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保定市委黨校 田雯
北京市、雄安新區和保定市的地緣位置極其特殊,發展過程“唇齒相依”。在空間條件上,具有良好的交通設施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有利于三地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形成空間一體化格局;在城市功能上,規劃明確三地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互補性較強,形成功能一體化格局;在文化和科技研發上,三地構成了研發、承接、成果轉化的一體化布局,相互之間共融性較強,這些都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可行性。保定市毗鄰雄安新區,相比于外省和省內其他地市,具有地理優勢,并且在發展過程中,二者之間相融較深。集聚經濟學理論認為,當資源聚集在某一區域時,隨著資源越來越聚集,形成到一定量時,資源的邊際生產力和效率都會穩步提升。當資源逐步聚集達到一定量,并超過一定限度時,區域現有資源的不變資本能夠容納的可變資本能力呈減弱趨勢,超過一定限度后,資源承載能力面臨瓶頸。為了經濟、資源等方面和諧相處,利益驅動機制使資源在距離城市中心區較遠的區位上重新布局。京津保一體化的目標會在兩地之間構建起對接通道,無論是資源、資本、人才還是產業承接都會對接順暢,雄安新區的高質量發展、高標準建設帶來的紅利會擴散到保定市及周邊,保定在享受發展紅利同時抓住機遇,走出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也能推進京雄保一體化的城市體系協同構建進程。
京津冀區域經濟這一重要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被首次提出的,概念一經提出,區域間的合作就一直延續至今。合作范圍非常之廣,涵蓋了生態建設、交通建設、人才建設等方面,在合作過程中,也逐漸找到了適合各地自身發展特色的互補定位,這也為京雄保一體化的協調發展做好了理論積淀。雄安新區發展之初,就將高標準、高質量一以貫之。如果將注意力放在幾個數字上,啟動區的面積只有30平方公里,但就只是這30平方公里的規劃設計,招標范圍覆蓋全世界,參與投標共有183個國際國內頂尖團隊,從這些高質量的設計方案中優選12個,經過反復比較優選,22個專項規劃基本成型,歷經幾十次修改,最終形成了雄安新區建設發展的規劃綱要,這為后續的一系列高標準建設提供了參考依據。我們可以看到雄安新區從設立初期就秉持著只為一張藍圖繪到底,不留歷史遺憾的思想。與此同時,保定對自身的城市功能也進行了重新定位,城市經濟、縣域經濟、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均以雄安新區的高標準為依據對接發展。北京市、雄安新區和保定市三地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交流,一批“中字頭”“深字頭”企業相繼落戶保定,在短時間內涉及科技產業、資金投資等相關數據得到大幅度提升,百度·保定智能汽車研發中心、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深保科創產業園和中電科淶水產業園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保定市和北京市、深圳市等產業創新強市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加深。
2015年出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2030年基本形成。保定市抓住區域一體化目標要求,將打好“北京牌”、舉好“雄安旗”,在產業方面實現雙重利好、基礎設施方面共建智慧城市、生態方面協同發展、創新方面承接外溢效應、人才方面實現創意階層、資本方面全渠道打開、開放方面共融“一帶一路”建設,京雄保一體化發展的規劃前景已全面鋪開。
近五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中高速增長,穩居全省前列,通過分析一些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來看,包括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進出口總值在內的四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幅度位居河北省第一,包含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內的三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幅度位居河北省第二。其中,最能反映地區發展水平的全市生產總值指標年均增長6.3%,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尤其是在開局的2021年,生產總值年增長更是高達7.2%,位居全省第一;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最直接的指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增長10.1%,位居全省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數據占規上工業總數近半數,達到了47.8%,高于全省28.8個百分點。能夠反映地區在創新領域投資規模水平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2.1%,近幾年居于河北省前列。
1.優 勢(Strength)。區位優越、資源豐富、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的自然稟賦優勢。保定市東部逐步與雄安新區連接為保定的產業布局延鏈、補鏈和強鏈等方面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資源和歷史人文底蘊方面來看,如果把保定市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擁有豐富多樣的歷史資源和人文資源,歷史氣息較厚重,相比之下,西部則擁有較為豐富的生態資源,自然景觀分布較廣。因此,保定對接雄安新區過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產業發展格局。西部地帶因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康養娛樂為主題的“工作在雄安、康養在保定”產業群構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中部地帶利用已經發展的先進制造、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可以逐步發展以都市農業、制造業和旅游業為主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相應產業集群;與雄安新區連接的東部地區要結合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先行在生物制藥、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方面進行對接,提供合理的生產力布局。交通便捷,擁有成熟創新產業園區和物流園區,落實相關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入駐的載體承接優勢。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的雄安新區在人才吸引及擴散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首先,京津冀、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人才都會自發向資源、資本聚集的雄安新區集聚,尤其是高端人才群體,形成高端人才增長極;其次,人才過多的集聚又會反方向向其周邊地區,承接地區外溢,實現均衡發展。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的保定市自然借助雄安新區的人才擴散作用會在原來基礎上推動創意階層形成。產業對接優勢。目前,保定市還具有開發引進一批“中字頭”“深字頭”高新產業集群落戶的產業對接優勢,以及制定一系列利好政策體系的服務環境優勢等。2.劣勢(Weakness)。經濟學中的增長極理論指出,在區域經濟或產業發展過程中,增長極具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發展前期,以增長極為中心的極化效應占比較大,各種生產要素向增長極聚集,人才、資源、資本的高度聚集會逐步在增長極周圍形成綜合優勢明顯的區域,這一高度聚集的增長極就在各方面帶動整體區域的發展。雄安新區作為京津冀整體區域中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極,發展之初必然會對保定市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概括起來具體表現為:經濟實力提升不快,發展質量不高;產業體系與京津融合不夠,產業缺乏多點支撐;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不完善,科技人才支撐力不足;基礎設施仍需完善等。3.機遇(Opportunity)。從發展階段看,北京這一集中增長極對周邊地區發展的影響,已經從汲取養分的“虹吸效應”慢慢變化成為對周邊地區開枝散葉般的“溢出效應”和“擴散效應”;長期來看,雄安新區的高標準、高質量發展散發“融合效應”。搶抓機遇的“保定之變”聚齊了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從發展機遇看,保定市目前已逐步融入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大潮,并在其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初期的“虹吸效應”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變成長期的“融合效應”。融合效應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最重要的是出現在產業融合方面,即雄安新區的高端高新技術產業與保定市的產業,在融合過程中,顯然保定市原有的傳統產業無論是在生產規模還是生產方式方面都已不能適應雄安新區的高標準,為了適應更高要求的發展,就必須要倒逼自身的產品與服務結構升級;另一方面還有投資外溢性帶來的投資集聚新機遇,產業聚集、人才聚集、投資聚集,隨之而來的則是產業鏈的延伸聚集;除此之外,還有新型綠色產業發展的新機遇,毗鄰雄安新區的保定市為助力雄安新區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的建設要求,就要在綠色產業的方方面面實現快速發展,包括綠色農業、綠色經濟和綠色服務業等。從發展趨勢看,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已成未來的必然發展方向,而且條件越來越成熟。4.威脅(Treat)。威脅主要來自省內除保定市之外的其他周邊地區的競爭發展。省內甚至省外的一些區域都在對接雄安、服務雄安方面下大力氣并展開研究。河北省其他市縣也已經作出并啟動了相應規劃設計。虹吸效應帶來的影響,短期內,雄安新區短期內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遠大于擴散效應,優勢資源與人才會率先向雄安聚集;另一方面,擠出效應帶來的影響,在固定資源分配中,保定市的份額減少,為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短期內保定市的財政撥款、轉移支付、項目立項數量將會有所下滑。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保定市打造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聚齊了天時、地利、人和,恰逢其時。在當前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及保定全力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保定市要做大做強,就要提高與雄安新區之間對接的傳導性和可容性,由低技術、低品牌、低質量、低循環、低開放、低共享向著高技術、高品牌、高質量、高生態、高開放、高共享的更高層次轉型升級,建立京保雄一體化協同發展體系。
1978年12月以來,在黨中央的歷次大會上,多次強調了在經濟發展中新區建設的重要性。深圳經濟特區與上海浦東新區均設立于改革初期,分別作為了沿海改革開放的第一響,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沿海向內陸滲透的第一響,也都享受到了初期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紅利;而雄安新區的設立,則處于改革攻堅期,重要性不言而喻,意義也與之前大為不同。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和浦東發展思路是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而當今的雄安發展思路則是以創新促發展。雄安新區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為全國的一個樣板。為此,保定要加快實現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進程,走符合保定具體特征的發展路徑。
在創新領域的指標數據中,雄安新區較為突出的是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了6.0,這一指標數據與北京相同,超過了上海、深圳和廣州,屬于世界領先水準。基礎研發經費占比是個比較新的指標,18%的指標值也與北京保持一致,這表明未來的雄安新區在高端高新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了結果、過程創新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注重源頭創新。通過模式借鑒實現制度創新、承接技術外溢實現高端發展、兩地優化連接實現區域共贏。保定利用雄安新區這種集群內和集群間外溢效應和技術創新的規模效應,促進自身產業集群生態鏈的創新建設。
優勢產業高位嫁接,高新產業高質延伸。在近兩年的保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無論是在2018年倡導的構建“253新型制造業體系”還是2019年主抓的強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實體強實力,都證明在產業發展上保定不斷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力度,重視傳統產業升級這一重要方面,積極打造雄安協同保障高地。為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找準保定市自身定位,特提出突出實體經濟,在產業轉型上開新局。雄安新區的發展將在抓好重點產業、提振縣域經濟和壯大民營經濟三個方面助力保定產業發展實現彎道超車,實現區域間的產業優勢互補。抓好重點產業方面,構建“醫車電數游”五大優勢產業集群。特別是利用安國中醫藥產業園的獨特優勢,打造生命健康產業集群。推動建設以腫瘤治療為主的國際醫療基地,使得相關人群不用再到北京去尋求先進的技術、醫療資源,愿意留在保定養老。提振縣域經濟方面,需要分縣域的因縣制宜,著重做優區域特色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和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作為傳統產業中的佼佼者高陽縣紡織業,源遠流長,始于明末,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是因為中國毛毯之鄉聞名海外。但其在生產過程中有個環節對水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就是印染環節。高陽縣距離雄安新區僅40公里,雄安新區的高環保要求和高標準建設要求成為高陽紡織業的致命點。因此,高陽縣尋求產業改造提升,目前該縣是河北省唯一一個國家循環經濟示范縣,打造紡織產業各個環節的循環發展模式。此外,高碑店被動房建筑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也在低能耗建筑標準方面持續實現突破,并在歐洲得到大范圍推廣,未來將會實現更高質量的建設,降低建筑用能,形成一體式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全產業鏈集群。壯大民營經濟方面,保定市全面深化與駐保央企的合作,持續推進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形成越來越多像長城汽車、奧潤順達和樂凱的民族品牌。
實現助推雄安新區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對接高標準綠色生態指標的要求,就需要倒逼保定市加大力度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加速生產、生活、生態三方面的全方位協調發展。保定市大力強化水污染治理、深化大氣污染防治、繼續加強增綠造綠。唐河污水庫是20世紀70年代保定市為存放截留下來的排進白洋淀的污水而修建,污水庫的庫尾距離白洋淀僅有40公里。隨著白洋淀污染日益嚴重,污水庫使命直到2017年6月才徹底完成,比建立之初預計時間整整向后推遲了40年。40年光景帶給唐河污水庫的是工業垃圾、冶煉殘渣、垃圾成山、臭味撲鼻。為了符合雄安新區綠色發展的高質量要求,保定市開展兩期重點治理工程,后期治理工程還包括場地復原和生態修復工作,如今的這片區域早已綠樹成蔭,從惡臭的污水溝成為最有說服力的環保教育基地。
雄安新區作為京津冀地區最大的人才聚集地,尤其是高端人才聚集地,對周邊地區尤其是與之毗鄰的保定市,擴散效應的影響遠強于其他地區。保定市會借助雄安新區的人才擴散作用會在原來基礎上推動創意階層形成。為此,保定相繼出臺關于人才引進及重視保障的若干文件,具體措施包括物質補貼、獎勵,政策扶持,福利保障等方面,既要讓人才引得進,還要使人才留得住。
注重區域協調發展,整體融入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以更高層次的開放發展融入一帶一路時代大潮中去。輻射帶動保定市區周邊縣域地區開發建設,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提升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建設更高質量地產業集群,爭取早日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全國范例。
優化營商環境,軟環境和硬實力兩手齊抓。通過多種措施,逐步放寬資本導入渠道,提高可容性,利用創業投資引導等多種方式共享雄安新區釋放的巨大投資紅利,提升自身的區域金融優勢,形成一體化發展。
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積極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保定,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感與幸福感。保定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通過與雄安新區共榮、共通、共享,早日建設成為新一代宜居宜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