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聰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03)
2016年召開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同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課程思政上升到了國家教育戰略層次。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加強高校德育教育明確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也為開展“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隨后全國各地高校也陸續開啟了在各類各門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浪潮。
在這改革浪潮中,職業院校在開展教學改革中還存在一些難點需要解決,特別是雙創教育體系中的公共基礎課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下面以公共基礎課程《創新思維》為例進行論述。
目前雙創教育也是職業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如何將雙創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兩個熱點問題相結合,非常值得進行搜索。目前,大學生創業價值目標呈現多元化,普遍來說,價值目標主要集中在如何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這是不少學校的雙創教育體系中一個普遍現象,學校的雙創教育體系的重點目標是希望能解決高質量就業難題,提升畢業生就業后的生活質量。目前大學生創業最關注的是自身的發展,從價值目標只是從個人層面回答了“我為什么要創業”這個問題,并沒有直接體現社會價值層面所規范的“我們要干什么”,社會價值目標與個人價值目標形成了矛盾[1]。因而,雙創教育中還有許多思政元素需要深入挖掘。
公共基礎課程從不缺乏思政元素,但要公共基礎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必然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2],要重新針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在教學設計前,需要教師對課程思政,特別是思政元素要有良好的認識。目前不少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呈現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不少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育與思政課程教育是分離的,兩個體系存在銜接不緊密的現象。基礎課程《創新思維》教師并非思政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思政教育理論培養。基礎課教師需要提升思政教學意識,對基礎課教師進行思政教育,幫助其結合自己的課程內容挖掘思政元素。
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堅持“三全育人”的新時期社會主義人才培養要求,不斷優化完善職業技能的教育課程體系。全方位地構建“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思政育人的課程體系,以第一課堂為主陣地,以課后服務為載體豐富第二課堂,拓展網絡空間渠道發揮第三課堂作用,全面夯實思政育人全過程的育人作用。結合專業特點,宏揚職業精神、融入德育元素,把思政元素加入到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從而使課程思政教學得以規范化、體系化。
課程思政總目標是要緊緊圍繞打牢“四個根基”,不斷提煉出與專業特點相關的價值取向和職業精神,把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深度挖掘和梳理,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課程建設改革過程中,應該以課程思政示范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作為主線,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知識結構內容中,配合“三教改革”開展課堂革命,實現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入腦入心。將課程思政教育考核點融入到日常教學管理和實踐教學環節中,從而推動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提升公共基礎老師的思政能力可以通過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開展專題教學培訓,從教師教學能力入手,提高教師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掌握,加強思政教育的了解,通過專家團隊定期開展課程思政培訓。二是對傳統形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思政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無論是教法還是教學內容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需重新設計課程內容選擇,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思維》課程重新設計要符合思政教育、公共基礎教育的雙重需求。
《創新思維》教學團隊以精品在線開放課建設、微課比賽、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為契機,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內容與教學內容不斷融合,大大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亦增強了思政能力。
公共基礎課程的思政教育融合,要求教師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上,通過不定期的實踐訓練,使教師能進一步地提升基礎性的思政教育能力。同時,結合高職院校的師資掛職學習,把思政學習與公共基礎教學體系進行整合,從而實現思政元素融入公共基礎課程教學。
《創新思維》課程內容的特點要求師資團隊要具備思維活躍、有很強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在組建師資團隊時要求教師具有雙創的能力,同時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示國家發展政策,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資源,人是第一生產力,需要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因此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思維》課程團隊是以學校創業學院立項建設的創新創業教學團隊為核心成員,在創新創業方面有很強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同時加入馬克思學院教師為輔助,使課程建設教師隊伍有了思政理論指導。課程教師全部為中共黨員,確保了課程建設思想方向正確、統一。在后續課程建設中添加思政元素有了師資保障。
建設一門教師認真負責、學生歡迎喜愛的金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落實好“教師改革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 教材改革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 教法改革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手段。”[3]的課程建設路徑。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思維》課程教學團隊首先開展了教師改革,全面提升教師的德育意識及水平,通過幾輪的思政培訓學習,結合百年黨史教育加強理論政治學習,奠定了德育思想基礎,提高了思政認識水平,培養了育德能力。參加課程思政典型案例評比、課程思政名師團隊評選,促進了教師改革。其次團隊撰寫《創新思維》課程教材,將思政元素融入到教材內容中,名匠案例、職業素養、新時代大學生創新精神等體例內容構成了思政元素體系,將紙質教材、數字化資源、在線課程構建成一體化教材,學生可以通過掃一掃,隨進調用數字資源進行學習。教材的出版完善了課程思政的載體。再而,實施教法改革,以學生為中心,實行學習成果導向教學改革,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革命。在線課程的建設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構建成一體,將職業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學習。
傳統的公共基礎課程教育考核方式主要是以理論考試作為手段進行學習成果評價。公共基礎課程考核要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不能簡單地通過考試方式。要將思政教育嵌入進考核內容,要充分體現學習思政學能力情況,以滿足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實踐。
《創新思維》課程教學采用全程多元評分方法,分別針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學生對理論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參與程度及表現進行評分,同時也充分融入了企業、學生的評分意見。同時,將課程思政模塊納入《創新思維》課程考核方案。確定將課程專業知識和技能模塊的考核比例壓縮至80%,將課程思政模塊的考核比例提高至20%。著重考核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把課程思政考核模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使命、嚴謹的學習態度、可持續發展觀、職業道德、勇為人先的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過營銷創新方法設計與應用的企業實訓項目,展示學生是否樹立正確的營銷創新職業觀和價值觀,是否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
公共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不是一個單一的教學內容,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整體聯動。高職院校公共課程通過課程思政建設,與思政課程形成教學聯結,可以使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得以完善,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