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融融
(遼寧理工職業大學,遼寧錦州 121000)
優秀的英語語言文學都是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作品所具備的實用性,是為了體現出對現實環境的尊重,將獨特的語言藝術滲透到相應的文化背景當中,我們必須要全面了解英語語言文學的語言特點,并依據當時的歷史背景,才可以更好地感知作品的情感等。
一部優秀的英語語言文學作品,極其重視對生命價值與現實生活的思考,而且還注重對現實與價值觀的判斷。通常情況下,英語語言文學往往是作者在經歷了一定的現實生活,或者是在一種比較特殊的背景下,通過對生活以及生命進行思考后創作出來的。英美文學的語言特點非常多元化,表現手法極其多樣,傳達給讀者的作品結構等并不一樣,這和作者所處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研究英語語言文學的精神內涵與現實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騎士與圓顱黨人之歌》是著名詩人索恩伯在19世紀50年代創作出來的,他的這部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獨特的戲劇性獨白。在他之后,戲劇性獨白獲得了文學領域的廣泛認可,而且也有很多作者嘗試在創作中應用獨白。在創作中運用戲劇性獨白,可以讓作品內容的藝術性更強,同時,在作品中可以充分體現出角色的情感,讓讀者能夠聽到角色的聲音。在獨白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人物的理解與評價,并為讀者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獨白的應用,讓文學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1]。
在英語語言文學中,應用經典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創作手法。有些作者直接引用經典故事,有些作者是把經典故事的寓意融合到創作中,還有一些作者是在完全理解經典故事內涵后將其潛移默化地融合到創作中,充分地體現出對語言藝術的靈活應用。比如:英美文化作品中有“Achilles' heel”一詞,這個詞來自于古希臘神話故事,故事內容是“阿基里斯從小接受嚴格的訓練,他的母親經常拉著他的腳踝,讓他倒立在河里浸泡,長此以往,他的身體素質非常好。由于他的腳踝沒有被水浸泡,導致腳踝成為他的弱點。在一次戰爭中,太陽神就利用了他的弱點,在阿基里斯的腳踝處射了一箭,直接喪命”。此后,這個詞語便廣泛流傳。
2.1.1 英語歧義成因
英語的某些特點決定了歧義現象的不可避免。歧義,具體內容上又可分成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和結構歧義等。當中,詞匯歧義則多是由用語多義、一義多字、同音詞的大規模產生而導致的。而結構歧義,又俗稱為語法歧義,其形成的重要原因是英語的許多句式構造不夠嚴密。構成上或形式的含混,由于有限的語句規范、構成框架,就難免產生短語或句型上的歧義。在平常講話時,人們往往可以直接通過講話人的語句表情、手勢、語氣等排除歧義。不過,在書面形式表達語句中,人們無法通過這些附加信號傳達信息,因此一旦離開了具體的話語環境,就無從了解講話者的具體內容意思[2]。于是,在書面形式表達語句中產生了大批的歧義現象。
2.1.2 英語歧義的種類
第一,無意歧義。歧義句種類繁多,按照產生因素的不同,英語歧義句又可分成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和結構歧義等三類。一是語音歧義,語音歧義指的是語言上的多義現象。兩種完全不同的詞語,不管其拼法是不是一樣,只要讀音一樣,就有可能形成同一句子的歧義。這種同音異義而產生的歧義,就叫作同音歧義。因此在詩詞、成語、詼諧小品以及文學中都少不了這種例證,而作者們運用諧音歧義就是為了給文字平添無限的趣味,同時也提高了文字的修辭功效。二是詞匯歧義,詞匯歧義大多是由于語句中的一個字,有很多種不同的含義或理解方式而產生的現象,這主要表現在同形異義詞語、多義詞語等幾種方面。詞匯歧義英文中,有許多的同形異義詞或多義詞,很易產生歧義。一詞多義中,人如其名便是多義性。一個名詞在開始產生時通常會被用作一個特殊事件、現象或活動名,僅具有某種含義。但伴隨語言的發展,該名詞被冠以的新義有很多種。英語是一個富含多義詞匯的語種,而且一詞多義也是詞語歧義中最常見的現象。同形異義是指各個詞源的字詞在長久演變流程中,碰巧變得形態一致而含義不同。這兩種詞均會產生詞語歧義。三是結構歧義,又叫語法歧義或構成性歧義。在現代漢語中,語句成分在完整語句中的意義往往是搖擺不定的,而不是具體的修飾對象,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語法功能。由于任意一種人類社會上所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都是以社會集體慣例或規定俗成為基礎的,所以話語符號形式的編碼形態都帶有社會性、規律性和穩定性。但在實際運用中,人們看到一些傳統意義上的語法結構仍然可能有各種解讀,因此語句歧義現象也比較常見。
第二,有意歧義。所謂英語歧義,有利有弊。它的弊是指詞義含糊,使聽者或讀者無法準確地抓住會話意思。在人際交往中,無意歧義應當盡量避免或減少。但有時候歧義這一特殊現象卻又被人故意地使用,給話語結構平添了光彩,所以人們又把它叫作有意歧義。說話人往往積極地運用話語結構矛盾現象來形成歧義,或一語雙關,或聲東擊西,使話語詼諧風趣,以實現一定的交流目的。所以在實際中,充分利用歧義不但可以提高表達效率,而且更是話語技巧與美感之所在[3]。
歧義現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語言現象,是由諸多原因聯合作用的結果,是人類語言表達方式不規范的體現。因此如果人們要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或看法,以實現話語交流的目的,就必須盡力減少和防止歧義。為了減少英文中的歧義,筆者覺得有很多辦法,包括:增加或修改詞匯以設置語境;增加標點,修改詞義;讀出重音,略作停頓;變換句式,調整詞序;改變詞序;換用他詞;補齊省略語;提供恰當的上下文語境;用謂詞邏輯表達等。總之,歧義現象是話語在交流中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一方面,一詞多義給人們思想的交流造成了一定障礙和麻煩,從這種角度來說,人們應該盡量避免歧義現象在人類語言中的發生。但是,歧義現象也不總是消極的,因為人們能夠運用這一現狀獲得一些話語效果,從而充實了人們的話語。
2.2.1 民俗差異對英美文學翻譯所造成的影響
采用SPSS19.0軟件對研究中得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古至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一直存在。在明朝時期,我國就已經開始與西方國家進行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比如,鄭和下西洋事件。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并未消除。例如:在我國的文化中,龍代表了高貴和權勢,而且龍還被當作是成功的象征,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積淀。但是在國外,龍的英語單詞是dragon,代表了邪惡與反叛。正是由于中西方民俗存在差異,所以翻譯者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極易出現正反派角色混淆的問題,對此,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者要重視中西方民俗的差異,避免因為文化差異導致翻譯的意義與原著不符。
2.2.2 價值觀差異對英美文學翻譯造成的影響
價值觀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最為顯著的一個因素,所以,我國的翻譯者需要全面分析中西方的價值觀差異。在我國,儒家文化是傳統文化之一。在為人處世中,始終遵循“家和萬事興”與“以和為貴”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國人民強調團結與團體,強調眾志成城的文化思想,非常重視團結所帶來的力量,以上充分體現出儒家文化給我國人民帶來的影響。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西方種族更加重視個人英雄主義,大家都非常崇拜強者。對于能力非常強的人,大家便會更加推崇。在文學作品《貝奧武甫》中有一句話,“the hero and the monsters:values in Beowulf reconsidered”,但是在我國文化中,這句話被翻譯成對人類理性的呼喚,和原句表達的意義并不相符。這充分體現出文化差異給英美文學翻譯帶來的不良影響。由于翻譯不準確,導致文化的交際效果不理想,影響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此可見,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價值觀差異,導致中西方種族的精神崇拜存在一定的區別,這也加大了翻譯的難度。對于翻譯者來講,為了提升對英美文學的翻譯質量,需要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價值觀,認真分析與揣摩英美文學中作者所體現的內心精神。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更加真實地將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原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4]。
2.2.3 思維差異對英美文學翻譯所造成的影響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思維差異性,翻譯者需要高度關注中西方文化的語法表達方式。如果忽略了對中西方語法差異的分析,將會導致翻譯的作品與英美文學原著存在偏差,進而影響大眾對英美文學的理解與認知。與此同時,中西方的口語表達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我國有“早睡早起對我來說很重要”的表達方式,如果采取我國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英美文學翻譯,那么這句話將被翻譯成“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to me is very important”。準確的語言的邏輯應該是:“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這是放在句首的主語;“is”是系動詞,具有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very important to me”是一個表語,放在句子的末尾,對于語句起到修飾性的作用。采取直譯的方式,雖然表達出了意思,但是并不符合英語的語法結構。
在英語文學中,《圣經》中的人物形象、典故、諺語常常被引述。根據其記述,Judas 原來是耶穌的一名弟子,因為貪圖三十個銀幣,把耶穌出賣給了羅馬政府,使得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所以,用“Judas”一詞喻指出賣朋友的人、偽善的叛徒,用“a Judas kiss”喻指口蜜腹劍,險惡的背叛;而由于中國人長期受到道教、儒家、佛學等的影響,所以,在漢語中產生了與此相關的很多詞語[5]。我的天哪、謝天謝地、悟性、報應、阿彌陀佛等,這些都反映出語言承載著文化。
語言也是人們思維的直觀反映,尤其是詞匯最能靈敏地表達社會生活和人們思維上的變化。因為語言或詞匯受到了文化的影響,所以用來表述的語句或詞就必然被深深烙上該文化的印記,并附帶有其文化的內涵或引申含義。
正是通過語言,中華文化的不同部分——政治、經濟、法制、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宇宙觀、文藝創意、思想方法等,才能夠薪火相傳,代代生生不息。
3.1.2 語言促進文化的發展
文明發展是語言發達的主要動力,但反過來語言的豐富與繁榮也是整個文明繁榮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沒有語言記錄先人的知識與經歷,后代人一切事都要從頭做始,社會發展將會停滯不前,更別說文明的發達。人們還可以設想,假如沒有語言作為橋梁,不同族群間將無法溝通,人們將不能夠互相汲取進步的知識和經驗,這同樣也會危害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它直接體現了文化的現實與內容。一種社會文明的基本面貌都能夠從語言中有所反映。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曾說過:特定社會的語言都是這種社會文明的一部分,而每一個語種在詞匯上的不同都會體現使用這個語種的社會的事物、風俗,及其各種活動中在語言文化方面的主要特點。詞匯是形式和意義的統一體,其意義主要有兩大類:指示意義和引申意義。前者是指詞匯的字面意義;后者是指詞匯的隱含意義,也就是詞語的文化內涵。前者較固定,后者則包括擴展意義或聯想意義。語言反映并受制于各個國家或民族的政治地理、價值觀念、生活習俗、文化心理,以及宗教等因素。
3.2.1 語言反映生存環境
文化的產生也擺脫不了天然環境的影響,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特殊文化,而特定文化又反映于語言中,產生了特殊的表達。因此,在愛斯基摩語中形容積雪的詞匯很多。愛斯基摩人使用各種各樣的詞匯來描述地上的雪、還在落的雪、還在堆積的雪和堆積的雪等,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居住在高寒地區,而各種形態的積雪又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旅行、狩獵、娛樂及其他活動)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而英語中表述雪的詞只有一個(snow),阿拉伯國家的語言中根本沒有“雪”這個詞,因為那兒不下雪,人們對雪是陌生的。又如,英文習語sudden as April shower 的意思是“驟如四月陣雨,突如其來”[6]。但這在中國人讀來一定會懷疑是指七八月的驟雨,而不是指四月份的驟雨。關于驟雨不同的氣候認知,是由于兩國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導致的。我國季風氣候顯著,而英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這就產生了對shower 的不同時間認知。
3.2.2 語言反映宗教文化
信仰是人文價值觀的核心,不同語言可以代表所在文化的信仰價值觀。我國傳統文學以佛為重要信仰,在漢語中和佛相關的表述繁多,如立地成佛、借花獻佛、佛口蛇心等,來自于佛的詞匯,如慧根、慧眼、慧心等。在英文中的很多語言表達,也反映了基督教在英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如for God's sake(看在上帝的份上)、so help me God(愿上帝保佑我)等。
3.2.3 語言反映民族心理
詞語作為中華民族社會文化的主要表達載體,可以反映中華民族心理狀態,如倫理道德觀、價值觀念等。如漢語中的“嫂子”譯成英文是sister-in-law,但是這二個詞的詞義不完全對等。嫂子指“哥哥的老婆”,sister-in-law 則指“兄或弟的老婆”。從形態特征來看,嫂的字源為“叟”,含義是“長輩”,由此可見“嫂”字反映了華人家庭倫理觀中嚴格區別長幼尊卑,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的階層管理制度。英語中的sister-in-law 含義是從法學視角來講是姊妹,反映了英語文化中以法學視角審視家人婚戀與親屬關系的種族心態。
綜上所述,話語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話語記載歷史文化、傳遞歷史文化、表達歷史文化,二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語言是與人類社會進行交流的最主要工具,同時又是文化最主要而突出的組成部分。各個民族的語言既接受了本民族社會文明的制約,也反映了他們一定的語言文化內涵,有助于開展合理而順暢的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