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魏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成為研究熱點。2021年2月25日,他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的重要講話,對于我國脫貧攻堅事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講話不僅是黨的執政理念、個人領導風格的集中展現,也是我國對外傳播中國扶貧經驗的重要窗口。通過解讀該講話中的核心信息、選擇詞匯語法資源時采取的策略和技巧,對領導人公開發表政治講話時如何激發聽眾對講話內容的認同進行研究,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以往研究大多數聚焦對習近平話語的英譯,如竇衛霖、溫建平[1],趙祥云[2],鐘含春、范武邱[3]等。亦有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習近平話語,但這類文獻數量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文秋芳[4]結合認知語言學與系統功能語言學,分析擬人隱喻“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習近平聯大講話中的語言三大元功能,相似研究還有黃國文[5],馮正斌、蘇攀[6]等。但無論是從翻譯角度還是語言學角度出發,從語料選擇來看,還未有學者就習近平總書記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講話進行過分析。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的重要論述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脫貧的經驗同時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選取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為研究對象,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分析他在講話中對詞匯語法資源的選擇來探討如何通過語言選擇來獲得聽眾的認同。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次大會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里程碑,對中國貧困治理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三個用于表達功能意義的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7-8]。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與其語境構成了五個層次的語言選擇模式: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意義、詞匯語法、音系或字系,層次之間是實現關系,即音系或字系體現詞匯語法,詞匯語法體現意義,意義體現情景語境,情景語境例示文化語境[9]。目前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對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如何選擇和創造語義、如何選擇語言資源,以取得融洽關系、影響對方的態度和行為、說服對方的效果還沒有得到關注和研究[10]。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講話中如何通過選擇不同詞匯語法資源來獲取聽眾的認同,這里的認同感主要是由詞匯語法體現的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共同制約和決定的,因此,這里只介紹詞匯語法、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在詞匯語法層面,體現概念意義的是及物性系統,包括六種過程類型:物質過程、言語過程、關系過程、心理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體現人際意義的是語氣結構、情態、語調及表達情感和態度的詞匯;體現語篇意義的是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11]。文化語境指的是話語產生的全部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包括歷史、文化、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12],講話中文化語境的認同包括對世界的認知觀念、關于個人和社會的價值觀念、共同的目標和理想等的認同[10]。情景語境指的是話語發生時的環境[8],在情景語境內的認同包括身份認同,情感、經驗、需求認同以及話語方式認同[10]。基于情景語境的認同要建立在文化語境認同的基礎之上,這兩種認同互為補充,作用于受眾。
“講話”的語場是總結表彰在全國脫貧攻堅中做出巨大貢獻的代表以及宣布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講話者是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在場的聽眾是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和先進集體代表,場外的聽眾則是各國人民。基于上述語場、語旨和語式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就生活經驗、身份、情感和需求方面與聽眾建立了認同感。
1.經驗認同
在“講話”中,經驗認同主要是由及物性系統中的物質過程小句實現的,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13]。習近平總書記回顧了脫貧攻堅戰中的典型事例和自己的工作經歷,表明自己懂得扶貧干部和脫貧群眾的生活,顯示了自己在經驗上與民眾同質。
在“講話”的7—12段,習近平用了約41%的篇幅來講述脫貧攻堅中的真實工作過程,讓事實來說話,以事例來說明他充分了解在脫貧攻堅戰中各方付出的巨大努力。在談到扶貧干部時,他提到了李保國、張桂梅、黃大發、黃文秀、黃詩燕等的感人故事。除了扶貧干部的典型案例,他還提到了自己的經歷,如“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14]等。這些扶貧干部和他自己扶貧工作的典型故事體現著崇高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品格,普通群眾可以從中體會到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基層干部都和他們共同努力過。習近平在“講話”中大量運用物質過程小句來體現真實的生活經驗,用扶貧干部的事跡和自己的經歷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使講話更富有人情味。
2.身份認同
對聽眾身份的認同主要是通過群體性人稱代詞和關系小句來實現的。關系過程指的是反映事物與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8]。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使用群體性人稱代詞將自己、聽眾和中華民族聯系在一起,使用了歸屬關系過程,表明自己希望和普通聽眾攜手共進的愿望。
“講話”中第一人稱復數“我們”出現了51次,而指代自己的代詞“我”只出現了3次。第一人稱復數代詞暗示共同的身份,大量利用這樣的代詞有助于拉近講話者和聽眾的距離,增強相互之間的歸屬感。“人民”出現了44次,“中華民族”出現了11次,“廣大群眾/農民”出現了10次,而“黨中央”出現了11次。“中華民族”這類群體性人稱詞匯的使用,顯示出習近平總書記想要在語篇中強調自己與聽眾的共同身份: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隱蔽了其與民眾身份的不同之處,把自己的命運與其他人的命運捆綁在一起,讓聽眾感到自己和總書記是在統一戰線的,從而激起聽眾的身份認同。
3.情感認同
情感認同主要是通過心理過程小句來實現的,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8]。習近平總書記用大量心理過程小句來表達自己與民眾共同的愉悅心情和對脫貧攻堅楷模、對全國人民的贊揚,來獲得與聽眾心理認同,拉近與聽眾的情感距離。
在“講話”的第14段中,總書記提到脫貧攻堅楷模:“脫貧攻堅殉職人員的付出和貢獻彪炳史冊,黨和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14]他向脫貧攻堅楷模們的付出表示敬意,這里的情感表現者先是自己,后是“黨和人民”,最后又上升到“共和國”,這樣的表達將楷模們所做出的付出的意義一步步升華,讓參與脫貧攻堅戰的工作人員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對國家有著重要的意義,引發了和在場聽眾的情感共鳴。在第25段中他強調:“事實充分證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4]把人民放到了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的主體地位,贊揚群眾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再一次激發了聽眾的情感認同。
4.需求認同
對聽眾利益需求的認同主要通過“列數據”的修辭方法和高值情態詞體現的。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用了較大篇幅介紹了脫貧攻堅戰給普通群眾往來帶來的好處,其中包括29次“列數據”以及在32—35段承諾盡更大努力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他對民眾的需求認同。
在第7段,他提到“2000多萬貧困患者得到分類救治,近2000萬貧困群眾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養……”[14]習近平總書記抓住了大眾最關心的問題,通過清晰明了的數字來證明正是因為有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才給貧困人民帶來了一系列福祉。除了提到現有取得的成就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承諾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14]“要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14]“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4]……他在32—35段連用8個高值情態詞“要”,從群眾切身利益出發,把普通群眾關心的事情充分地表達出來,讓群眾感受到打贏脫貧攻堅戰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激發了聽眾在利益需求方面對講話的認同。
綜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使用了物質過程小句來表明自己在工作、生活經驗上與民眾同質,使用群體性人稱代詞和關系小句表明自己和普通群眾處于同一戰線,使用心理過程小句來顯示自己和普通群眾在情感上能夠產生共鳴,使用特殊修辭和高值情態詞表達了認同和維護民眾利益需求的態度,從多方面增強了民眾對該“講話”的認同感。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既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使國內受眾產生了同一感,也在對人類社會共同理想的追求上與國際受眾產生了共鳴。
1.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領導人講話的重要主題之一。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表示贊美、肯定態度和情感的詞語揭示了場內外聽眾的行為體現出的價值觀:愛國、敬業、民主、和諧。在贊揚毛相林等扶貧干部時,他說:“廣大扶貧干部舍小家為大家……”[14]表示他們的行為體現了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的愛國精神和克己奉公、服務人民的社會主義職業精神。在強調人民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里發揮的作用時,他說:“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14]這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目標。在談到全社會在扶貧工作中發揮的合力時,他提到我們推動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14],這體現了中國人民互幫互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觀。這些話語既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些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是在宣揚和鞏固這些價值觀。
2.對人類共同理想的認同
消除貧困,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共同理想,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十分艱巨的任務。在“講話”中,習近平也強調了這一點,他通過關系過程和物質過程小句揭示了中國脫貧攻堅的世界意義,表明中國謀求共同發展、推動減貧事業發展的誠意,有利于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
在“講話”的第2段,他提到了“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在“講話”的第11段,他強調“這個成績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14]。這些關系過程小句將擺脫貧困歸類在全球發展事業中,將中國擺脫絕對貧困的成績納入世界成績中,說明中國與國際社會目標的一致性。隨后他通過一系列物質過程小句談到中國在全球減貧事業中所作的貢獻,如“我們積極開展國際減貧合作,履行減貧國際責任……”[14]中國做的這些工作表明,中國的脫貧攻堅事業不僅解決了自身的絕對貧困問題,同時還為世界其他國家的減貧事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實踐樣本。通過歸屬關系小句和物質過程小句,他將中國的脫貧攻堅事業融入了全世界共同追求消除貧困的理想追求中,營造了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認同,從而爭取國際社會更廣泛的接受與支持。
綜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使用了大量表達情感和態度的詞匯對我國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示了認同,同時利用關系小句和物質過程小句表達對人類追求消除貧困的共同理想的認同,突出雙方的共同點,消解了差異,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本文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為例,分析了他在“講話”中為激發國內外受眾的認同感而選擇詞匯語法資源的策略。研究發現,習近平總書記通過物質過程小句、群體性人稱代詞、心理過程小句、關系過程小句、高值情態詞等方式分別在經驗、身份、情感、需求、共同價值觀等方面對聽眾表示了認同,這些詞匯語法資源提升了交際效果,使這篇講話被國內外受眾較好地接受和認同。由于個人時間和能力限制,本文的概括性還不夠,未來的研究應該通過語料庫等方式涵蓋一定數量的習近平講話語篇,使研究國家領導人如何通過詞匯語法資源的選擇來提高認同度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