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河南省實驗幼兒園,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迅速,西北內陸經濟發展緩慢,整體上呈現出距海越遠經濟發展越緩慢的現象。在經濟發展中,傳統的經濟發展形式不能夠有效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為提高我國經濟的競爭力只能夠保障部分地區先富帶動后富。在實際的發展中,形成我國經濟發展整體趨勢的主要原因在于,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交通發展兩個方面。西北內陸環境惡劣風沙大、可利用土地有限,由于西北地處內陸深處,人口分散,交通建設相對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相關的經濟發展手段不適合,不能夠調動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區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不協調的情況。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主要涵蓋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并不是一種合作機制,更不是實體的某種事物,準確意義上而言,其是一種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提供的是一種區域合作的平臺,合作的基礎是各國(地區)之間平等、公平,在此基礎前提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彼此促進并共同發展經濟、文化等領域,構建命運和責任的共同體。“一帶一路”的建設會為現有的一些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如上海經合組織、金磚四國、遠景五國、中國-東盟等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自2013年提出以來, “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地區)的支持和響應,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世界主要經濟體迅猛發展,國際經濟總體呈現全球化、多極化、復雜化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國際分工進一步加劇,不同國家之間、不同國家的企業之間的經濟合作日益增多,國際資本、勞動、技術、服務、信息等要素頻繁流動,各國之間相互影響力不斷加深。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即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國內著名的公司,到美國納斯達克募集資金上市,2021年上半年,共有38家中國企業在美國IPO上市(不考慮SPAC、OTC上市),其中24家在納斯達克上市、14 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另外,還有至少23家來自中國的企業正在上市處理中,更靈活地運用國際資本來發展壯大本土企業。
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以及歐盟等主要經濟體,這些區域和國家貿易額占世界商品貿易總額近80%。其中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貢獻率高達30%;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超級大國,其國際主導地位不言而喻,GDP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1/4,比中國多十個百分點;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21年的GDP達到4.9萬億美元;德國作為歐盟的第一大經濟大國,其生產了大量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約占歐盟的25%;歐盟是世界最大的貿易經濟體,約占世界貿易總額40%左右。這些主要經濟體既相互制約、又彼此協調,共同促進世界經濟朝著多極化繼續發展。
近年來,受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都處于經濟復蘇階段,且復蘇速度較慢,尤其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世界各國經濟實力受到非常大的打擊,增長動力不足、復蘇乏力,進而導致國際經濟整體形勢不容樂觀。根據IMF有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失業率創近些年最低水平,但也保持在5.4%(即1.88億失業人口),預計這個水平將在2022年保持不變,2022年將升至5.5%。這意味著,2009年至2018年觀察到的失業率逐步下降的趨勢似乎已經停止。世界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增速放緩。聯合國貿發會議日前發布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強勁反彈,比2020年增長77%,從9290億美元增至1.65萬億美元,超過疫情前水平。國際居民和企業債務都處于不斷增加趨勢中;全球股市大幅上漲,加上美元劇烈波動、持續貶值,上述等諸多復雜的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于全球經濟,影響威脅著國際經濟的穩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沖擊仍在延續,部分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因此制造業和全球價值鏈的新增投資仍然處于低水平。可以說國際經濟尚未恢復到增長快速、動力強勁的軌道上來。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分組方法,我國被劃分為東部,中部,東北,西部四個經濟區域。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經濟區域之間發展條件差異較大,由于地理位置、資源情況、發展政策等條件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東部沿海地區是最發達的地區,引領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吸引著大量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從前中部地區較為落后,經過數年發展,經濟地位得到了鞏固提升,競爭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東北地區是重要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地位卻在下降,人才流失,喪失了競爭優勢。西部地區位于內陸,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盡管有政策幫扶,與其他經濟區域仍存在著較大差距。不同區域和相同區域間的城鄉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也較大,主要體現在城鎮與農村之間經濟總量和居民生活條件的差距。
針對以上現狀,我國采取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大的現實。
我國區域經濟水平差距一直存在,甚至從絕對水平看,區域差距一直在擴大。其中區域開放程度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開放程度的影響主要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東部地區開放程度最大,中部第二,東北地區開放程度第三,西部地區開放程度最低。從四個地區各省的開放程度影響區域經濟差距的程度來看,區域開放程度加大了區域經濟差距。區域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外商投資的額度,外商投資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從這個角度看,東部地區外商投資總額和增長率都高于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此外,地理區位也是決定開放程度的重要因素,地理區位決定交通條件,交通條件直接影響到貿易運輸條件,從而影響到國內和國際市場規模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相對于東部沿海區域,中西部地區信息相對閉塞,居民意識相對保守,對新制度的接受速度較慢,居民思想觀念、文化素質也影響了區域的開放程度。綜上所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開放程度低于東部沿海地區,開放程度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區域經濟差距。
我國區域經濟之間產業同構性突出,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和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影響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抑制了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加快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同時,地方保護主義也限制了跨地區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地方政府在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會引發區域保護主義行為。這降低了區域之間發展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和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加劇了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為加強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效果,國家要加強經濟發展戰略政策的制定,提高企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投入。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自身的工作能力,保障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自身能夠積極的招商引資,為自身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同時,地方政府要充分展現自身的優勢。在“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中,政府要加強對經濟建設政策的優惠,加強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高的動力。在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中,要制定詳細的經濟發展計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步伐。同時,嚴格的區域經濟發展計劃有助于提高經濟發展的步伐。
效率、公平和可持續性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三個綜合要素。效率主要指資源和要素的最佳配置;公平主要是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可持續性主要指發展是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不因區域經濟發展被破壞。提高效率、維護公平和可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必須在這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方面,行政區劃應以經濟區劃為基礎;另一方面,經濟區劃應盡可能保持某些行政區域的完整性,努力協調和統一行政區劃和經濟區劃。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還需要地方政府的努力。區域管理機構的設置要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中央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各區域的實際情況、發展歷史等因素,在區域管理機構的設置過程中,保證中央地方處于主導地位的條件下,使地方政府擁有足夠的自治權能,能更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的管理事務中來。
目前,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豐富市場的產品結構,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促進地區工業、農業和市場經濟的合理化可持續發展,以此來提高消費者的社會福利水平。區域經濟還需要發揮擴大內需、緩解內外經濟失衡的作用,以此為目標,需要做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實現良好的產業循環。提高區域經濟的市場化水平,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合理引導要素的流動。努力減少阻礙市場運作的所有不合理因素,建立全國統一市場,根據市場信號指導,促進區域內產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讓各類企業成為平等的市場參與者,作出投資決策,獨立選擇生產地點。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發展的相對集聚,有利于利用聯動效應,提高交易效率,充分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系統成本等成本,最終形成行業整體競爭力。
為保障區域經濟發展建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中,為保障經濟發展效果,建立健全的經濟政治制度,加大布局經濟發展緩慢地區的優惠政策,用相關的優惠政策引導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的發展中根據國家政策的支持,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引導地區經濟的發展。比如根據西北地區的經濟形勢,加強地區的特色經濟發展,西北地區荒漠廣布,人口密度小,但國際邊境線漫長,利于邊境貿易。在新疆地區的特色經濟發展中,可以針對新疆地區的特色產品進行深入加工,加強相關產品的出口。在發展中根據地區的特色進行經濟發展的提升,保障經濟發展的效果,同時,有效調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我國將進一步縮小地區差距,區域發展趨于平衡。并且全面推進區域合作,區域發展目標多樣化,引導區域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不制定統一的發展道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進行多樣化發展。同時,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強調土地空間的均衡發展,形成一批緊密聯系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區域發展,縮小了地區在經濟、社會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促進區域合作,引導區域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形成區域整體發展,達到產業一體化和市場一體化的目的。
同時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信息交流和工業資源的相對集中導致城市人口的收入和平均消費水平高于農村地區。優化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基礎配套設施,比如醫療、教育和交通。改善農村地區的信息交流,促進農村商品流通,促進消費。促進城鄉一體化,加速各地區的均衡發展,能實現更好的整體區域效益。
“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加強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保障在地區的發展中能夠保障經濟發展的動力。經濟是地區發展的根本,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經濟的發展步伐,提高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夠有效提高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加強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提高我國經濟的發展能力,保障我國經濟在持續發展中提高自身的經濟發展能力。將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放在戰略地位,加強對經濟發展的重視,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保障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優勢。“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就是為全面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促進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加快內陸地區經濟的發展步伐,全面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步伐。
全球化經濟發展中,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逐漸加快,為保障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國家要加強經濟的宏觀調控,緩解地區的經濟差異。加強西北地區的全面開發,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的提升,利用相關的經濟調控政策,縮短區域經濟的差異。加強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有利于保障我國經濟的整體協調性,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為我國經濟的整體進步提供更強的動力。國家積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保障沿海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加強內陸尤其是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步伐,加強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經濟協調發展,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要加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制定,加強地方政府的實際工作能力。完善相關的政治制度,引導市場經濟發展方向。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積極進行宏觀調控,緩解區域經濟差異,加強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經濟協調發展,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