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霞 陳 斌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再次強調,支持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鼓勵更多農民、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和在崗繼續教育制度;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十條中要求,國家采取措施,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以上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和法律條文的頒布足以證明,國家不僅從政策層面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列入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更是將開展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人才振興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發展職業教育對于鄉村振興而言,已成為一種責任、義務與使命[1]。
黨的十九大以來,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作為鄉村人才振興發展的重要舉措,為職業教育與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以及鄉村人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在全國各地面向城鄉就業群體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職業培訓服務“供需失衡”,培訓“目標定位不明晰”“質量反饋不全面”等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凸顯。聚焦當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中出現的問題,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例,結合近幾年來當地城鄉就業重點群體的就業技能培訓、職業農民培訓、創業培訓調研現狀展開研究,堅持問題導向,以點帶面、多維度融合分析,嘗試探討職業技能培訓符合終身職業培訓發展要求和城鄉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城鎮化的推進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了城市,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常態化,制造業面臨低端價值鏈轉移和高端價值鏈回流的“雙向擠壓”,農村勞動力的城市就業主導產業也經歷了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建筑業向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的轉變[2],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承受極大考驗,農民工群體的技能素質調整和提升迫在眉睫。據統計,2020年至2021年底,徐州市職業院校及職業技能定點培訓機構先后開展城鄉勞動者免費就業技能培訓29764人次,以初級工(五級)居多,約占總培訓人數的73.9%,且大多集中在商業服務、社區家政等培訓學制短、門檻低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對于能夠切實提高農村務工人員的城鎮就業競爭力及職業提升空間的電氣控制、機械制造、建筑裝修等工程技術類專業技能提升培訓占比不足10%[3],高級別水平的技能培訓更是不足8%,接受過培訓的農民工只能機械地承擔工作任務,技能水平缺乏創新性與可遷移性,在人才結構轉型面前毫無競爭優勢可言。
農民職業化是農民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職業精神的提升過程,職業化水平的高低是決定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中共中央頒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培養一批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高素質農民。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升級版,高素質農民包含了新型職業農民、鄉土人才、農村科技人才等三類鄉村建設專業力量,他們是再造鄉村體系的核心力量,更是成就鄉村產業振興的先行者、文化振興的傳承者[4]、生態振興的維護者和組織振興的參與者。
目前,徐州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各職業學校涉農專業、農技培訓機構為節點,學制教育與農業化社會培訓相結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體系。其中,農職院校規范、系統的職業農民培訓依然以院校在籍或畢業學生群體為主,要求培訓學員具備一定程度的學習能力,他們往往并不適應農業社會群體的專業培訓;農技培訓機構面向農業社會群體的培訓方案大多借鑒農職院校學生培養方案,雖然主要內容還是結合農時、農事為農民提供針對性的生產型、經營型、服務型技能訓練,但不足10天的課程,農、林、漁、牧多處涉獵,都淺嘗輒止,并未做到結合農民自身擅長領域有重點地針對指導、規劃,更不用談立足全局提升農民整體職業文化素養和市場風險應對能力[5]。多數獲得“新型職業農民”稱號的農民其生產、經營仍處于較低水平。
對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就業重點群體開展創業培訓,不僅可以幫助返鄉人員實現自我就業,提高收入,促進家庭穩定與發展,還能吸納鄉村閑置勞力,在一定區域范圍形成有活力的“造血功能”,逐步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產業合理分工與集群發展。農民工、大學生等返鄉創業人員受文化水平、創業資本、社會經驗所限,在創業初期很難做到通盤考慮,合理規劃,他們亟需的創業培訓是對癥下藥的客觀需求,如實時契合市場發展的優質培訓項目,以及能夠應對市場挑戰的團隊可持續管理規劃等。
據調研了解,“十三五”期間,徐州市開展“七大群體”創業培訓11.17萬人,扶持城鄉勞動者自主創業18.56萬人。據當地人社部門官方網站公示的創業培訓以及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發放信息統計顯示,徐州市2021年開展農民創業培訓9964人,SYB、電商、網絡創業培訓2200人,支持自主創業3.64萬人,其中能人返鄉5868人,農村動力自主創業1.86萬人。創業培訓工作雖然頗具規模、數量可觀,但是政府補貼發放落實結果并不足以體現培訓效果和創業成果,培訓結業之后返鄉創業農民是否投身創業,創業是否成功,成功后的可持續規劃并未納入過程監督考核指標,創業培訓數據缺乏成績說服力,創業培訓的有效性和反饋滿意度不甚樂觀。
受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徐州地區在2022年3月底至5月中期被冠以中、高風險地區,一時間學校停課、商鋪停業、工廠減產、快遞物流停運等,農村勞動力群體的就業脆弱性和鄉村產業發展的環境受到極大挑戰和威脅,同時,教育、醫療、生活服務等行業都迎來了不同程度的挑戰與機遇。2022年1月至8月,徐州市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幾度緊急叫停,5月和8月開班量及培訓人數跌至冰點,技師/二級、高級技師/一級等高技能人才培訓則交了白卷。疫情防控常態化格局下,不同行業發展、人才需求結構調整、技能提升服務的范圍及形式都是必須要面對的改變。
在國家提出“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農村的區域化振興發展催生出農村人力資源更高層次、多維度的教育需求。《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強調,支持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和在崗繼續教育制度。鼓勵更多城市務工人員、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補齊城鄉教育資源短板,通過將潛在的技術和規范的素養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來轉變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優勢。突出職業教育的社會化服務效能和終身學習發展理念,深入調研、合理規劃、強化合作、多措并舉,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和融合發展,更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
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常態化,農村勞動力的城市就業主導產業也經歷了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建筑業向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的轉變,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承受極大考驗,農民工的技能素質調整和提升迫在眉睫。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培訓目標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實現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穩定就業為核心,第二個階段則以提升職業技能,增強職業競爭力為培訓目標。“十四五”時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90后”成為勞務輸出隊伍的主力軍,其中以高職院校畢業生和新生代農村青年最具代表性。他們受教育程度遠高于上一輩農民工,更注重自我價值實現和職業發展空間,雖然職業前景看好的企業和行業是首選,但更多是會選擇“慢就業、短工化、高流動”的靈活就業形態。面向此類人群培訓,應當做足調研工作,培訓內容應當強調就業規劃設計,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引領作用,同時加強觀念意識、文化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實現農村轉移勞動力個人發展需要,全面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職業農民的培育要從農民自身出發,首先要明確農村勞動力技能提升目標是為農、離農,抑或是城鄉兼顧方向,強調農民自我推動、自我發展的重要性。職業農民的教育除了傳統認知范疇的農業技能培訓外,更需要結合時代特征培養兼具信息分析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文化傳承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的復合型技術管理人才,通過“內生主導、外生推動”的模式開展教育培訓工作。一方面,要加強農職院校涉農專業的技能培訓和農業技術推廣,通過農業技能提高和技術改進釋放潛在的勞動力供給,促進農業生產率穩步增長;另一方面,要為“三農”隊伍培養大批通曉職業教育治理技能的專業人才,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要強化政府、行業、企業等社會組織力量的參與,融合資金、技術、設施、師資等優質元素,深層次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合作,構建農村職業教育聯合體,培育鄉村工匠,增強鄉村振興的原動力,著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農村經濟轉型、農民素質提升,再造鄉村生產、生活、生態新格局。
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或被動、或主動選擇留在農村謀求新的發展出路,為鄉村人才集聚及創業帶動就業帶來了新契機。返鄉人員創業培訓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入調研,對創業隊伍、就業群體與當地形勢進行全面了解、分析,進而科學統籌規劃,充分調動返鄉能人、大學生和當地農民的各自優勢,如能人的帶動力和影響力,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執行力,當地農民的人脈資源和本土適應能力等,在振興鄉村建設、農業領域創業創新發展中各司其職,打造“1+1+1>3”的創業團隊;同時,有效運用政府公共平臺的信息共享優勢、自媒體的傳播推廣能力、教育培訓主體的技術服務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農業和科技的融合正在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動線上培訓課堂的發展,疫情防控期間,各省、市、地方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由單一的線下集中授課模式轉為“線下+線上”多元培訓模式。同時,更多的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以及互聯網平臺企業,選擇通過社交軟件、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渠道對各類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與培訓教學。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鼓勵并引導農村勞動力開展互聯網培訓學習,適時推進線上演示與線下教學的有效融合,拓寬職業技能培訓課堂覆蓋領域。同時,配合政府相關部門調整職業技能培訓的思維模式,加大對數字化培訓課堂建設的專項經費投入,增加農村勞動力參與培訓的機會,降低其參加培訓的經濟支出和時間成本,全方位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