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薇,劉 洋,毛 萍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117)
伴隨數字技術的成熟發展,傳統媒體從單向發展走向多維融合,傳統媒介與新媒介逐漸實現多功能融合,呈現融媒體狀態。融媒體時代話語主體的自主性與全民性,話語內容的爆炸、碎片與多元性,話語信息的全球化與交互性生態逐漸催生了網絡流行語這一特殊言語符號。青年群體作為網民的生力軍,也是流行語發跡于網絡并傳播于網絡的主力軍。隨著媒介的融合,網絡流行語經融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并泛化,對青年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群體產生了深刻而復雜的影響。因而,把握青年網絡流行語的失范性并對其進行規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融媒體時代傳播的青年網絡流行語,是一種新型言語符號,反映了青年對社會文化的理解及青年群體的文化特征,“潛隱著青年群體對社會現象及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態度,承載著青年的生活感受、思想行為意識和價值觀念”[1],同時也見證和記錄著社會發展變化狀況、文化的變遷情況和當代社會的道德現狀。這些網絡流行語似乎成為了網絡舞臺上的表演者,甚至是“時尚”的領跑者[2]。
網絡流行語“膨脹式”生產并傳播,一方面,使網絡受眾群體不斷擴張;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融媒體平臺的升級使得青年網絡流行語傳播的渠道不斷拓寬,使其走向大眾視野。
1.顛覆常規,創造新奇
網絡流行語是青年網民通過“自說自話”且由“自我認同”逐漸達到“集體認同”而產生的一種創造性語言表達。首先,造詞融入修辭,增強其表現力。如利用文字諧音,產生了“杯具”等詞,也有一些詞運用夸張、借代的修辭手法。其次,開放包容,吸收多元文化。如“hold 住”等詞打破了語言常規,同時也顯示出中國語言對西方文化的包容性。第三,極具創意,借形造字并賦義。如“囧”極像人們尷尬時耷拉眉毛的表情,使得原本晦澀的詞語被賦予了“自身形象”。
2.簡潔含蓄,高度濃縮
大多數網絡流行語隱喻某事件或某群體的心態,是對社會熱點事件或現象的高度濃縮,這體現出網絡流行語在表達上含蓄、擅長壓縮的特征。而且社會生活的節奏快,在語言方面,需要一些歸納性的詞語,如“人艱不拆”——出自流行文化歌詞縮略、“不明覺厲”——源自電影《食神》中的對白縮寫。此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出現了“三講”“婚檢”等簡縮詞語。
3.生動形象,寓莊于諧
娛樂的網絡文化向人們提供了一種新型休閑娛樂方式。人們開始追求獨特、刺激、新鮮,隨之出現了一些熱度高的詞,這些詞借助各式媒介,如利用動漫、圖片、音頻等方式共同演繹話語內涵,極富趣味的同時,體現了幽默詼諧、風趣辛辣、譏諷浮夸的風格。例如“豆你玩”“蒜你狠”既體現著現實問題,又表現出詼諧色彩。另有一些詞讓人輕松愉快,如“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既表達了青年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又體現出其藝術性思維。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它猶如一面鏡子,展現著社會的風貌,通過語言,我們可以觀察與洞悉社會生活,掌握時代的脈搏。研究青年網絡流行語,可以幫助我們在分析社會事件的基礎上,了解社會動向,知曉社會心聲,洞察并剖析當代社會青年群體的道德生活。
1.青年網絡流行語是社會生活變化的顯示器
青年網絡流行語潛隱著青年群體對某一社會事件或社會現象的民意表達,通過青年網絡流行語可以洞察青年群體的生活百態。同時,青年網絡流行語折射出當代社會的發展及社會文化的變化,因而它也是研究社會發展動向的前哨陣地。首先,網絡流行語折射當代社會文化,如“996”,反映了企業盛行的加班文化。其次,網絡流行語也反映出社會百態,如“舌尖上的中國”通過輕松細膩的敘述方式,精巧地展示出了不同地區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2.青年網絡流行語是社會道德的晴雨表
道德,是一種內含“善”的行為規范,它通過人們長期發展而來的以符號為形態的語言結構得以體現[3]。人們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語言,需要利用語言進行記錄和描述,人與人之間道德觀念的互動與表達更需要語言作為中介進行傳遞。青年網絡流行語作為當代社會不可忽視的語言,不僅記錄著當代青年的生活現狀,也考察著社會成員的倫理高度。從青年網絡流行語中,既可以感受到社會道德風尚良好的一面(如“為國護盤”),也可以洞察到某些道德行為失范的一面(如“地溝油”)。
網絡流行語憑借其新奇、簡潔、娛樂性的特征吸引著廣大青年群體,反映了青年群體的社會文化、社會道德狀況,滿足青年的個性化需求,表達青年群體的情感訴求,但通過透析青年網絡流行語,也可以發現眾多道德失范問題。
語言,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表達思想的特殊符號。融媒體時代的青年網絡流行語,實質上是語言的一種變體,它的形成不僅有現代白話文基礎上的漢字,還結合一些繁體字、生僻字、數字、各式表情符號,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字,如日語、英文字母等[4],以簡潔、新奇的方式構成,雖體現了青年群體的創造性思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群體間的溝通交流,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存在不嚴謹、無厘頭的問題,如有些流行語是將傳統漢字及詞語解構,通過隨意雜糅和拆分而形成,違背了文字應遵守的語言倫理。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傳承優秀傳統語言文化,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且各種不規范語言長期彌漫在青年群體周圍,青年群體逐漸接觸、接受、認同,漸漸開始使用,會影響其語言學習、人際交往,甚至會解構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在融媒體時代,青年網絡流行語所處的語言環境寬松自由,戲謔、狂歡、簡單的網絡語言特征,再加上青年群體內心逃避現實的需求共同造就了一個遠離現實世界但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的語言世界。融媒體時代人人可以成為話語的傳播主體,話語表達媒介的平民性和娛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傳統媒介的權威性。“輿論狂歡”滿足青年群體娛樂的心理需求,青年群體被趣味流行語吸引,在一些融媒體平臺上展開討論,形成“話題集聚地”,而部分媒體為吸引流量在其他平臺擴散并再次詮釋,輿論短時間內急劇暴發,引起“全民熱議”,仿佛形成了一個“全民輿論廣場”。狂歡的語境下“輿論狂歡”消解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嚴肅、理性的公共話題在一種寬松自由的環境下以娛樂的方式展開,思想政治教育下的“無趣”話語便會出現“失聲”的后果。
青年網絡流行語在某種程度上也促使青年群體反思、質疑甚至排斥主流價值觀。融媒體時代因其網絡化、數字化、符號化特征塑造的復雜信息傳播環境,在擴大傳播覆蓋面的同時,也激活并放大了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從近些年盛行的網絡流行語來看,其背后隱含的意義,多與奢侈、浪費、盲目等相伴。這些非主流價值觀通過借助各個領域的青年網絡流行語這一載體,借助融媒體平臺廣泛傳播這些詞語及與其相關的熱點事件,并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宣傳,企圖一步步侵蝕青年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逐漸接受、認同,甚至將青年群體引入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的誤區,對青年群體的社會道德、價值取向等產生誤導,從而瓦解青年群體主流價值觀的根基。
在網絡虛擬環境中,青年群體利用網絡流行語解構現實社會,逃避現實社會,使得他們的地位在這一虛擬世界中得到“承認”,實質上,這一“承認”是他們對現實的集體逃避,而當他們一旦回到現實社會中,便會發現之前的不安處境并未改變。網絡流行語所帶來的危機是很難根除的,但其帶來的道德失范問題,則是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
語言是一種動態系統,一成不變的語言是缺乏生命力的,語言是在不斷變化中日漸豐富,進而實現飛躍發展。網絡語言作為一種語言的變體,是不斷變化的,當然,也需要注入新的血液,所以我們應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來看待青年網絡流行語。為減少網絡流行語對青年群體的負面影響,教育者需要具有敏感性,實時關注流行語,以一種引導和監督的態度引導青年群體辨析良莠,規范使用語言。應注意兩點:一是引導青年群體使用網絡流行語的范圍,要注意網絡流行語的適用場合;二是進行語言倫理教育,批判不規范話語,積極倡導文明語言,引導青年群體文明用語,尤其在現實社會中一定要運用符合基本語言規范的網絡語言,基于易理解、幽默的同時,不能過分偏離語言習慣,違背語言規范,即使在網上,也應注意保持語言的文明。
近些年的青年網絡流行語,尤其是體現調侃、戲謔等娛樂化的流行語,其背后大都傳達出當代青年渴望釋放壓力、表達情緒、話語自由、展現個性、尋求群體歸屬等需求和群體特點[5]。通過網絡流行語這個窗口來觀察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并幫助其進行適當調整,是緩解“泛娛樂化”傾向的重要途徑。調整青年群體社會心態,促進青年群體理性化,一要注重培育青年自尊自信的社會心態。網絡流行語背后所折射的焦慮、冷漠、自暴自棄、自我貶低等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與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足或欠缺有關。二要注重培育青年平和且全面的社會心態。網絡流行語中夸大負面事件的危害、以偏概全,面對問題急躁、簡單粗暴的現象,都與不能辯證看待問題、不能以平和心態正視這些問題分不開。總之,多關注青年網絡動態,及時對青年群體非理性網絡言論進行積極疏導,把各種感性的價值取向理性化。
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青年網絡流行語的發展及青年主流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有力的價值引導功能和支撐作用。因而,針對網絡流行語消解主流價值觀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第一,增強主流話語的主導力。要防范非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傳播中的話語風險,重視網絡安全教育,防范網絡自由言論對主流意識形態的隨意解構,要引導青年理性看待青年網絡流行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知與行上同時下功夫,既要引導青年能夠正確認識網絡流行語得以生成并傳播的合理性,又要引導青年在使用、傳播和創造網絡流行語的過程中做到不盲從、不濫用。第二,提高主流話語的吸引力。網絡語言與正統語言是一種尋求融合、尋求共存的狀態,因此我們要讓正統語言符合受眾的口味,使其嚴謹性、藝術性和趣味性并存,借助融媒體,營造平等互動的話語空間氛圍,塑造簡約幽默的話語形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
融媒體時代塑造的青年網絡流行語,既給青年的成長帶來不利環境,也會產生不可忽視的積極效用,這說明青年網絡流行語自身蘊含著一定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應借助融媒體平臺,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氛圍與教育環境。第一,權威媒體應大力宣揚以積極網絡流行語為代表的網絡文化,廣泛傳播主流文化,創造良好的網絡道德環境,用先進文化占領網絡輿論陣地。第二,教育者要汲取當下流行的、積極向上的話語元素,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夯實話語資源,發揮教育話語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學中,融入正向的網絡流行語,不僅可以增強語言的說服力,也會在無形中改善師生關系,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更易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第三,網絡流行語背后隱含的社會事件及社會現象是促進青年深度思考的有力工具,因而,經常將“感性事件”轉向“理性議題”,不僅能夠加深網絡空間領域的人際交往,使青年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改變惰性思維,更能通過“議”及時有力地消解某些不良流行語攜帶的錯誤價值觀。
隨著融媒體平臺的不斷升級及話語傳播環境的急劇變革,網絡流行語已經悄無聲息地潛入青年群體中并出現在青年日常生活與交流中。青年網絡流行語的存在無法阻擋,但是它的失范性及其帶來的危害正給青年群體帶來巨大挑戰,由此,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倫理反思,并依托融媒體平臺對其進行倫理引導,在主流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努力發揮青年網絡流行語的積極效用,弱化其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