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明 胡 翰 丁雨淋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5 2.西南交通大學 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60%。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為行業提供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高等教育正式進入普及化教育階段,擴增式的學生總量對現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嚴峻挑戰,產教融合被認為是求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大學產教融合組織創新"產"與"教"兩大主體互動中探索共性訴求和差異性,從而激發并理順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的過程[1]。根據校建設情況積極尋找出路,緩解產教融合困境是院校的職責所在[2]。
對于測繪類專業而言,測繪類專業具有廣博的專業范疇和廣泛的上下游行業服務能力,在產教融合上具有更高的復雜度。本文擬從產業升級視角,分析產教融合的三主體結構的共生關系,以測繪產業為例探析產教融合實施困境和教改優化路徑,為測繪類人才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思路。
測繪產業正處在產業變革和升級的關鍵歷史時期。2015國務院批復《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全面建成”;2020年,全國國土測繪工作會議提出新時期測繪工作“兩服務、兩支撐”的根本定位,推動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構建實景三維中國,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2021年,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大綱》。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啟動,實質上是二維地圖產品向實景三維地理信息產品轉型升級,將帶動上下游企業工藝流程向三維地理實體模型應用工藝革新[4]。隨著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空間探索等研究熱點興起,行業對具有科學理論背景和研發能力的高技術測繪人才需求日益高漲[3]。明確產業升級導向,意味著明確相關產業和行業的人力需求和智力需求。測繪類專業研究和應用領域寬泛,上下游應用駁雜多樣,從產業升級視域需求出發,則對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產出和智力資源產出提供了明確的牽引方向,從而帶動先進設備應用、先進技術發展和先進理論突破。產教融合的正式實施,則需要在此視域下進一步分析產教融合各方的實際利益訴求,建立共贏發展機制。
產教融合的發展基礎是切中互惠互利的供應價值互補點,第一步是基于社會伙伴關系的共生機制辨析產教融合語境中“產”“教”的關聯對象和具體訴求,否則產教融合就無法真正推進。“產”代表整體產業背景共性發展需求,包含了與專業相關的上下游行業共同形成的產業價值圈。企業作為“產”這一側的代表主體提供目的牽引,以提高盈利能力和行業競爭力為根本訴求,以先進技術工藝和高質量人才儲備為支撐。“教”實質是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多個基本主體的組成,校、師、生是不同的教育基本組成主體。學校的政策規劃和教學組織是產教融合機制的生長土壤,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執行人,學生是教學的主要參與人,因此教師和學生則作為了產教融合的另兩個基本主體。
企業、教師、學生可形成產教融合的穩定三主體結構。企業是目的供給主體,提供已有生產工藝及生產瓶頸,以引進新技術新人才為核心驅動;教師是智力供給主體,通過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以學校政策的人才評價機制為核心驅動;學生是人力供給主體,是產教融合的重要產出,教師和企業兩個渠道給學生帶來理論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術體驗,從而了解產業動態,清晰學習路徑,為學生個人的就業和深造提供保障。三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是產教融合實施基本條件。
卓越工程師培訓計劃、應用技術類本科、職業類本科等國家政策引導下,高等教育對具有職業技能技術應用的學生培養需求日益提高,但從企業而言,與高職開展合作獲取行業基礎技術工人的合作方式門檻低、效率高,高等院校產教融合實質上陷入了院熱企冷的現象。
雖然近年存在研究型大學、技能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的類型細分,實質上高等院校以培養兼顧科學理論素養的工程師人才是業界共識[5]。通過分析調研測繪類企業對專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分為數據處理人員、外業工作人員和研究開發人員。對第一類而言,企業更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需要更多的實際數據演練、實際軟件應用和實際項目支撐。對外業工作人員而言,需要更多的儀器操作經驗且需要適應艱苦工作環境。對于第三類研究開發人員,不僅需要較深入的專業理論理解,同時對計算機編程基礎要求較高。三類用人需求差異巨大,培養方式難以一致。
測繪類專業的特點是分支廣泛、外延性強。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衛星遙感、攝影測量、地理信息系統等分支差異顯著。通過調研發現,開設測繪類專業的學校現階段采用的課程體系設置基本一致,注重學生基礎科學理論的完整,為學生的進一步學歷深造打下基礎,保持了學生的多樣可塑性。但是,對于測繪類產業近年來的重大變革和相關上下游行業的重點應用,如激光掃描、自動駕駛、三維重建等行業熱點應用問題涉獵不足,從而導致了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項目存在偏離。
普通高等教育現階段圍繞教學活動的產教融合手段仍然較為單一,框架合作協議廣泛簽訂,但對于課程改革、教材編寫、教學單元設計等環節企業的參與度難以提高。這是由于,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層次學校而言,由于低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并沒有高職院校的優勢,學校與企業的供需關系訴求變化,產業的需要從簡單的人力資源上升到產業升級的智力資源,學校的需要從簡單的學生實訓場地向科研轉化變革。
引入企業技術專家被認為是擴充師資隊伍、擴大教學資源的有效手段。對于高等院校而言,為了培養具有科學理論素養的工程師人才,不僅需要企業專家提供當下技術與生產工藝操作方法,還需要理解技術原理、瓶頸和發展脈絡,其高標準的篩選要求顯然無法滿足擴增式的生源增長。學校更應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師資隊伍建設解決這一問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曾被認為是主要的解決方案。青年博士作為當下高等院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其理論基礎良好,研究內容專精,其工作重心往往以學校人才評價機制為準。現行“雙師型”教師扶助獎勵政策普遍適應性不強,難以調動青年博士人才發展需求,限制了雙師型教師政策的實際落地。
促進產教融合,關鍵是打通“教”“產”互知渠道。產業升級發展是動態變化滾動發展的過程,將產業市場敏感性反饋到教學改革中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以學校為主體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將產業項目帶進教室,將產業課題帶來實驗室,將產業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及時對接是重要舉措。以測繪類專業來說,邀請企業共同解讀《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大綱》中的技能要求、生產標準、人才儲備需求、技術核心難點,進一步對接企業用人需求、科技攻關的用智需求,是產教融合的具體落實手段[9]。
產業升級的核心科研成果的轉化,其中包括新方法新工藝的產生或現有方法環節優化。應通過學校人才評價機制開拓創新,鼓勵青年博士教師深入企業調研,建立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企業聯合的科技攻關團隊。以測繪類專業來說,實時定位與成圖、點云數據處理、三維重建等熱門研究方向是產業升級的熱點和關鍵點。高等院校應從青年人才篩選、扶助機制改革出發,調動青年博士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主觀熱情,例如,將“雙師型”評定扶助獎勵政策與產教融合研究、人才評價關聯,優化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等。
產業動態發展升級要求了課程體系改革是一個長久和動態的過程,企業參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可帶來一線工作視角。產教融合應提供平臺,以企業實際項目為載體,企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對接,引導授課內容重組。以測繪類專業無人機傾斜攝影為例,可采用項目教學法重構攝影測量課程知識點,將實景三維中國實施成果向教學轉化,利用企業項目數據開展課程實驗和學期實習,以項目驗收標準對接實習實訓標準,打通企業實踐到教學的環節互通。
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兼顧科學理論素養的工程師人才,強調知識、技能和綜合能力的共同提高。實驗實訓和畢業設計等環節,應結合產業升級的具體動態為來源,結合院校實際情況,適時適度開展企業場景實訓[6]。讓學生入企熟悉企業現有的技術流程和工藝方法,并思考發現當前技術條件瓶頸,參與科研轉化過程,從而帶動整體的產業升級。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是促進校企協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實現產學研用結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