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白云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焦作453004)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指出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還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這為地方特色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1]。在我國,地方高校數量眾多,占比超過95%[2]。近年來,許多地方高校突出特色辦學理念,依托特色優勢學科精準發力,以地方或行業發展為導向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河南理工大學是中央與地方共建、地方管理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學校工科優勢突出,安全、地礦學科特色鮮明,理學、經管、人文、醫學等學科協調發展。其工商管理專業在國家級特色專業基礎上,于2021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該專業礦業文化與管理積淀深厚,形成了“管工結合、服務行業、立足焦作、服務河南”的鮮明辦學特色。隨著近些年煤炭等能源行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2016年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增設了“能源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專題”專業特色課程,旨在依托學校學科優勢,整合教學理論和資源,提升學生在能源行業從事管理工作的競爭力。文章以該特色課程為例,探究思政元素如何融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特色課程建設中。
“能源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課程是工商管理本科生專業指定選修課,32學時,2學分,人才培養方案中列為專業特色課程。授課對象是工商管理專業二年級(下)學生。
“能源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課程通過對能源經濟前沿知識和發展趨勢的分析,使學生了解能源的分類及其供給和需求現狀,系統理解中國能源工業改革、政策現狀及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并能夠正確評價國家利益與能源經濟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旨在形成“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育人目標[3]。
“能源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課程以能源經濟管理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主線,注重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現實問題切入,將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成果、國家安全、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4],對教學內容進行思政拓展和深化,在重大理論觀點問題解析中加強思想引導,在知識講解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理解和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增強學生使命擔當。該課程設計5個專題,采用團隊專題授課方式,各專題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如下。
專題一:“中國能源工業前景展望——挑戰與機遇”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該專題課程思政目標為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擔當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培養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包括:(1)在《認識能源》章節,設計“能源對我們意味著什么”“能源—資源存量的博弈”等思考題,讓學生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2)在《我國能源現狀與能源政策》章節,從“我國能源結構”“能源政策”及“各種能源的機遇挑戰”方面入手,讓學生了解我國各類能源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認清現實,切實擔當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3)在《煤炭能否王者歸來》章節,結合河南理工大學煤炭特色,向學生介紹煤炭的重要性,在談到我國煤炭行業當前的困境及未來出路時,告訴學生基礎知識要扎實、學科交叉很重要、創新意識需具備。
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包括:(1)啟發式。由淺入深地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主題情境,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發布課前預習資料,通過課堂提問,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能源、能源有哪些種,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2)合作式。布置案例“分析我國各類能源行業的發展前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案例小組,并推選組長,抽簽決定小組做哪個能源行業的案例,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案例任務,進行案例PPT匯報。學生在查閱資料過程中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學會團隊協作,學會權衡集體價值和個人價值,鍛煉公開演講能力。
專題二:“改革開放與中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該專題課程思政目標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弘揚艱苦奮斗精神。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包括:(1)在《改革開放與宏觀經濟形勢》章節,融入“改革開放取得的歷史成就”“改革開放40年數據看變化”,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也讓百年中國告別積貧積弱,重拾歷史榮光和大國自信,增強文化自信;融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年度會議的精神”,讓學生了解當前深化改革的意義、重點領域和熱點問題,培養學生勇于承擔改革重擔的責任。(2)在《推動煤炭工業科學發展的思考》章節,融入“焦煤集團——西大井礦轉型發展”案例,將西大井老一輩人不服輸、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精神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知道“焦作煤礦工人大罷工”革命勝利果實來之不易,真正把艱苦奮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弘揚艱苦奮斗精神”的理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包括:(1)項目驅動法。以“改革開放”為項目素材,以“改革開放向他們致敬——煤炭人”為項目名稱,讓學生課外時間搜集并查閱相關材料,通過電子數據庫索引,走訪那個年代的身邊人物,學習撰寫調研報告,錘煉學生搜集材料、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豐富應對實踐與理論之間的思考經驗。(2)課程思政實踐教學。依托學院和系室專業發展,與焦煤集團“西大井”文旅景區達成協議,掛牌建立“河南理工大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工商管理專業思政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帶學生去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把書本上的理論性知識轉化為實際的體驗性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寬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優化課程資源配置。
專題三:“中國能源供給側改革路徑選擇與政策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該專題課程思政目標為提升學生管理類職業道德素養,形成就業優勢;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包括:(1)在《中國能源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章節,融入“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等思政元素,分析我國如何開展能源供給側改革,以及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路徑,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并依托學校背景,將就業和能源行業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為我國能源經濟管理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2)在《政策設計》章節,將授課教師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承擔的科研項目融入到課程思政設計中,教學設計和實施圍繞挑戰性科研問題展開,科學提高學業挑戰度,讓學生了解如何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進行政策設計,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包括:(1)任務型教學法。課前,在云班課平臺推送授課教師關于“中國能源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政策設計”的科研成果,讓學生分小組進行預習,布置學習任務;課上進行分組討論,教師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提煉科學管理方法。(2)第二課堂。學生除了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之外,課外可了解探究生活中的新能源,分析新能源的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主動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力爭成為保護環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力量。
專題四:“能源經濟與國家安全”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該專題課程思政目標為增強學生的政治意識、理論認知水平;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定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場,樹立服從黨的領導的態度。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包括:(1)在《能源經濟》章節,融入“大國崛起”“民族復興”“‘一帶一路’能源需求”“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國家2035遠景目標”等思政元素,使學生能夠站在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思考能源供給需求問題,消納過剩產能,引領能源革命,提高對能源經濟理論的認識高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平衡好環境改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才能讓中國真正走上復興之路,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在《能源與國家安全》章節,重點將“維護國家安全”融入到“能源安全評價”“中國的能源安全形勢及戰略”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能源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的相關性,明確能源在國家經濟結構和對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的影響,以及能源的地緣政治博弈問題,增強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
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包括:(1)討論法。通過拋出問題“能源與我國經濟增長有什么關系”和“能源與生產力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思考,人們使用的能源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哪些推動作用,能源對我國經濟增長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比如是否可以從使用的能源來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現在處于什么階段,下一步將會進入什么階段。(2)混合式教學。提前要求學生在中國大學MOOC上觀看《能源與國家安全》章節視頻,進行線上自主學習。課堂上授課教師更多時間引導學生在廣度和深度上展開討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專題五:“低碳經濟與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該專題課程思政目標為培養學生形成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包括:(1)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內涵、實現路徑為融入點,結合當前碳達峰、碳中和、低碳經濟、低碳產品和低碳出行等內容,從經濟外部性角度分析,讓學生清晰認識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三重價值。(2)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為融入點,讓學生認識到黃河流域又被稱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耐心和戰略定力,清晰定位職業規劃,讓學生勇于擔當時代重任。
該專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包括:(1)翻轉課堂。在云班課教學平臺上發布“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內涵及實現路徑”“經濟外部性的理論分析”等微視頻,學生提前觀看視頻,課堂上以“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思路”“我國碳交易機制的現狀”“個人低碳生活行為分析”為討論點,開展翻轉課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討論法。課前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關材料在云班課上推送,并發起線上頭腦風暴;課堂引導學生思考這與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之間的聯系。
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專題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內容、教學評價等主要教學環節[5]。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學習討論,引導團隊教師利用課堂主講、線上線下互動、課堂反饋、實踐教學、參觀體驗等方式,積極運用信息化載體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到每個專題的教學過程中。
凝練團隊發展模式,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教師互動發展、互相協作、專題交叉共建的“成員互助”合作發展模式[6],實現“1+1>2”的建設效果。專業課教師統籌引領課程思政教學方向的改革、擔當教學研究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負責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幫助專業課教師更好地完成課程思想政治理論元素的挖掘和思政環節的設計,通過合作互助、小組交流、深度會談、示范學習等方式,實現“博學”與“專通”的結合,最終實現團隊總體的成果增量。
通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賽促學等實踐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拓寬教學實踐路徑。以“能源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課程為例,目前該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依托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和工商管理專業,積極與焦煤集團“西大井”文旅景區合作共建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基地,掛牌成立了“河南理工大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工商管理專業思政實踐教學基地”,便于后續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教學。
“能源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專題”是一門前沿性、交叉性很強的專業特色課程。課程教學團隊依托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的師資組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專題授課突出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團隊成員長期致力于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在課程思政理論研究、資源建設等方面成果突出,并將相關成果應用于教學改革實踐,育人效果得到廣泛認可,團隊教學模式可推廣,希望能為地方特色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