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商學院 林桂泉
目前已經有許多學者圍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展開探討,大多數文獻集中于對土地入市流轉收益分配、入市阻礙因素以及針對不同試點地區的入市狀況進行研究,皆對入市政策的完善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實現做出巨大的貢獻。
土地流轉收益,是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在初次流轉和再次流轉過程中所產生的收入與利得的總和。這部分的收益主要在政府與各地區、村集體與村民、村民與村民之間分配。石小石(2016)指出收益分配存在多方面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土地位置差異導致了土地收益差距,城郊農民和非城郊農民這兩個群體之間存在區域間收益分配矛盾;另一方面,土地供給的增加、征地成本的增加都會間接導致政府收益降低,造成城鄉收益之間的矛盾。對于收益分配矛盾的原因,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分配主體模糊、分配機制不完善是主要原因(陳爾康,2020);有學者認為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收益提留比例缺少參照標準,容易被“分光吃凈”,同時村民間收益的分配機制過于單一,也導致了收益分配的矛盾(何格等,2016);還有學者指出,現實生活中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產權主體界定不明確,所有權主體設置虛化等問題也阻礙了利益的合理分配(王秋兵等,2017)。關于如何實現流轉收益的合理分配,周滔(2020)分別采用Shapley值、TOPSIS計算得出在地方政府、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間的收益分配比例,王湃等(2018)以W市城鎮規劃區內商業用途入市地塊為例,調整“入市”改革中國家、集體和個人收益分配比例,政府提取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比例增至31%~37%之間,計算出“入市”和“征地”收益比應控制在[1.42∶1,1.58∶1]。
對于入市阻礙的因素,不同的學者也從不同的維度展開探討。從農戶自身角度,農戶自身對于法律權益實現、入市風險以及利益滿足的考量會影響農戶入市意愿(李林峰等,2021);從村集體的角度看,村委會或村民小組行使集體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的權責尚未界定,農村土地產權主體虛位使得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土地處分和收益權能無法實現(何格等,2016);從政府的角度,土地利用現狀分類、規劃分類、城鎮地籍分類等眾多分類體系中根本不存在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分類描述和解讀標準,在流轉過程中極易產生地塊邊界的產權糾紛(董秀茹等,2016)。
許多文獻也與本文一樣將目光聚焦在具體的試點地區,探究土地入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藍宇蘊等(2020)以新豐村為例,探討土地收益給村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如選擇提前退休以及穩健型的投資理財方式等;龍小敏等(2020)對湄潭縣的試點成果進行分析,提出增加商住綜合性用地入市、指標形式異地入市與就地入市并行、政府發揮最優居間作用等對策建議;謝小芹(2017)則以四川省戰旗村的試點工作為例,指出行政控制與社會動員同時出現在該試點中,形塑出了“調適型政策試點”。
目前土地入市進展順利,入市規模可觀,給鄉村振興帶來了多方面的進展:第一,每畝土地收益上升,村民收入上升;第二,企業獲得了自主經營權,不僅使其更合規合法,也會日后經營融資提供了便利;第三,土地入市收益成為村集體的經濟支柱,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保障。
但也存在一些實質性的問題:一方面,缺乏土地指標的現狀導致了鄉村中仍有一部分土地處于閑置狀態或被低效率利用,導致村莊經濟發展受抑制;另一方面,土地入市導致農民工進城務工反過來導致許多農地被拋荒,糧食供給受到影響。
本次調研在武進區的蒲岸村以及洛陽鎮展開,調研對象包括蒲岸村、洛陽鎮,以及洛陽鎮內的談家頭村與管城村。
1.蒲岸村
在入市前期準備工作方面,蒲岸村村委會首先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做好對村民的宣傳工作,并同步推進對企業的宣傳工作,以確保土地入市的順利進行。因為未來企業需交費用都是通過政府以及村委的意見進行支付,因此這種由村委親自帶頭投身于基層中與百姓、企業交流的方法,能夠減少企業與老百姓的矛盾。
在入市進展方面,到2018年4月底,全村入市成交建設用地40.0933萬平方米,辦理入市交易手續的面積為38.5336萬平方米。入市收益方面,入市前一畝土地補償1300元,入市后一畝地補償1600元,補償金會根據物價水平進行調整。村里每畝土地收益為3780元(6.3萬元x6%),相比入市前增加1780元。
在企業發展上,蒲岸村主要依靠村委為企業解決環保、辦證等問題,來減輕企業的負擔,這使得企業在此辦廠后無后顧之憂。以往由于政策不允許,部分企業建設了不符合規劃的廠房或者是占地的行為,現在入市的政策下發,方便了村、鎮幫助這些企業辦理轉化的手續,使其合法、合規。另外,當地民風淳樸,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雖然土地入市給鄉村振興帶來了經濟活力,但也存在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即使蒲岸村現在有大約4000萬元的資金可以運轉,但是對于村中各類事業以及村民收益分配仍顯得杯水車薪,所以蒲岸村的殷書記希望上級政府能夠多給些指標,用于建造標準廠房。這樣一來就可實現依靠租金獲得收入。
2.洛陽鎮
洛陽鎮主要通過三種入市方式:出讓(50年)、租賃(20年)與短租(5年),其中新供地只能用于出讓。洛陽鎮中18個行政村土地價格不同,由村民自行決定,平均7萬元/畝。辦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形成了一個三贏局面:鎮有收益,企業能辦證,老百姓收入上升。老百姓的收入原來是900斤大米,按照市場價(2.1元/斤)折算,現在按照4000元每畝補貼給老百姓。
洛陽鎮2020年稅收7.67億元,可用財力:4.6億元,支出:4.6億元,支出主要用于政府日常運營、工資、日常維護、補助、公共設施建設和年租金等。
3.談家頭村與管城村
整體入市情況上,不包括工業園區,談家頭村共有144家企業,100%入市;管城村入市企業79家,總共落實450畝地。
談家頭村的入市流程是先由村委會一級確定土地使用性質。土地入市之后,鎮跟村簽訂協議,村再與村小組簽訂協議。這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問題。
在談家頭村,若出現入市過程中辦證面積(出讓、租賃、短租)與村民提供土地面積有出入的情況,則采取對村民一次性補償的方法。對于沒有手續的土地,需要重新調指標、調規劃,另外征收一部分費用,總費用大概70余萬元;對于有手續的土地費用則低一些,大概20萬元左右(區、鎮、村各6萬,加上審批有關手續的費用)。關于這些費用的對下分成問題,采取會議協商形式來定。入市每一畝6.7萬元,按6%補貼給村民(4020元)。
在管城村,目前為止還有3家企業未辦證。對于沒辦證的企業,村集體都幫他們辦了手續,補償方案為:一畝7.2萬元,利息6%或5%存在鎮的資產公司里。
在入市過程中,村集體為企業的發展也提供了諸多支持,以前若要征、租用土地用于創辦工業企業,需要直接跟村鎮聯系,但在土地入市后,土地相當于商品,企業便有了自主經營權,在承包期間,可以直接轉讓,融資也有幫助。在土地收益能力上,以前如果土地歸于地方百姓使用,或者屬于租賃形式的,第三方不測算價格;現在通過土地本金量化,入市之后,第三方可以測算土地價格。
(1)簡化集體土地入市流程,簡化土地指標申請流程,簡化集體土地入市的證件辦理。
(2)簡化企業購買土地使用權的流程、環節、證件以及相關問題,村集體應盡量提高對企業的服務水平,為企業提供土地使用的一條龍服務,幫助企業解決證件辦理、環保問題,提高集體土地配套設施,基礎設施質量,打造適合企業入駐的集體土地,企業想入駐的集體土地。
(3)村民入市意愿方面,加強和村集體的溝通,意見交流,加大對集體土地入市的宣傳以及村民對集體土地入市村民利益的認識,保障好村民在集體土地入市過程中的權益,保障對村民集體土地入市的補貼。
(4)優化集體土地入市的收益分配,保障好村民的利益,對村民的集體土地入市的補貼是首要的,其次是妥善利用好入市收益其他部分,爭取實現集體土地入市收益效益最大化,注重收益使用的安全性、經濟性,利用多種投資方式使收益再增值,同時也要注重在公共事業上的投入,注重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5)優化入市方式,實現入市方式多樣靈活,方便企業選擇適合自身的土地使用方式,提高集體土地的使用效益,實現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6)提高企業經營效率,整合效率低下的企業,避免土地浪費,加強招商引資,減少集體土地資源效益低下的情況。
(1)簡化土地指標及規劃指標的申請流程,合理提高集體土地入市規模和效率,加快集體土地的利用效率,解決集體土地因指標不足而閑置浪費的問題,通過解決指標問題來優化集體土地入市規模不足,集體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的問題,從而擴大收入,增加土地收益。
(2)為企業使用土地解決辦證問題,促進集體土地入市規范化,努力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3)明確集體土地入市各方權益,堅持公平對待各方權益,堅持保障各方合法權益并且努力使各方利益主體明確自身在集體土地入市過程當中的權益。
(4)優化企業效益,對于小微企業,特別是效益不好的企業采取整合、引入新企業替代等辦法,減少小微企業的數量,避免資源的浪費。
(5)加大力度打造良好的基礎設施,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通過建設廠房來提高農村的投資吸引力。
(6)合理利用農村集體土地入市收益,加強對收益的優化管理,可以考慮多樣化投資來實現集體土地入市收益增值,或者通過投入教育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高集體土地入市收益的利用效益,努力實現資本增值。
(7)宣傳集體土地入市,加大村民對集體土地入市的認可度,同時也要腳踏實地,保障村民的集體土地入市收益利益分配,以實際利益讓村民感受到集體土地入市給村民帶來的好處。
相關鏈接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具有生產經營性質的農村建設用地,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興辦企業或者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企業、商業所使用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如過去的鄉鎮企業和招商引資用地。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可以進入城市的建設用地市場,享受和國有土地同等權利。
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分為三大類: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
國新辦2013年12月6日上午10時舉行發布會介紹我國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等情況。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發布會上表示,關于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大家比較關注。這個問題有些解讀不全面,不能誤解誤讀,一定要把握好,這里有三個限定詞:一是它是集體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并不是集體的所有的建設用地,因為農村還有公益性建設用地和宅基地,更不是原來建設用地之外的其他耕地,這是一個限定詞。二是符合規劃。即使取得土地使用權,要建設什么也要符合規劃。三是用途管制。概括地說,允許入市的只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農村集體的經營性建設用地才可以出讓、租賃、入股,并不是說所有的農村建設用地都可以自由入市,而且我理解,即便是集體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首先也還要確權、確地,不能無證轉讓。還要規范公開的市場操作,不能私下授受,所以需要開展試點,不是一下就推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