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 林珍銘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過程中,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我國兩項重要的戰略任務。為了能更好地實現二者的有機銜接,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化,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人員需要對這兩大戰略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清楚把握,明確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的鄉村振興總要求,針對及時排查二者在銜接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和差異性問題,通過實施相關公共政策使銜接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得以解決。
我國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對不同程度的產業發展籌集貧困資金幫扶其產業鏈推動以此來帶動整個城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國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實行“一對一”式精準扶貧,與此同時在扶貧的過程中實現最大程度的扶志扶智,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扶貧方式,激發扶貧戶的內生動力,同時針對創收不高的扶貧戶進行技能培訓,使貧困戶擁有一定的傍身生存技能。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地域優勢實現精準扶貧,帶動各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同時還利用產業發展給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在外務工人員能夠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由于大量高材生留鄉發展也為產業提供了先進的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1]。各地區秉承著堅持黨的領導,落實五級書記遍訪貧困戶制度,對貧困戶進行幫扶并與之進行思想交流,通過改變貧困戶落后的思想激發他們潛在的內生動力,使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得到鞏固。2020年底,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完成全部脫貧后各地區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脫貧攻堅道路。
實現脫貧攻堅戰略成果和鄉村振興發展有機銜接,不僅是當前“三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是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以下將針對兩者更好地有機銜接和協同發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脫貧攻堅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脫貧摘帽只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石。為了使脫貧效果能夠持續,后期的返貧機制和幫扶機制也要緊跟其上,使脫貧摘帽的戰略成果更加穩固。因此,為了更好地抑制返貧問題的出現,對貧困幫扶對象和幫扶項目的資金安全風險也要實時跟進并形成季度性報告,及時掌握幫扶對象的發展狀況,從根本上抑制返貧問題的出現。除此之外,消費幫扶也需要進一步發展,通過擴大消費群體、開拓消費渠道對幫扶機制進行實時完善,使農村集體性經營收入和農村經濟在經濟內循環過程中得到極大實現。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工作發展的基礎,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缺乏農村產業的偏僻落后農村地區,便難以被企業投資者所青睞,沒有產業鄉村振興工作便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難以施展。因此,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同時,堅持根據各個區域實際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地壯大鄉村產業,實現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和產業提質增效。在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過程中,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產業需要有機結合,為新農村的發展提供新動能、注入新鮮血液,實現我國尤其是落后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脫貧農戶的持續增收。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需加大重視程度,在不斷發展中探索出一條適合不同地區的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在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發展過程中,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對于農村來說,清潔整治、廁所衛生治理成為了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的重中之重。為了更好地提升村莊風貌,公共廁所的普及是必不可少的,應確保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100%。評選農村“最美庭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農村居住環境,帶領農村建設空間美、形態美和綠色美,從而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在建設過程中積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以此來引進產業鏈條帶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持續發力。在發展農村經濟產業的同時不忘帶動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社會實現全方位發展,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精神和物質層面的雙向支撐,從而達到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城鄉結合的目標。
脫貧攻堅“脫”的是農村困難戶的貧,“攻”的貧困戶的心志。“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重點在于對偏僻貧困區域實現由原先“輸血式”扶貧轉化為“造血式”扶貧,短暫的致富只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是極其容易的,而如何在緩慢撤離資金投入后還能保持經濟的長久發展才是脫貧攻堅戰需要極力克服完成的。在此基礎上,農村原有的基層治理方式便需要得到創新,通過積極開展基層治理體系的創新行動使得鄉村治理體系能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完善。
在完善鄉村基層治理體系的過程中,通過發揮基層黨領導組織主心骨的力量,使其在政治領導、組織和思想引領方面為農村的長遠發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德治、法治、自治“三治為一”,成為其基層治理機制有效實施的引導。可以通過鄉村評選“法治示范村”“守法示范戶”或“守法個人”等法治獎項來發揮模范榜樣力量,不斷擴充鄉村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隊伍,借鑒“楓橋經驗”使矛盾就地化解,實現“法治鄉村”。另外,為了進一步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平安鄉村”的建設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加強鄉村應急管理機制和消防工作建設,才能在面對自然災害、安全隱患等危險的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因此,想要促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基層相關治理體系就需要不斷優化升級,只有完善健全的管理機制才能使城鄉結合發展如虎添翼[2]。
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和推行落實是實現全面脫貧和鄉村有效發展的根本保障。“十三五”發展期間的脫貧攻堅政策成果依然在不斷地發展。脫貧攻堅過程中“精準扶貧”“產業造血”等脫貧成果都還在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為了使“十四五”開局之年農業農村的發展邁入新的階段,對脫貧攻堅成果地考核也被納入了“十四五”農業農村規劃中,集中力量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為了促進鄉村振興,需要在人才政策上做出極大的改變,發展全面型人才,創新引進人才機制,培育具有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過硬的新型農民。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從經濟、環境、文化、制度和目標等幾個方面來對所銜接的關鍵內容進行分析。
從經濟基礎上來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道路上實現了從產業扶貧到鄉村產業興旺的一個過渡。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戰略的中堅力量,一直以來秉承著通過城鄉產業發展來實現拉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產業興旺作為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通過產業扶貧結合一二三產業不斷融合發展和深入推進。在推進過程中為了使農業產業發展更具特色,形成品牌化效應就顯得尤其重要。通過質量興農、品牌農業等舉措,可使農村特色產業走出農村、走入城市,加強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信息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利用“網購”“電銷”等手段拓展消費群體,使農村特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使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能夠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從環境方面來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發展過程中,重視通過生態扶貧能實現鄉村生態宜居宜業的改變。在脫貧攻堅戰略中,除了扶貧脫貧以外,另一重大事項便是生態修復。近些年比較火熱的生態公益崗位、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組織等都是為了解決生態修復問題而設立的。一些公益性崗位設立在貧困地區,一方面就是為了解決當地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便是為了修復生態環境。生態扶貧組織是在集中貧困戶的前提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為修復生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支撐。通過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機制可以實現對生態環境最大程度地保護。而鄉村振興建設更多的是構建良好的鄉村人居環境,使鄉村環境更加宜人宜居,在生態扶貧的基礎上實現生態宜居。這一過程中,農村環境問題,比如農村大批量焚毀麥稈桔梗、使用有害化肥、家禽糞便等問題,便成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攔路虎”。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及時解決農村這些較為凸顯的環境問題,為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發展做好基礎準備。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發現,很多農村青壯年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大量進城,以至于導致農村“空穴”多、留守兒童多、孤寡老人多。這部分孩子大多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對學習、文化教育的認知較低,加上偏遠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相對緩慢,造成了大批量適齡上學兒童輟學的問題。在對文化進行扶貧時,減少農村地區的輟學率便成為了首當其沖的任務,應從根本上消除因文化缺失而導致的致貧現象,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脫貧的技能和認知。因此,面對扶貧道路中出現的文化問題,我們一直強調文化教育和人文教化的重要性。對于農村貧困人口的文化扶貧在一定程度來說,與鄉村振興中的鄉風文明具體含義相通融。眾所周知,內在的文明是潛移默化所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發揮著其他事物不可比擬的作用,同時也是體現鄉風文明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對教育事業繼續加大重視程度;另一方面需要阻止農村陳規陋習的進行。通過改善教育硬件和軟件來提高農村偏遠地區的教育質量,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智力接力,為貧困地區的鄉村振興事業打下堅實的文化素質和文明思想基礎,使文明鄉風形成自尊自愛的良好氛圍。
在制度保障方面,脫貧攻堅更多的是實行責任到人制。為了使脫貧攻堅成果能夠更好地保持下去,責任到人制就必須落實到鄉村基層治理方面。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新的治理格局,堅持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使管理機制能夠更加科學有效的落到實處。在這一進程中“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更是在黨的“十九大”上被列為重大決策,通過五級干部領導實抓實干、責任到位使農村發展邁入新的發展階段。脫貧攻堅在制度政策上鼓勵相關企業、社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扶貧項目,實現政府、社會和市場的有機結合,聯動多方共同迎接脫貧攻堅戰。這些政策制度的實施也為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脫貧攻堅戰在2020年使農村貧困地區實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的“兩不愁,三保障”的發展局面,進而奔向全面小康。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不僅吃穿要有量的保障,更多的是要有質的飛躍,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能夠直線上升,努力實現不愁吃穿到生活富裕,使生活內容從枯燥乏味到豐富多彩。這些都是鄉村振興區別于脫貧攻堅的方面,同時也是對脫貧攻堅成果升級后的目標。從上述內容來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二者一脈相承。總的來說,鄉村振興是對脫貧攻堅的全面升級,升級的不僅僅是物質,更多的是精神方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過程中往往會存在銜接斷層和發展空隙,所以需要對此提出相關公共政策,使脫貧攻堅在爬坡階段能夠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實現農村農業跨越式的發展。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產業發展重心的轉移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發展環節,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是產業轉移的重點發展對象,只有做好相關產業的培育,才能夠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到放長線、釣大魚。
公共政策作為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外部干預力量,能夠根據一定情況對干預對象進行預期改變。要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就需要發揮公共政策的引導和催化作用。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初期發展階段,產業振興供給能夠為其發展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產業扶貧過程中,大多數貧困地區依靠當地的特色資源形成了一條相關產業鏈,以此來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產業振興政策便成了維系特色產業長久發展的重要政策保障,使產業發展更具連續性。在產業扶貧初期,大多數貧困地區產業鏈是由政府支撐起來的,在產業振興中則為了保持脫貧攻堅中產業扶貧的成果。在鄉村振興中,需要讓市場發揮重要作用。市場應介入其中,可以檢測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前景。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對集體資源進行整合、改造,可以實現農村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在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發展的道路上,只有不斷強化脫貧攻堅成果通過公共政策的有效推進,才能有機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目標,才能乘勢而上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總而言之,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關鍵環節,只有二者協同推進發展才能使脫貧攻堅成果在得到鞏固的同時使其脫貧機制更加長效化。因此,首先各地區相關管理人員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正確認識是至關重要的,應從“三農”工作出發,把握全局發展趨勢,使其脫貧和振興的階段性目標一致、后期工作也能夠連續順利進行;其次,不斷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推進城市化,對經濟落后發展地區實行產業多元化發展,避免出現產業同質化問題;最后就是推進脫貧工作不斷深入,各地區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且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使所有參與脫貧人員具備新時代、新思想、新方略的發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