在數字化、智能化的影響下發生巨大改變。然而,由于能源數據難以實現共享,各類能源數據匯集存在較大難度,無法第一時間掌握客戶使用數據,不能及時了解客戶的實際需求,在節能服務方面仍有待提升。針對此種情況,國家要建立智能化碳排放監測體系,在“雙碳”目標的導向下,利用數字化先進技術,對能源大數據的價值進行深入挖掘,以此促進能源生產的高效化、清潔化、電氣化。為此,各區域應積極組建能源大數據中心,建立健全數據共享機制,同時建立各種能源供給協同數據對接平臺,確保能源大數據中心對能源供給數據予以有效匯集。隨后,運用增長率估算法,充分挖掘能源大數據,將企業產值增長率作為變量,通過基期與預測期的產值對比,從中估算出企業預期碳排放數據。還可以運用移動平均法,對本區域歷年的碳排放數據平均值進行統計,從中估算出未來的碳排放數據。除此之外,還有灰色系統預測模型、趨勢外推預測法等。這些數據監測方法的運用,有助于環保主管部門在線監測各企業數據的完整性,同時依據監測數值落實行政處罰手段,減少數據監測的弄虛作假行為,提高智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
為了促進我國經濟循環發展,早日達成“雙碳”目標,營造綠色低碳的生態環境,我國應站在綠色低碳發展的宏觀角度,認識到現階段工業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內外壓力,將“雙碳”目標設定為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展方向,并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通過政策、技術、監測等手段,提升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促進我國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相關鏈接
雙碳,即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簡稱。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雙碳”戰略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導綠色技術創新,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全球競爭力。中國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努力兼顧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同步進行。
根據生態環境部測算,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全國碳市場推出后,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目前唯一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在市場啟動初期,將只在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之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暫時不允許機構和個人參與。在7月14日舉行的國新辦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稱,發電行業作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是考慮到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同時發電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數據基礎比較好。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以后,將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