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李一波
臨海市陸域面積2250 平方公里,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是典型的“七山一水兩分田”地貌,其中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1487 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地面積66.1%,轄區內有括蒼山區、桐峙山區、大雷山區等降雨中心,深受臺汛、梅汛、局地暴雨等三大降雨因素影響,是浙江省地質災害重點防治縣(市、區)之一。自2021 年被列為全省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雙控”試點地區以來,臨海市堅持“全面查、準識別、強預警、智能管”,高標準制定工作方案,全方位完善防治措施,強化數字賦能,全力筑牢安全防線,取得明顯成效,“地災智治”應用場景獲評全省空間治理數字化最佳實踐場景、2022 年國家級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獎。
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高精度風險調查評價工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自然資源、應急等各相關單位及各鎮街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全市調查評價工作組織與協調;設立財政專項資金,確保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建立健全“專群基”協作模式,以地勘單位專業技術隊伍為調查工作主力,各鎮街、自然資源所基層干部為輔助,廣大村民群眾為基礎,三方協同推進調查工作。通過走訪、座談等多種方式,系統收集全市地質、氣象、水文、地質災害、旅游、水利、社會經濟、城鎮發展規劃等方面相關資料,做實做細前期各類基礎數據調研分析。
堅持“先掃面、后對點”的工作思路,分區分類推進全域調查,以山體斜坡為單元將全市易發區山體劃分為14685 個斜坡單元,開展高精度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評價,力爭摸清全域地質災害風險底數??紤]到中西部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地質環境條件復雜,調查難度大,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地質災害發育程度、人類活動分布情況,將全域劃分為10655 個一般調查區、4043 個重點調查區及36 個重點斜坡區段三個類型,分別按1 ∶10000、1 ∶2000、1 ∶1000 或1 ∶500 不同精度比例尺開展調查,實現總體調查分區合理、分類有序、精準推進,確保調查工作精準高效。
針對高位遠程、隱蔽性強的地質災害隱患、極端天氣誘發的斜坡失穩隱患問題,轉變以往從查到治的被動工作手段,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全方面研判、評價地質災害風險。按照“空天地、一體化”工作理念,綜合應用分辨率達0.2 米高精度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高空傾斜攝影-建模、地面全數字化填圖、地下鉆探-物探勘查驗證等多種新技術手段,對全域地質山體開展全面體檢,把脈大地變形,摸清全域地質災害隱患風險底數,提高隱患早期識別的覆蓋面。
堅持“前端分析、后端解譯、現場核查”,通過高分辨率、多時相衛星遙感解譯等手段,全面獲取分析每個斜坡單元地理信息數據和地表變形宏觀數據,對遙感發現的重點斜坡地段采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制作360 度全景數字模型,全面讀取斜坡單元地形地貌詳細特征。由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實地地質調查和地下鉆探-物探勘查等現場核查,獲取地下巖土體特征和結構數據,取得各斜坡單元較為科學準確的地質結構數據?;谠袨捏w、致災體、承災體“三個對象”,取全取準斜坡坡度、坡高、坡向等地質災害“九項因子”,綜合計算全域斜坡單元風險性指數和風險值,最終完成全市域穩定性評價、易發性評價和風險評價,將全市407 個風險防范區劃分為3 個重點、32 個次重點、372個一般風險防范區,全面完成地災風險隱患建庫建檔,提高隱患早期識別的精準度。
臨海市丘陵山區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山體表部覆蓋層土體滑坡和坡面泥石流,具有規模小、隱蔽性強、受人類工程活動影響顯著、危害大等特點,臺風強降雨是其最重要的誘發因素。針對這一問題,以全域高精度地質災害詳查數據為基底,采用綜合指數法、極值降雨假設法等評價方法,結合典型地質災害與氣象因素相關性分析,開展全域地質災害易發性、危險性和風險評價,形成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四種降雨工況下各分區地質災害的風險等級,并提出黃色、橙色、紅色三級預警建議值,基本形成地質災害風險動態管控“一張圖”。
進一步暢通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提高預警信息傳遞實效,針對傳統氣象災害預警不準確、影響因素多、閾值難確定問題,通過3S、大數據、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驅動構建數字孿生空間,建立風險識別、監測預警、協同處置全鏈條業務閉環場景,實現1 小時短臨預報預警,科學處置,打通基層防災“最后一公里”。同時,加大普適性監測儀器應用力度,在全市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和隱患點逐步推進建設,構建具有臨海特色的自動化專業監測預警網絡。全市累計建設多種類型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點254 個,其中視頻監控點31 個,降雨報警器200 個,群專結合及普適性監測預警點23 個,有效提升全市群專網絡監測能力。將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監測評估項目列入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計劃建設238個氣象雨量站,增強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能力。
2021 年以來,臨海市以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為重點,積極探索推進數字化改革,打造“地災智治”應用場景,推進數字孿生應用建設。圍繞“整體智治”目標,創新運用V 字模型,建設風險識別、預警處置、源頭管控、安置選址、工程治理五大場景,實現地質災害風險識別更有效、預警處置更精準、源頭管控更高效、工程治理更科學。應用場景已集成上架“浙里辦”、“浙政釘”、數字政府門戶、數字國土空間門戶,上線以來轉發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氣象預警信息166 次、發送預警短信2155 條,數字孿生試點上線后發布設備預警892 次,預警通知率達100%,核查管控切坡造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項目21 項,共涉及影響人員1851 戶5958 人。
針對地質災害風險防控所需的地質建模與應急制圖等作業存在專業性強,時效性高的特點,建立“三維立體一張圖(三維地質)”和“災害全周期專題可視化”空間工具組件。按照試點先行、逐步鋪開的原則,以尤溪、括蒼兩個重點地質災害防治鄉鎮為試點,建成中等風險以上的斜坡單元三維地質模型,實現地災風險區地上地下二三維一體化展示,逐步推進建設全市域三維地質框架模型。同時基于組件的全周期、多樣化地圖模板資源,智能適配相應業務場景地圖模板,實現復雜地質模型智能化一鍵快速構建、專業圖件一鍵輸出,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下階段,臨海市將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工作理念,結合實際總結試點經驗,繼續圍繞“風險隱患在哪里”“地質結構怎么樣”“災害何時發生”“如何科學應對”等問題,在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雙控管理制度建設、方式方法研究、標準規范建立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實現在開展地質結構分析和致災機理研究的基礎上,既管住已有隱患點,管住風險區,推進防控方式由“隱患點防控”逐步向“隱患點+風險區雙控”轉變,推動形成合力防災、源頭管控、風險隱患雙控的地質災害防治融合機制,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監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