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學 劉昱昊
“十四五”期間,2021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909萬人,2022年突破1076萬人[1],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逐年攀升。目前,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經濟形勢嚴峻,就業市場需求下降,新設、新增崗位大幅下降,使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挑戰,間接加深對我國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價值觀,培養擇業就業能力的負面影響。面臨社會經濟、自我認知、家庭氛圍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擇業觀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嚴重問題,因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因此,高校應將大學生職業培訓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優勢指導大學生培養擇業能力,進而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構建完善的擇業指導體系以及推進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擇業觀是擇業者從自身實際出發,在擇業過程中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和看法,擇業觀是擇業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擇業過程中的集中體現。符合正確價值觀的擇業觀對擇業者的職業發展甚至人生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社會發展變化的各種因素不斷沖擊著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和發展,自我認知不足、功利主義、家庭擇業教育等成為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攔路虎”。
當代大學生自我認知不足,主要表現在其對自身專業能力、性格、興趣等方面認識不足。自身專業能力是決定能否勝任職位的首要原因,對自身專業能力的錯誤認識會導致求職者在求職時選擇與自身能力相差甚遠的職位,或是因為好高騖遠而屢屢碰壁,或是因為小看自己而在未來工作中得不到發展而逐漸喪失競爭力和上進心,或是過分重視自我價值容易導致以自我為中心和極端個人主義傾向[3]。而影響自身專業能力的性格因素同樣會對擇業就業有巨大影響。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就如同人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不同性格的人對不同的專業有不一樣的領悟接受能力,從而導致同一個專業里不同性格的人成績會有很大落差。比如,性格外向的人和性格內向的人都從事記者工作,就個人的工作成果來說,則會是外向性格的人更優秀。每個獨立的人雖然都一同融入社會,但是性格的不同會讓他們融入社會的不同位置。另外,個人興趣在職業生涯中也是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往往容易忽視興趣愛好這一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會讓我們對自己的事業保持長久的熱忱,在長期的職業發展中能夠不改初心,一如既往,通過職業發展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社會價值。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社會文化環境相應發生變化,滋生出“金錢至上”這一類畸形的價值觀,而這類文化的出現會嚴重沖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學生,正經歷擇業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擇業素質相對薄弱,對于擇業還停留在“理論狀態”,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虛擬網絡、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販賣焦慮、宣揚“賺錢才是硬道理”的錯誤觀念,給這些大學生價值觀帶來巨大沖擊,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求職者只追求“來錢多”“來錢快”的職業,卻忽略那些切實為國家、社會、個人發展有促進作用且能夠長遠發展的職業。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在首次就業就開始從事一些副業來以此獲得更高的收入,卻忽略了自身的能力在這個初次從事的崗位上并不具備有效的競爭力。在大學生首次就業初期,對崗位認識還不夠充分,還沒有形成對這個崗位的核心競爭力就貿然選擇副業希望來以此提高收入,這樣的弊端很明顯—不僅會導致主業所需的技能不扎實,還會在副業中顯得力不從心,長期發展就無從談起了。許多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研判不足,未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定位,往往“眼高手低”,有業不就[4]。甚至,追求舒適穩定為主的擇業觀也屢見不鮮,眾多大學生在求職時一心想找一份收入平穩、環境安穩的職業而一味追求公務員這個所謂的“鐵飯碗”,往往忽略成為人民公仆所需要的基本素養。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個導師。可見,家庭環境對于每個人的思想影響是深遠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是指影響和制約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各種家庭因素,如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的物質和經濟條件、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其教育理念和態度等的總和。[5]”家庭擇業觀教育是每一個人接受的初期擇業觀教育,同樣,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好的擇業觀,反之則會給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造成消極影響。家庭擇業觀教育的錯誤引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家庭擇業觀教育中部分父母會將帶有個人主觀意志的擇業觀強加于孩子身上,而忽略孩子的個人意志以及興趣,比如,在中學文理分科階段,高考填報志愿時,部分家長可能根據自己的想法給孩子選專業、選學科。在步入社會擇業階段,部分父母以個人以及周圍人的生活經驗和職業經歷為指導來“幫助”子女選擇,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父母的影響下忽略了個人專業能力和職業理想,遵從父母的期望進行擇業。第二,在家庭擇業觀教育中灌輸“向更好的地區發展才是正確的”這一類思想,導致城市里的大學生不愿意選擇到經濟環境較差的地區工作,而農村里的大學生也只想跳出農村,擇業的傾向更偏向于留在城市。這樣不健康的擇業觀導致城市農村發展極端分化:東部發達地區人才過剩,人才為了留在城市只能降低求職標準,從而城市發展更加迅速;西部偏遠地區人才稀缺,沒有創新型人才幫助建設,發展依舊緩慢。
根據當前就業形勢,大學生擇業觀教育成為高校人才隊伍培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以就業擇業為重點的教育改革是我國人才培養發展戰略改革的重要保證,是大學生高質量畢業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大學生擇業觀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提升就業軟實力、樹立務實擇業觀、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用人單位在人才的聘用方面從來不是只考慮求職者的文化水平、專業素養和處事能力等硬實力,還追求求職者的心理素質、道德修養以及責任意識等軟實力,因而,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都不容忽視。大學生多數都會經歷迷茫期—對學習生活方式發生轉變而迷茫、對深造和就業或者是就業方向而迷茫,甚至有一部分人因此患上心理疾病,此時,就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幫助大學生排除消極因素,找到正確方向從而提升抗壓能力、增強心理素質。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道德建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伴隨著每一個學子的成長,從中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再到大學的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論課都在幫助學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政治素養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在面臨擇業時擁有更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軟實力,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生存功能。因此,大學生就業軟實力是決定和影響學生就業質量,化解就業問題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基礎,要注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意識[6]。
從事某一職業并不僅僅是簡單的紙上談兵,而是一個通過實踐活動來使自身融入社會發展過程之中,并在實踐活動中完善自身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理性務實的擇業觀,思想政治教育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通過各種途徑以主流的價值觀來引導學生的擇業觀,最為常見的就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通過課本和網絡宣傳等途徑,運用榜樣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職業基本素養和樹立崇高職業理想,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念,進而在大學階段通過開展職業規劃課的形式來完善大學生的擇業觀體系。除此之外,也可以把勞動教育中的價值觀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使大學生養成踏實、勤奮、嚴謹的勞動品質[7],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真實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通過自身主客觀條件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比較,更好地讓大學生樹立理性務實的擇業觀。同時,大學生形成理性務實擇業觀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間接地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當前社會就業形勢,從而進一步明確自身的擇業目標,并在此過程中構建起在道德法律規范基礎之上的自我價值規范,以及激發自身精神力量去追求自己更向往的事業。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這種遞進式的方法更加科學、更加穩固地助力大學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科學擇業觀,幫助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
大學生擇業觀教育不僅對于未來職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還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從“學生”到“社會勞動者”身份的社會角色轉變。處于即將畢業的擇業過程時期,大學生的身份主要還是學生,身上責任相對較為單一。直到大學生真正步入社會成為一名社會勞動者,身上的責任和任務就會發生質的轉變—不再單單為自己負責,還要為企業、單位、同事等多個對象負責,這種巨大落差感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完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告訴青年大學生所應擔負的社會角色,強調“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代新人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從而幫助大學生適應這種轉變[8],適應從“學生”到“社會勞動者”角色的轉變,實際上也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融合幫助學生在思想意識層面能夠更好適應社會、接受社會、融入社會做鋪墊。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更促進其與他人、與群體、與社會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為大學生自身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擁有更好地獲得感、滿足感,充分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
大學生身上肩負著祖國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運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順利就業,更是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緊迫的時代課題。高校工作者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指導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就業擇業課程體系,才能更好地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擇業觀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既將工作作為謀生的職業也要作為謀心的事業,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中彰顯自身價值[9],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著力點。目前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主要是依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展開,仍然沒有上升到系統的高度,所以對擇業觀教育內容的補充和完善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面臨的重要任務。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擺正擇業觀教育的方向,推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不同學科特點的擇業觀教育,大學生就業不僅只考慮自身未來發展方向,更要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規劃,以往的職業規劃課程對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不明確,雖然提到個人發展應當以國家發展為前提,但是不深刻、不全面、不系統。事實上,大學生學習關于相關專業未來擇業的訊息大部分來源于專業課教師,教師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向大學生傳遞擇業的具體信息和價值觀念,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該著重把握這一有利條件,一方面,學生利用好教師對自身擇業觀產生的影響,教師通過自身對學生的了解進行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職業道德、擇業方向等職業價值觀,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和職業價值的融合吸收;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專業實踐課程進行價值滲透,以科學、民主、和諧的實踐教學環境幫助大學生加深自我認知、提高價值判斷的能力,逐漸形成健康、科學的職業價值觀。
強化思政課教師專業隊伍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關鍵一環。人是實踐的主體,打造一支專業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前提,那么,一支了解大學生擇業觀實際的教師隊伍更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擇業觀的一劑良方。目前高校開設的思政課是由專業思政課教師講授,職業規劃課程基本上由輔導員或者其他老師兼職教授,思政課與職業規劃課結合得不夠完善,因此,高校需要單獨設立專門從事大學生擇業觀理論研究和課程講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術業有專攻”才能為大學生的職業生涯導航引路。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思政課教師隊伍過程中需要加強輔導員以及專業課教師隊伍的思想建設,組織教師率先學習先進的擇業觀理論武裝自身。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10]。所以,對輔導員老師和專業課教師的思想建設是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
邁入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時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面臨更多選擇,將互聯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推動大學生樹立科學擇業觀的必然選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傳授為主,輔之必要的其他手段。課堂上強調理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樹的根莖和枝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價值觀就像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要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1]”換句話說,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以及課堂的作用不可忽視。伴隨著新興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課堂不僅局限于教室狹小的空間內,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例如,開學初期央視推出的“開學第一課”,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界限向各階層人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各大網絡平臺還可以通過榜樣宣傳示范激勵廣大學子,如“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等各種APP、論壇和官方出品的文章推送。這些新興方式無一不在更廣闊的陣地上為學生們帶來更多政治理論和觀點,以及給大學生們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形勢下擇業、就業的新認識。毋庸置疑,只有將傳統課堂和線上教學兩種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結合,學好、用好、落到實處,才能更好地培養符合時代標準的社會主義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