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程
埃及第十八王朝①時期對努比亞實行完全占領政策,大多數學者圍繞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尤其是經濟因素進行分析,一般認為有如下幾點:一是努比亞盛產黃金,控制努比亞的黃金對埃及來說至關重要[1];二是控制努比亞的貿易,進而促進埃及的經濟發展;三是開采努比亞的資源如象牙、獸皮和石材等[2];四是以黃金為手段,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3]。正如英國歷史學者伊恩·肖所說:“新王國時期埃及人出現在下努比亞的動機可能主要是經濟上的。”[4]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強調第十八王朝埃及征服努比亞的經濟動因,而從其他方面如種族、文化、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研究埃及對努比亞政策的相關論述較少。筆者現就此作一探討。
在中王國時期,努比亞人仍保持著自己文化的完整性。隨著第十八王朝初期埃及重新征服下努比亞后,又經過大約一個世紀的反復戰爭,科爾瑪王國最終被擊敗,上努比亞也被埃及牢牢控制,努比亞文化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在語言方面。由于埃及人對努比亞人固有的偏見,他們認為努比亞的語言是不雅的。新王國初期,努比亞統治者的兒子被作為人質帶到埃及。在宮廷接受培訓時,埃及政府首先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語言灌輸,因為埃及人認為語言的融會能促進其他方面的交流。比如努比亞一位著名的王子赫卡尼費爾作為人質被帶到埃及,在埃及宮廷接受教育,在此期間他不僅學會了埃及話,還會寫埃及語,與他未來埃及政府的同僚們建立了有價值的聯系,而且很有可能將埃及貴族的價值觀內化,因此,當埃及政府將他送回努比亞時,他們一定希望赫卡尼費爾王子能為埃及的利益行事,并在努比亞人民中推廣埃及的意識形態。
其次在物質文化方面。在第十八王朝早期,下努比亞很快接受了埃及文化。但那時的努比亞人只是居住在埃及風格的房子里,使用埃及風格的陶器,按照埃及的規范埋葬他們死去的人。隨著埃及帝國管理者和定居者的到來,努比亞出現了大量生產埃及風格物品的作坊,即使在科爾瑪政府的統治下,努比亞人就已經自愿嘗試接受埃及物質文化的某些方面。到第十八王朝中期,努比亞人的手工制品與埃及產的幾乎沒有區別,努比亞人看似輕松地接受了埃及的物質文化[5]。
最后是努比亞貴族文化方面。隨著努比亞本土精英在埃及帝國獲得地位,他們首先將自己視為埃及貴族的一員,其次將自己視為當地社會的一員。努比亞貴族紛紛效仿埃及上層人士穿著奇異的服裝,戴著羽毛。在日常生活中,努比亞的官員們有意識地將自己標榜為埃及人,甚至擁有埃及的名字和頭銜。為了表達對埃及帝國文化的忠誠,努比亞官員不惜放棄本土的文化特征,甚至鼓勵自己的家人也這樣做。當努比亞民眾視他們為榜樣,紛紛效仿他們說埃及語、采用埃及人的名字,培養埃及人的行為方式時,努比亞的文化就開始全部埃及化了。
埃及的戰略具有靈活性和創新性,體現在不同的政治和軍事手段上。對于無法打敗的敵人,如米坦尼和赫梯,可以作為盟友,從而將他們納入埃及安全體系框架內[6];對于被征服的弱小國家,如努比亞,則實行嚴厲的政治策略。
在中王國時期,定居在努比亞的埃及居民擔任一些官職,但這些人不足以全面地掌控努比亞。隨著埃及法老加強對努比亞的控制,努比亞人可能在第十二王朝時期被剝奪了攜帶武器和保衛自己居住地的權利。他們熱切地希望增加自身的政治自治權,為此對埃及發動過戰爭。為了消除努比亞對埃及的威脅,第十八王朝第一位國王阿赫摩斯即位后,在政治上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能夠維護國王權威并有效地執行他的命令的行政機構。阿赫摩斯任命自己的追隨者取代敵對的官員來確保對埃及政府的忠誠[7]。阿赫摩斯加強內政建設,強化政府的權威,把王家的親信安排到各地政府部門的關鍵崗位上[8]。在此過程中,埃及人逐漸認識到設立一個專門負責努比亞事務的官吏的重要性。因此,“努比亞總督”的正式任命就出現在第十八王朝阿赫摩斯統治時期。在努比亞設立總督,總督直接對埃及法老負責,總督職位原則上由努比亞首領或者其子擔任。但為了防止努比亞人的反叛,從來沒有真正的努比亞國王的兒子擔任此職務,盡管這些總督享有“國王之子”和“庫什王子”等稱號[9]。總督負責全權處理努比亞事務,下設兩名副手分別負責管理庫什和瓦瓦特,這兩名副手的職能類似于上埃及和下埃及的大臣。除了維持當地的秩序,庫什和瓦瓦特官員最重要的職責是將黃金、貨物、珍稀動物和奴隸安全運送到埃及,以及監督落實國王下令建造的建筑工程。努比亞完全效仿埃及,設立的行政機構都對總督負責。當地政府由市長來執掌,他們與埃及州長的頭銜平等[10],市長和官僚代表了埃及在努比亞的利益,這就促使了埃及在努比亞利益的最大化。盡管努比亞領導人對居住在努比亞眾多村莊的大部分土著社區擁有管轄權,但村莊歸鄉鎮管轄,鎮長負責處理鄉鎮事務,向總督負責。在埃及總督負責管理努比亞事務的體系下,努比亞的政治被埃及政府牢牢控制了。
埃及自古王國時期就以保護自身安全,確保自己在近東的經濟利益為目標,努比亞又是埃及南部的重要鄰國,雙方不僅領土接壤,還共飲一河之水,努比亞富藏埃及所需的諸如黃金等金屬[11],雙方之間必然發生經濟聯系。
一是控制貿易。埃及人在第十八王朝時嘗到了軍事勝利的喜悅,阿赫摩斯首要的任務是盡快恢復經濟,而不是以帝國的方式擴張國家的權力,他認識到控制努比亞的貿易是至關重要的。每年從努比亞去往埃及的船隊,不僅將努比亞人每年的收成送給埃及神廟,還通過神廟雇傭的商人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購買外來貿易商品[12],埃及的經濟發展水平隨之直線式上升。
二是開采金礦。自古以來埃及就一直覬覦努比亞出產的黃金,從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起,努比亞的經濟就已經融入了埃及,其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黃金,每年的黃金開采量可達數百公斤。瓦瓦特的礦井位于偏遠地區,開采非常困難,這份工作對工人來說甚至是致命的。一位托勒密時期的希臘作家聲稱:“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被鎖住的奴隸的家庭完成的,他們在武裝監督下日夜勞動。他們在豎井里點火,敲碎巖石,用錘子和鎬把石塊撬開。在新王國時期,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由堅硬的石頭制成的,因為青銅在埃及很稀有,而銅又太軟。男孩們把石頭從井里搬出來,成年男子用石頭敲打井里的石塊。”瓦瓦特是努比亞金礦的中心,提供給埃及的黃金是南部其他金礦產量加起來的十倍,所有的黃金都源源不斷流入埃及政府的金庫,埃及極力開發努比亞的黃金和其他礦石,數量之巨,種類之多,令人難以想象[13]。
三是其他方面。埃及政府鼓勵努比亞的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埃及人從努比亞進口了一系列農產品,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而調整努比亞的生產規模。埃及人在努比亞成立生產基地以供應埃及市場。努比亞工匠制作埃及風格的家具等,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當地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運輸到埃及。埃及政府壟斷著從努比亞進口或通過努比亞進口到埃及的奢侈品和動物,如象牙、蘇丹檀木和其他優質非洲木材、用于香水和熏香的芳香樹膠樹脂,鴕鳥羽毛、鴕鳥蛋以及豹皮,動物包括奴牛和外來寵物(猴子、長頸鹿、不同尋常的羚羊)等。埃及通過戰爭或掠奪手段從努比亞掠走奴隸,這些奴隸處境十分悲慘,他們作為埃及最低微的勞動力,為埃及的黃金開采等做出了巨大貢獻。
早在中王國阿蒙尼姆赫特一世統治時期,埃及對努比亞就實行完全的軍事占領政策。后經過頻繁的戰爭,埃及人最終在阿赫摩斯一世的帶領下擊退希克索斯人,重新奪回對努比亞的統治權。第十八王朝時期為了鎮壓挑戰埃及權威的努比亞人,法老在努比亞設立軍事基地。因為早期努比亞統治者就是通過與上埃及的侵略者進行貿易而使埃及經濟蓬勃發展并最終促使埃及軍隊入侵努比亞的。所以當埃及重新統治努比亞時,為了防止努比亞人的反叛,以保護農業和礦產資源為借口,立刻在努比亞建立軍事基地,實則監控當地居民,為維護國家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埃及在努比亞建立的軍事基地主要有四種類型:邊境要塞;要塞城鎮;在要塞上加設圍墻;設立軍事行政部,這樣努比亞就完全掌控在埃及人手中。
除了建立軍事基地之外,埃及還在努比亞成立軍隊。在古王國時期,埃及軍隊由只有戰爭發生時才招募的士兵組成。到了新王國時期,埃及軍隊由全職士兵組成,包括矛兵、弓箭手和車夫。在第十八王朝時期,不同種族的士兵開始被征兵加入埃及軍隊,通常是被打上烙印的囚犯,他們被允許通過為埃及拿起武器來贏得自由,一些外國人為了融入埃及社會而加入軍隊[14]。努比亞人多為埃及軍隊雇傭兵,負責巡邏、處理努比亞內部的治安等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變成了一支警察部隊,負責保護皇宮和陵墓。從廣義上講,埃及軍事政策的目標由奪取轉向了安撫和保衛努比亞地區。埃及在努比亞設立的最高軍事長官全權處理努比亞的軍事事務,只有在發生叛亂時,埃及政府才會派出軍隊出面鎮壓反叛。
綜觀第十八王朝時期埃及對努比亞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其對埃及和努比亞都產生巨大的影響。黃金給埃及帶來了大量財富,從國王阿赫摩斯的母親阿赫霍特普的喪葬用品和他的兄長卡摩斯的木乃伊都是用黃金制作。到阿蒙霍特普三世統治時期,官員和商人階層基本壟斷了埃及財政收入,他們變得非常富有,通過私人資助和布置避難所來討好他們的神和國王。哈特舍普蘇特在位2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埃及處于和平狀態,遂開發埃及包括努比亞豐富的自然資源。黃金從東部沙漠和南部流入,金礦和采石場等仍在運營。圖特摩斯三世的一個官員曾經夸口說:“我為努比亞的首領們制定了稅收配額,用銀,金礦、黃金、象牙和烏木,以及大量的棕木船只作為每年的稅收配額,就像他宮殿里的子民一樣”。為了控制努比亞的黃金貿易,埃及政府修建了蘇伊士運河附近的戴爾伯格要塞,這使埃及直接控制通往更遠的近東地區的貿易通道。由于埃及實際上壟斷了地中海東部的金屬,用它來交換其他國家的珍貴商品,這些交流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
經濟的發展必然會促進政治的穩定。埃及政府為防止努比亞人反叛,對其實行“保護繼承人”策略。表面上看,埃及政府給努比亞王子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事實上,這將努比亞統治者的繼承人置于危險的境地。雖然埃及法老宣稱他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保住努比亞王國唯一最有價值的人質,但努比亞人都必須明白,兒子不可能在父親的不忠中幸存下來。這樣,努比亞的領導者在統治國家并對埃及法老表示效忠時,其子正在埃及接受教育,而且很有可能與法老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繁榮、政治的穩定促使外國紛紛與埃及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埃及自詡為黃金大國,利用黃金與其他國家結盟。例如第十八王朝時期埃及向外國出口了大量黃金,其中大部分是在努比亞開采的,以至于巴比倫從銀本位轉向金本位。埃及利用黃金與其他國家進行商品交換,并建立外交同盟,這導致其他國家對埃及黃金的欲望越來越大。當埃及政府沒有滿足其要求時,這些國王就直接表達對埃及的不滿,甚至認為法老有意制造沖突,迫使埃及不得不對努比亞采取更加嚴厲的政策,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埃及吸收了努比亞的文化,促進了埃及文化的發展,但對努比亞文化的影響是災難性的。有錢的努比亞人委托埃及人建造陵墓,努比亞風格的墓地幾乎完全消失,剩下的幾座這種風格的墳墓都是窮人的。一些學者從神廟的信息中得出結論,努比亞當地人失蹤了,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們被埃及化了,因此不再被認為是獨立的,努比亞的文化也不復存在了。
第十八王朝時期的埃及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對努比亞實行一系列政策,對雙方的影響深遠,埃及同化了努比亞,努比亞放棄了自己固有的文化特性,完全被埃及化了。這個時期的法老根據當時埃及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對努比亞實行控制、改造,其宗旨就是維護埃及大國的地位,確保埃及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優越性。
注 釋:
①埃及第十八王朝(the Eighteenth Dynasty of Egypt),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第一個王朝,也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所處的時間大致是前十六世紀至前十三世紀(約前1575年—約前1308年)。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該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