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曹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1]。紅色文化是從我們黨成立開始,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并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的紅色資源、紅色精神。探討紅色文化內涵,傳承紅色基因,牢記黨的初心使命,才能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滄州市是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譜寫了中華民族革命斗爭史上的重要篇章。
滄州市紅色文化資源是指分布在滄州大地上的紅色物質資源和體現出的紅色革命精神。一是烈士陵園、名人故居、博物館、紀念館、革命文物、紅色教育基地等,共五十余處[2]。二是發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包括100年前的革命歷程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據不完全統計,滄州有革命烈士1.7萬多人。2009年,在全國雙百人物評選中,馬本齋、趙博生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2015年,在民政部公布的兩批全國著名抗戰英烈中,滄州有25人。
滄州市紅色資源具有發生早、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發生早是指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歷史時期,滄州革命運動走在了時代前列。涌現出張申府和以滄縣直隸省立第二中學(今滄州市第一中學)的學潮斗爭為代表的,聲援1919年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學生運動。地域性是指滄州作為重要的紅色根據地,歷史上經過多次革命運動,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滄州對堅持全國持久抗戰起到了堅強堡壘的作用。民族性是指回漢民族團結抗日,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歷史見證。回民支隊作戰勇猛頑強,沉重打擊了侵略者,是中華民族偉大團結精神的重要體現。
1840年以來,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代代的先進分子不斷探索。在滄州這塊熱土上,誕生了為國家為人民追求真理、探求光明的先驅者,例如張申府[3]、張隱韜[4]等。張申府參與創辦了《每周評論》,并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二者相互補充是那個時期最重要的報刊之一,堅定地傳播著先進思想,點亮了新文化運動前進的明燈。他也是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始人之一。張隱韜是在滄州活動的第一位共產黨員,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他先后參與組織了多次工人大罷工,都取得勝利。在京漢鐵路全線工人總罷工中為罷工斗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在歷次鍛煉和考驗中,逐漸成長為一名有威望的工人運動領袖。他們用自已的鮮血和生命,去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一經選定,至死不渝。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他們為后人探索開辟了一條在中國進行革命的正確道路,后人正是沿著這條道路,不斷努力進取,走向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敢為人先就是敢于嘗試、敢于探索、敢于創新;敢為人先是一種帶頭精神,一種擔當精神。在革命斗爭中,滄州出現了張申府,出現了以滄縣直隸省立第二中學(今滄州市第一中學)的學潮斗爭為代表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學生運動。抗日戰爭時期,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平原抗日根據地—冀中抗日根據地。他們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向死而生的氣魄,開辟道路,組織民眾去實現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富強。這是一種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激勵后人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在發展中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斷開辟新的天地。
中國革命史就是一部浸透著苦難與艱辛的奮斗史,是用鮮血、汗水、淚水寫成的,飽含了苦痛、困難和曲折。滄州早期的各種運動,構成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斗爭史的一部分。所有革命斗爭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奮斗精神就是在一定的理想信念驅使下,人的拼命爭取、全力搏斗的意志品質。為了國家和民族,他們不怕犧牲,前赴后繼;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積極進取,奮斗不息。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奮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力量源泉。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在我們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涌現出了無數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他們不怕犧牲,因為有比個人安危更重要的事業。他們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以“小我”之生命換取國家、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滄州有革命烈士1.7萬多人,很多都是突出代表。他們在強敵面前,挺身而出,從不畏縮;前仆后繼,視死如歸。這是一種以生命踐行使命與信仰的犧牲精神,犧牲就是愛,是對我們國家和民族最深沉的愛。犧牲精神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激勵我們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持,任何戰爭都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滄州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可以支前工作和南下干部支援新解放區為代表。支前工作:解放戰爭時期,在支前工作中,滄州人喊出了“傾家蕩產,支援前線”“要糧有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的口號。上萬民兵上前線,支援解放軍進行自衛戰爭;婦女們在后方,制作軍鞋被服,從事農業生產和擁軍優屬工作。特別是舉世聞名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滄州民兵推著小車,挑著擔子,趕著騾馬,抬著擔架,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轉戰萬里,把大批糧食、彈藥和各種軍需物資送上前線。青滄戰役勝利后,幾十萬農民連續幾個月開挖冀中運河,運送支前物資,使其成為冀中人民支援平津戰役的交通大動脈。平津戰役滄州出動民兵民工一萬余人支援戰斗。南下干部支援新解放區: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解放區在不斷地擴大。接管新解放區、建設新解放區,需要大批的干部。初步統計滄州有上千名干部,從1948年12月份,他們艱難跋涉,步行幾千里,到達了南方各省,被分配在省市縣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他們是把他鄉作為故鄉,為開辟和發展新解放區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就能夠領導人民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
滄州域內紅色文化豐富多彩,必須建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紅色精神代代傳承下去。域內革命遺址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遺址遺跡保護不夠。有的烈士陵園和紀念碑因為歷史久遠,房子已經坍塌,紀念碑也不復存在,墓前荒涼。還有的是村民自發籌款建立,陳設簡單,不利于展陳器物保護。更有很多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遺址遺跡只有年紀大的人知道,而沒有得到重視和保護。需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合理施措和落實資金。二是其內容有待豐富和完善。多數展覽廳內陳列的照片、實物較少,說明也比較簡單。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走訪這些英雄的后代、查閱縣史縣志和中國共產黨黨史等手段,整理烈士信息,使歷史和人物更加豐滿、鮮活生動。三是接待工作有待改進。很多場館僅在重大節日和重大活動中,開放場館和宣講,平時對零星游客不開放,降低了應有的教育效果。四是制作紀念品寄托情懷。很多人參觀后被英雄烈士的精神深深觸動,不能釋懷,帶上一枚刻有心中最崇敬英雄照片的卡片、在留言薄和留言墻上寫下自已心中的感受、帶上一枚英雄獲得過的紀念章,都可以托物寄情,激勵自已的人生像英雄那樣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是紅色基因的人格化身,是理想信念的生動體現,他們的一生處處彰顯著共產黨人信仰的力量,是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講好紅色故事,一是紅色遺址遺跡要編寫紅色簡明讀本。通過尋找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成長的細節,搜集更多有意義、有情感的故事。通過講事實,對故事的過程、情節、細節準確把握,確保歷史事件的內容真實,確保故事的權威性、生動性。通過講理想、講信念、講精神,解讀英雄人物的高貴品質和高尚情操,以思想道德的力量深化好紅色故事,避免故事低俗化、庸俗化。讀本篇幅不宜太長,講好一個人物或者一個事件就好。二是要有優秀的宣講員。他們熟知英雄烈士的故事,自已能被深深感動,所以宣講員一開口聲情并茂,就能把參觀者帶入那個英雄烈士所處的年代。而英雄烈士的事跡充滿了嫉惡如仇、無私奉獻、追求理想寧死不屈,也必然使參觀者受到教育和啟迪。還可以聯系大學生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做宣講員,而不合格的宣講員是不能上崗的。三是創造互動式體驗。例如把英雄烈士的事跡制作成數碼影像放映,通過聲音、圖像、情境的渲染等,讓參觀者獲得更直接、更生動、更深刻的體驗。還可以通過設計知識問答、闖關的游戲、游戲獲勝的小獎勵吸引年齡小的參觀者,加深小朋友的參觀印象。四是主動走出去。可以和大中小學校思想道德教育部門聯系,利用德育時間,把域內紅色故事傳播給學生,使學生不僅能從書本上,更能從身邊人物身上汲取營養和力量,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和公園管理局等行政部門聯系,在公園里開辟出一片紅色文化區域,利用雕塑、宣傳欄等宣傳英雄烈士的事跡,使游客受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和熏陶,也可以以英雄烈士的名字命名公園、街道等,讓家鄉人民熟知家鄉英雄的事跡。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最重要的時期,紅色文化進校園有助于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下良性發展的堅實基礎。紅色文化進校園,一是紅色文化進課堂。首先,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紅色文化的培訓,尤其是對教師進行鄉土紅色文化的培訓。要使教師對紅色文化有政治認同和深厚情懷,教師先感動自己,然后才能感染學生。其次,紅色文化教育要和教材相結合。無論是思政課,還是課程思政,都能從紅色文化中找到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可以使得思政課更豐富、更親切、更有感染力,也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再次,要充分利用思政課的實踐學時使紅色教育落到實處。可以給學生放電影、讓學生寫觀后感,或者讓學生編演紅色短劇,使學生去感受英雄先烈所處的時代和他們的事跡,更能觸動學生的靈魂,也將成為學生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最后,紅色文化教育還可以和學校的勞動教育相結合。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可以講述紅色文化中有關勞動的故事,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的同時,培養學生堅定的信仰和堅強的意志,培養學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二是紅色文化和學生的課外活動相結合。中小學生雙減后課余時間增多,可以組織紅色文化活動,使學生了解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堅定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激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努力奮斗。小學可以組織親子活動,由家長帶領孩子參觀紅色展館等,也能夠使紅色教育輻射更多人群,提高紅色教育對全社會的影響力。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進行封閉管理,在校時間延長,更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可以進行紅歌比賽、詩歌朗誦、短話劇表演 、拍攝微電影等,讓紅色精神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潤物細無聲,塑造時代新人。三是將校園文化和紅色文化相結合。首先,學校要發揮引領作用。學校黨委、團委要積極宣傳紅色文化,使學生了解中國的革命史,讓學生更加了解和熱愛中國共產黨、中國共青團,鼓勵學生入團、入黨,堅定對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其次,鼓勵學生組建紅色社團。社團成員是紅色文化的信仰者和積極宣傳者,社團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會使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歷史課”,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也會帶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社團中來。再次,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設施。可以利用校史館將校史和中國革命史有機融合為一體,利用圖書館組織學生參加看紅色展覽、聽紅色故事、讀紅色家書、寫紅色征文等活動,利用教室黑板報、學校公告欄、學校教室和走廊的墻壁上等處宣傳紅色文化、營造紅色文化氛圍。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紅色文化應該利用好這個傳播途徑。可以通過網站、公眾號、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多種方式宣傳。目前已經做的有滄州黨史網,由滄州市委黨史研究辦公室主辦。如果也能有類似部門組織制作精彩的短視頻入駐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并首先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宣傳關注,將對紅色文化普及起到重要作用。還可以建立域內紅色資源數據庫,包含小說、影視、戲劇、動漫、歌曲等形式,全方位展示紅色資源,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需求,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利用小長假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打造紅色旅游線路,將進一步擴大紅色文化的宣傳和影響。為了搞活紅色旅游,一是可以和當地自然生態優勢結合,使人們在感受紅色精神的同時也放松身心,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二是可以和當地人文特色優勢相結合。參觀紅色遺址,還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戲曲文化、美食文化,同時也可以去商業綜合體購物等,從而使游客物質精神都能滿載而歸。三是可以和團建黨建相結合。部隊、學校等單位的入團、入黨宣誓儀式;退役士兵迎接儀式;清明節;黨的生日;烈士紀念日等都是進行團建黨建的好時機,可以組織紅色旅游,感受革命烈士的精神,繼承革命烈士的遺志,傳承紅色基因,將烈士精神世世代代弘揚下去。
滄州市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應加強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使其發揚光大,代代傳承,激勵人們守初心擔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繼承革命英雄遺志,振奮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