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修遠 王 衡(廣東:深圳市龍華區龍華中心小學)
“風的成因”是經典老課。如果從1978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常識教材算起,有關“風的成因”的教學,至今已有45 年歷史了。大家都知道,“風”就是空氣的流動,或者說,空氣的流動是“風的成因”。我們在教室里,用書扇動空氣,就會形成“風”。但很顯然,本文探討的是大自然中“風的成因”這一核心問題的教材呈現的演變及我們的教學探索和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年版自然常識第一冊(四年級上學期)第12 課《風》中,探討了有關“風的成因”問題。它是這樣呈現的:

圖1 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然常識》教材中“風的成因”教學內容
首先,通過扇動扇子就感到有風的事實,得出“空氣流動形成風”這一概念。接著,照圖做實驗,解釋實驗中風產生的原因。隨后,解釋大自然中風產生的原因。之后給出風向、風力的概念,呈現風級圖,風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的關系,人類對于風力的運用,風的危害,風的預報等等。
2001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出版的自然教材第九冊(五年級上學期)第6 課《風》中,探討了有關“風的成因”問題。
它是這樣呈現的。首先是問題配插圖:刮風時有什么現象,引發思考,引出主題。針對插圖,提出三個問題:你能看見旗子在風中飄動,煙柱被風吹得傾斜,樹枝在風中搖動,你也能感到風的吹拂和力量,可是你能看得見風嗎?在炎熱的夏季,你怎樣“制造”風?以上事實說明風是什么?
以上環節通過插圖喚醒學生日常生活中有關“風”的記憶。通過問題串引發思考,使學生得出“風是看不見的,我們平時所見的風,是靠相關物體的運動來體現”“風的實質是空氣的流動”這兩個基礎性認知。
緊接著,教材推出模擬實驗,模擬大自然中風的形成。模擬實驗后,再通過問題串,引發學生思考:煙往上冒,說明洞口附近有沒有風?煙往箱內流說明什么?點燃蠟燭后,箱內的溫度有什么變化?箱內外的溫度有什么不同?實驗說明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形成風?隨后教材出現一段文字,解釋風的成因。
最后一個環節,代表了教材編寫團隊價值取向。通過問題引發思考:“在海濱,白天,陸地比海面氣溫高;夜晚,海面比陸地氣溫高。請你根據這個情況推測在海濱,白天和夜晚的風向會有什么不同?”這樣的設計意圖很明確,就是引導學生在根據模擬實驗,建立起風的成因理論模型(解釋)后,再利用這個模型,回到大自然中,去預測和解釋自然現象(應用)。

圖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自然》教材中“風的成因”教學內容
比較人教社1978 和2001 兩個不同年代的教材,我們發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由“灌輸知識”轉向“引導探究”。
21 世紀初啟動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不但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 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將課程由“自然”更名為“科學”,還改變了教材出版發行由人教社一統天下的局面,全國各地出現了多個版本的科學教材。有趣的是,在全國各地出版的科學教材中,大都安排了有關“風”的內容,對有關教學內容的處理則呈現更加多元的特征。在時間的安排上,最早有安排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的,最遲則安排在五年級下學期。課題名稱也是五花八門:有叫《春風拂面》的;有叫《刮風了》的;有叫《風的成因》的;還有的叫《是誰制造了風》。
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豐富多彩,但各編寫團隊均遵循課程標準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這一理念,淡化了“灌輸知識”,而把著力點放在“引導探究”上。而且,多數教材基本保持了人教社自然教材的主干內容和邏輯思路:空氣流動形成風→模擬實驗、解釋實驗現象→解釋大自然中風產生的原因。如,某版本的教材是這樣呈現的。找詞語:人們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詞語,用來描述不同的風,盡可能地找出這些詞語→開放式提問:如,風是怎樣形成的;風對地球有些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有的星球上沒有風→猜想:選一個感興趣的氣象問題,說說自己的猜想→合作制訂一份研究計劃,驗證猜想與假設(此環節左邊用知識鏈接形式,解釋沿海地區白天與晚上有不同走向的風的原因)→從沿海的海陸風,拓展到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季刮北風,做個模型,演示其形成原因→結論:是太陽的熱使地球上的空氣流動形成風。
我在當自然教師之前,從來都沒有思考過“風是怎樣形成的”。1993 年,當我初次教學這一課時,被其模擬實驗和邏輯思路(建立“風的成因”理論,隨即用該理論解釋自然現象)深深吸引,于是暗自鉆研和試教,在校內公開課中嶄露頭角。后來的20 年,我作為教研員也多次聽過,并指導過該課的教學。檢索“中國知網”,發現20 多年來,有4 篇探討“風的成因”教學的文獻,其中3 篇是關于模擬實驗改進的,只有1 篇是從整體上討論“風的成因”的教學,但質量不高。2020 年,我們團隊成員在研究和試教這節課時,又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思考。
本課的兩個核心問題是“模擬實驗中風是怎樣形成的”及“大自然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在以前的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說”出道理來即可。但通過探索改進,我們不僅要求學生“說”出來,還提供符號,如,蠟燭代表熱,藍色箭頭代表冷空氣的流動方向,紅色箭頭代表熱空氣的流動方向,要求學生根據符號,親手“擺”出來,使“風”的成因理論模型圖示(直觀)化。接著,提供大自然背景,再次要求學生在“擺”出來之后,用語言解釋自然界中風的成因。有了這樣的改進,本課就成為一節經典的建立和應用模型教學課。在經過兩次試教之后,團隊成員非常認可這樣的價值取舍和設計走向。

圖3 先建構模型,再用模型解釋自然界中的現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
建立模型和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認知能力??茖W建模能力是針對自然現象抽象出其主要特征,依據科學直覺建構其關系、結構等概念模型,并用科學語言進行表征的能力。在2022 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有十余處提到“模型”,包括“模型建構”“模型思維”“模型制作”等。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抓住合適的素材或契機,積極開展“模型”教學,促進學生建模能力的發展。
有趣的是,在早期試教中,我們發現,上完課后,有一部分學生不能順利“擺”出模型,不能用模型正確解釋自然界中風的成因。問題出在哪里?是我們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嗎?我們甚至懷疑,教育科學出版社編寫團隊將該內容放在三年級學習,是不是太早了。于是,我們設計了一個小問卷,在每次試教后立即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測試。這樣一測,真相大白!

“風的成因”概念掌握情況調查統計
原來,大部分學生對于“熱空氣上升后,冷空氣會過來補充”這一關鍵性中間概念還沒掌握。于是,我們“發明”了如圖所示的裝置,用來向學生直觀展示,在互通的空間中,空氣會從氣壓高(較密集)的地方向壓力低(較稀?。┑牡胤搅鲃?。這樣,就為學生建立和理解大氣中“熱空氣上升后,冷空氣會過來補充”這個概念搭建了“腳手架”。這樣一改進,后面的教學就順利得多了,能成功建立模型,并能用模型解釋大自然中風的成因的學生超過90%。

圖4 為幫助解釋空氣會從密集的地方“補充”到稀薄的地方而制作的裝置
教材是學與教的載體和范本。通過考察不同年代和不同編寫團隊對于“風的成因”問題的教學處理,可以了解有關“風的成因”教學的演變,以及不同時代、不同編寫團隊的教學理念和價值取舍。即便同一版本教材的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也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會有五彩斑斕的教學生成。比如,同樣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年版科學三年級上冊《風的成因》一課教學,我們在一次公開課中聽到,有的教師將最后一個環節“解釋大自然中風產生的原因”改成“用微粒學說解釋實驗中風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