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隴西縣雪山小學,甘肅定西 748106)
近年來,加強中華文化影響,提高文化自信,成為各行各業的自覺。經典誦讀活動在大中小學以及社會各個階層都受到了重視并舉辦了眾多的活動,這些活動顯示著詩詞在當前社會中的活力。這些誦讀活動影響著每一個參與人的文化認識和文化感悟,經過媒體報道及在互聯網上的討論,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經典誦讀熱潮和對中華文化的新思考和深挖掘。在中華經典詩詞中,田園詩詞獨具特色,讀來心神恬靜,平和自由,描繪出一種恬靜平和、滿足安然的生活場景。這些詩詞除了描述古人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給人帶來的心神體驗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本來就是中華文化中“隱逸文化”的具體體現,如陶淵明因為其田園隱逸詩詞被人稱為“千古隱逸詩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他的隱逸詩讓人看到了超然的境界。當然在中國文化中有一種專門表達隱逸文化的詩詞,被人們稱為隱逸詩,田園詩詞并不都是隱逸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山水詩和“隱逸詩”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因為“隱于市、隱于朝”并不是每一個人能夠體驗的境界,但是山川林泉等自然風光的意境描述能夠給每一個人帶來怡然自得的心情體驗,因此,田園詩詞中隱逸文化體現得最為明顯。筆者正是基于這一認識來探討田園詩詞中的隱逸文化,同時思考隱逸文化在當前的意義。并將這些認識通過教育活動傳遞給下一代,以提高他們的認識,引導他們在世俗的物質與名利追求中保持一種恬然自得、積極向上并自由調適的健康心態。
隱逸文化古已有之,它具有隱以求逸的期待,追求心靈的自由的目標,也有以退為進或者看淡得失的策略,它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每一個人應該具有的人生智慧。隱,從字面理解是“隱”藏于“鄉野,遠離世俗,遠離紛爭”的意思,但是隱逸文化中的“隱”遠非此意,真正隱匿山林并不是隱逸文化所提倡的,于是就有了“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的說法。因此,中華文化中的隱逸文化最重要的是“心隱”,正所謂“心遠地自偏”。
中國文化中隱逸文化最初便具有了“心隱”的基本意涵。孔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說的就是根據邦國是否合道來做出進退抉擇的認識;莊子則直接提出了讓人們追求自在精神的“心隱”;到了漢代,東方朔提出“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這一說法在當時并不被人認可,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逐漸接受并認可了“朝隱”。從這時起,隱匿文化,或叫作隱士文化便成為人在世俗追求中保持清明心性、堅持良好道德追求并調適積極心態的重要思想認識,成為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文化內容,這種文化和思想認識不斷糾正和完善著身處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所以說,隱匿文化和世俗文化一起,造就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個人發展和人生追求中難免出現各種不如意的地方,或判斷失誤,或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所超越,導致心理失衡,甚至在校園里茁壯成長的孩子們也會因為各種比賽、競爭和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比較與對照產生心理壓力[1]。在這些狀況下,我們就需要借助中華文化中的隱匿文化,讓人們學會退而求次,達到盡力而靜心的狀態。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田園詩詞,給人一種直接而清晰的暗示和引導,讓人們可以在繁忙的世俗追求中滋養心靈,追求恬靜自由的內心。
山水田園詩詞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獨具特色,別具一格。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比較著名的田園詩人代表有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人,山水田園詩詞主要描述了美輪美奐的自然風光和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2]。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古代以農業為主,到處是田園的社會環境下,田園詩歌的產生其實并不像今天人們為了追求自然風光和田園美景,今天在城市里奔波的人們需要的是身體和心靈的修養,而當初的田園詩人其實并不是勞動階級的代表。他們的閑情逸致其實是在充滿矛盾的社會環境中,因為不能在統治者那里找到應有的寄托,而選擇逃避觀望,在閑情逸致中帶著些許對統治階級的失望[3]。但無論怎樣,用這種簡單閑適的田園生活來消解和淡化痛苦的避世思想卻是所有時代緩釋身心的絕佳措施。所以田園詩詞從產生到流傳后世始終被人們喜愛,有其必然性。
山水田園詩詞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不容忽視,這與田園詩人的思想境界和他們的詩作的凝練表達在讀者心中產生的強烈共鳴是分不開的,他們的詩作給人們心靈帶來的精神營養是無可替代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首詩所表達出來的獨特與傲骨,是每一個人內心的追求,也是讓人們在喧囂的人群中保持心性的強烈暗示,“心遠地自偏”已成為人們調適心態,適應環境的最佳引導語。總之,陶淵明《飲酒》這首詩毫無疑問是田園詩詞及隱逸文化集中展示的上乘之作,整首詩使用獨特的視角描述了自然風光中的人與事,描述出了美好自由的畫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全詩也反映了作者的處世態度,他的隱逸情懷在詩中有著清晰的表達。陶淵明的隱逸情懷還可以從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中窺視一二[4]。
唐朝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也是隱逸文化的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讀之,讓人似乎正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到汩汩流動的清泉,看到勤輕靚麗的浣女,還有皎潔的月光,描繪出一幅美妙難離的畫面。此詩帶給人的美妙體驗,讓人沉浸其中難以逃脫。作者寄情山水,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真誠實摯的熱愛。
從唐代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一詩中,讀者一眼就能看出詩人的隱者情懷。“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直接點明隱逸者對田園生活的追求,也描述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環境的追求與肯定、“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反映了作者心靈與思想的自由,寫出了作者的人生哲學和思想認識、“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則描述了作者將自己的生活與情感深深融入到自然環境與田園時令之中;“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描述了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和諧的生活方式。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描述的場景充滿生活氣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從自然景觀的角度描述了美好的人居環境、“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描述了作者及朋友享受美好田園詩意生活的美好心情和生活態度、“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進一步描述了作者熱愛生活,享受田園,綿綿不窮的生活情趣。
唐代詩人將詩歌韻律和美好的田園生活融為一體,為我們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美好詩句,讓我們可以一覽當時人們的美好生活,理解他們的詩意人生和生活態度,了解我國隱逸文化的發展脈絡[5]。
到了宋明清時代,在山水田園詩歌方面具有突出表現的詩人有陸游、王安石、蘇軾等,而楊萬里和范成大則在山水田園詩詞的反面開拓出了新的發展方向,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楊萬里在詩詞創作中從“師法古人”逐漸發展到了“師法自然”,后人評論楊萬里在詩詞創作中采用了“生擒活捉”法,將自己親眼觀察和用心感受的自然萬象,用鮮活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身臨其境并深受作者心境的影響[6],比如《小池》描述的場景:“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讀來生動鮮活,讓人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活情趣的畫面,整個畫面充滿動感,讓人身臨其境,充滿了對山水田園的向往。無論是唐代詩歌還是宋明詩歌,雖然具有不同風格,寫作特點各有特色,但對于中華文化中的隱逸文化和隱逸思想的反映是一致的,都反映出對生活方式和生活哲理的追求[7]。
以老莊為核心的道家思想是中國隱逸文化的思想根基,具備深厚的哲學內涵,中國詩歌史上眾多田園山水詩歌,就是這種隱逸文化的文學反映,與隱逸文化及中國古代哲學相輔相承。道家思想強調天人合一,就是把人與自然看成是一個整體,順其自然,自然成了一切規范之宗,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國極具影響力的佛家、儒家思想中,這種隱逸思想和隱逸文化也有著深刻印記,“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就是佛家思想對隱逸思想的反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則是儒家思想的表達方式[8]。中國的隱逸文化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人們生活方式緊密結合,在文學領域,特別是詩歌領域就有這種清晰的思想印記,中國詩歌史上這些眾多的田園詩歌就是這一現象的基本體現,它們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山水田園的美好向往,比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9]。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10]。……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將詩歌與美好的田園美景和作者的內心崇尚自然,熱愛山水的美好心情巧妙結合,讀來讓人對淳樸寧靜、舒適安逸的田園生活充滿了向往,也不自覺生出作者類似的高雅情致,使讀者受到思想熏陶[11]。以道家思想為淵源的隱逸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眾多思想內容和生活哲理之一,這一思想也受到了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色,對中國人的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共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隱逸思想,成為隱逸文化的思想認識之源。
現在,由于經濟社會迅猛發展,人們很難放下一切去追求這種隱士生活了。然而,這種反映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隱逸文化,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部分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今天對自然風光進行旅游開發,滿足了人們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中國人對隱逸文化和山水田園生活的追求,也應該成為當前鄉村振興和農村發展的積極因素。無論未來經濟社會如何發展,這種田園生活的向往和隱逸文化必將繼續影響中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