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卞勇平
職業體驗教育是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社會職業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特長等因素,引導他們對未來的職業進行先行體驗的一種普惠性教育活動。中職學校憑借設施設備、實訓基地、師資等資源優勢成為職業體檢教育的實踐中心,通過創設真實職業情境和體驗崗位,以課程與活動為載體,面向中小學生進行職業教育,讓體驗者直接參與體驗過程,引導體驗者在體驗中學習職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樹立職業理想。2019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拓寬中職學校的教育改革路徑,鼓勵中職學校面向中小學開展職業啟蒙教育。而職業體驗教育作為職業啟蒙教育的實施路徑之一,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不僅要讓中小學生升學、擇業不再盲目,更要培養他們形成職業意向和職業規劃。
當前各中小學利用勞動教育替代職業體驗教育,課程的設置也只是利用本校有限的資源進行,教師的配備以副科老師為主,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專業知識和技能只是處于書本層面。還有部分鄉鎮中小學更是以農業、養殖業等作為職業體驗項目,將社會職業類型局限化、單一化。學校沒有體系完備的職業體驗教育資源,從而缺乏對學生職業認知和職業理想的培養。
教育部、江蘇省教育廳在頒布的文件政策中多次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而職業體驗教育又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政策的宣傳、解讀不到位,未能及時出臺與之相配套的文件,對中職學校參與中小學勞動與職業體驗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很多中職學校、中小學校有過一些“普職合作”,但對于深度融合的“普職融通”,普職雙方都沒有經驗。很多中小學校籠統地認為勞動教育就是職業體驗教育,只是在校內增加了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優化組合不同教育類型學校之間的合作,更沒有建立多方協作的平臺和形成有效的機制。
中小學校教育多以升學為目的,注重應試教育,學生缺乏職業知識和職業體驗的獲得,職業理想、職業規劃不清晰。雖然國家層面再三強調職業體驗教育在個人發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多數中小學校對勞動與職業體驗教育仍然不夠重視,缺乏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未能形成完整的、進階式課程體系[1]。
各中職學校還沒有建立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教育師資隊伍,部分中小學校也只是通過綜合實踐課程建設、學科滲透等方式開展工作,要想更好地推行中小學階段的職業體驗教育,必須要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加大力度,提高教師隊伍的職業體驗教學能力和水平。
組建普職協同育人的職業體驗教育聯合體。組建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的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為中職學校、中小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職能科室和實踐基地人員。成立職業體驗中心,中心布局合理,滿足中小學不同層次的職業體驗要求。中心職業體驗團隊成員有明確的任務分工和崗位職責。
構建全方位職業體驗教育保障體系。一是模擬仿真職業場景。中職學校要積極建設職業體驗中心,為中小學生提供仿真的職業場景,如計算機、電子電工、機械加工、機電一體化、數控、服裝等,讓中小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室分組參觀、體驗。每個實訓場室還要配備專業的解說員和助教,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指導中小學生參與實踐體驗。二是制定激勵方案。中職學校將職業體驗教育課時納入課時津貼發放范圍,教師參與職業體驗教育實施的按系數計算課時,對每門職業體驗課程發放建設經費。三是保障教育經費。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支持職業體驗課程資源、實踐基地建設和專題研究,設置職業體驗活動專項經費,確保職業體驗中心各項活動正常運行[2]。四是建立安全機制。學校建立安全風險預警機制,規范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制定安全規程,增強教師的安全意識,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落實安全措施,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構建“雙師助學”講師團隊。中職學校建立“名師講師團+學生培訓師”的“雙師助學”授課模式,由省市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企業師傅、非遺傳承人及職業生涯規劃師組織成立“職業體驗名師講師團”,通過“一師一品”教師特色優勢化發展策略,打造“專業(學科)+職業體驗教育”的復合型教師隊伍[3]。同時組建“學生培訓師”團隊。“學生培訓師”是指參加過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并獲獎的學生,他們在競賽教練指導下已經成為技術骨干,在職業體驗過程中指導、服務中小學生,向零基礎的中小學生普及職業常識,讓有基礎的學生提升職業技能,形成“手把手、傳幫帶”工作機制,發揮朋輩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共同成長。
提升教師專業綜合素養。作為職業體驗參與者、組織者和促進者的教師指導貫穿中小學生職業體驗教育全過程。教師在實施體驗教育的過程中創設真實的職業工作過程,培養體驗者的觀察、實踐、反思能力,同時提高教師實施職業體驗教育的實踐操作能力,進一步提升專業綜合素養。通過名師工作室、一師一品的特色指導,更有針對性地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逐步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職業體驗教育師資隊伍。
中職學校依托網絡資源課程平臺,大力推進職業體驗教育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建設具有本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和特色的網上專業教學資源庫,如機器人、新能源、服裝設計、導游、汽車維修、剪紙、泥塑、茶藝等,形成以網絡課程資源為中心的在線課程資源庫。在線課程資源面向區域內中小學生開放,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挑選自己喜歡的專業進行線上職業體驗。
結合中小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專業場景答題、角色扮演、互動參與、項目實踐等內容的“沉浸式”職業體驗教學流程。以“小小設計師”為例,開展服裝設計類專業體驗課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設計項目,學生扮演的角色為服裝設計師,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了解、認識,提煉立領、偏襟、刺繡、敦煌圖案和色彩等傳統文化元素,并在服裝的款式、色彩、面料中進行表現,感受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自信,從而培養體驗者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對職業崗位的興趣。
堅持指導性、過程性和方向性的多元評價,建立中小學生職業體驗教育檔案,做好職業體驗寫實記錄,突出學生發展導向。在職業體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過程記錄,對典型的事例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歸檔,并進行評價,形成學生職業體驗教育檔案庫,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江蘇省金壇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學校)通過送教進校(中小學校)、來校(中職學校)實踐、線上體驗等形式,為本區域內的中小學生提供了職業“初體驗”。體驗項目在校園內各實訓基地、產業學院開展,來自區域內各中小學校以及陜西安康、山西平陸等地的學生走進學校,根據各自愛好,挑選項目參與體驗。在沉浸式教學情景中,學生興趣濃厚,動手意愿強烈,體驗過程中技能得到極快的提升,學生也更好地了解了專業的特色,體驗了職業樂趣,樹立了職業理想,學生的職業感知、認知、踐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對真實企業環境、真實生產活動的“沉浸式”體驗,中職學生在參與指導體驗活動過程中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得到提升,為學生對口就業打下堅實基礎,增強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學校充分發揮名師效應,組建了一支以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企業技術骨干、非遺傳承人、技能大賽教練為主體的職業體驗教學團隊。通過開展針對性、進階式的職業體驗教學培訓,有效提升了教師實施職業體驗教育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助力教師成為“學術、技術、藝術”深度融合的職業體驗教育培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