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雨
高校“推優入黨”工作是黨賦予共青團的一項光榮任務,也是共青團重要的工作職能。開展高校“推優入黨”工作的實證研究,是實現“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黨團互促互進共同發展的重要一環,對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團建設具有促進作用,有利于推動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理論探索及實踐創新。然而,通過對理論和實踐的觀察與梳理不難發現,新時期高校“推優入黨”工作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總體上看,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推優入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推優入黨”工作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雖然成果豐富,但整體側重于質化性、理論性研究,少有涉及量化分析的研究成果。筆者通過對成都市某高校進行調查,梳理了高校“推優入黨”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形成原因,以探索優化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的所有工作,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高校“推優入黨”工作是共青團發揮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斷為黨組織輸送政治思想上先進、道德品行上先進、發揮作用上先進、執行紀律上先進的“新鮮血液”的關鍵抓手,也是切實保持和增強共青團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的需要所在。
“黨建帶團建”是新時期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途徑。高校“推優入黨”工作是黨賦予共青團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也是高校落實“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重要體現[1]。做好黨團銜接工作,有助于解決當前發展大學生黨員過程中存在的入黨不積極、動機不端正、教育不系統、評價不科學等問題,形成互促互進的良好局面。
高校共青團通過“三會兩制一課”(即支部委員會、團員大會、團小組會;團員教育評議制度、團員年度團籍注冊制度;團課制度。編者注)、主題團日等方式開展團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傳承好馬克思主義,不斷向黨組織輸送優秀人才,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建設一支充滿生機活力的學生黨員隊伍,為建設美麗和諧校園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組織保障,也是夯實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基礎的重要環節[2]。
為深入了解高校“推優入黨”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筆者于2022年3月以成都市某高校大學生作為樣本,采用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和深入訪談的質性研究相結合方式,就對共產黨的基本認識,入黨動機,對入黨程序的了解程度,對目前“推優入黨”工作的評價,以及團組織“三會兩制一課”落實情況、團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引領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選取大一至大四學生,共發放問卷1000份,有效問卷97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4%。被調查對象中女生人數占比68.8%,男生人數占比31.2%;大一學生人數占比32%,大二學生人數占比39.1%,大三學生人數占比16.3%,大四學生人數占比12.6%;團員學生人數占比98.5%。深入訪談對象為該大學某二級學院團委書記1人(教師)、學生黨支部書記1人(教師)、學生團支部書記1人(學生)、普通學生1人。結合問卷調查分析結果與深入訪談材料,總結如下:
從高校大學生“推優入黨”積極性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被調查者中82.6%的學生有入黨意愿,9.1%的學生持不確定態度;被調查者中對于中國共產黨和黨史知識“非常了解”的僅占4.9%,“一般了解”的占75%;在入黨動機問題上,選擇“入黨可以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被調查者占29%,有33%的被調查者認為“入黨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拓寬就業渠道”,4%的被調查者認為入黨是“受父母家人和周圍人的影響”,9%的被調查者沒有明確的入黨動機,表示“大家都交了入黨申請書,自己也交了”;78%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入黨之前開展思想價值引領,端正入黨動機是非常有必要的”,認為“不必要”的僅占1%。
關于基層團組織對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調查結果來看,有72.6%的被調查者認為“所在團組織非常重視對團員的教育和培養,定期組織活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主題團日活動情況時,有63.5%的被調查者認為“教育內容雖然比較符合時代要求,但形式單一、內容乏味,吸引力不大”。
從數據來看,高校對于團員青年的入黨前教育力度不足,質量不高,即使是有強烈入黨意愿的大學生,也缺乏對于“五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編者注)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在入黨動機方面呈現出多元化、功利化的傾向,需要進一步的教育引導。
在關于“入黨意愿”調查問題中,雖然在大學期間有強烈入黨意愿并以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靠攏的被調查者占64.6%,但關于“是否清楚入黨條件與入黨程序”的問題上,僅有4.7%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清楚”,91.8%的被調查者表示“一般清楚”;當被問及“入黨難度”時,36.9%的被調查者認為“難度很大”,認為入黨“難度較大”的占27.1%。
在關于考核體系建設方面的調查中,在被問到“所在團組織是否有專門平臺/專人/方式等記錄推優入黨前學生活動情況”時,僅有3%的被調查者表示“有,但非官方發布的平臺”,92.4%的被調查者表示“沒有相關平臺或者記錄經歷”。
值得注意的是,從“推優入黨”工作程序和評價的調查結果來看,有13%的被調查者“不知道什么是團組織推優”;在關于“入黨前教育培養過程中是否有量化考核”這一問題的調查中,70.7%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所在團組織沒有相應的考核標準”,13%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太清楚”。由此可見,在團員青年培養教育的體系化、數據化及質量效益方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在調查黨團建設工作隊伍情況時,被調查者“清楚知道所在團組織負責推優入黨工作老師”的占51.1%,“不清楚”的被調查者占18.9%;在工作隊伍穩定性方面,39.5%的被調查者表示“大一入校以來,負責推優入黨工作老師有調整過1次及以上”,5.1%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更換,記不清楚次數”。在黨團建設工作隊伍的業務能力的調查問題上,僅有14.9%的被調查者表示“負責推優入黨工作老師能夠清晰、快速、準確地解答相關問題”,46.9%的被調查者則表示“負責老師出現過模棱兩可、模糊不清的回答”,甚至有2.0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曾經出現錯誤解答”的情況。
關于團組織開展“推優入黨”工作的評價方面,有53%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的推優工作程序嚴格、流程規范”,23%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推優入黨工作流程有待優化,效果有待提升”,16%的被調查者認為“所在團組織出現走過場的情況”。
高校“推優入黨”工作是黨團建設的重要契合點,是黨組織發展學生入黨的主要渠道,從問卷調查結果看,“推優入黨”工作雖然整體上朝著積極向好的趨勢發展,但在具體落實中還存在問題。
在發展學生黨員的各個環節中,高校往往會將教育培養重點放在黨員的教育管理環節,忽視團員青年的培養教育,導致入黨前的教育培養力度不足,質量不高。清楚了解中國共產黨和黨史知識、入黨程序的人數占比很低,部分學生認為入黨難度很大或較大。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是端正的,但不排除有較強的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因此在入黨前進行教育,幫助學生端正入黨動機是很有必要的[3]。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高校對于團員學生的培養教育管理抓得不緊,特別是理論學習;另一方面,高校現有的團員培養教育管理方式有待創新,學習內容不夠深入,缺少專門的指導教師。基于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入黨前教育的落實。
接受深入訪談的二級學院團委書記(老師)表示,“我所在的學院并沒有制定明確的標準或者體系,用于入黨前團員青年的培養教育,提交入黨申請書的同學很多,但是怎么推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同學們有時候會對推優結果有所質疑。”可見,在培養教育過程中缺乏量化體系的支持,不僅會影響老師和學生對于“推優入黨”結果的認可度,還難以保證推優的質量。接受訪談的團支部書記(學生)說,“我們進行團組織推優時老師一般不會在場,可能沒辦法保證絕對公平,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優秀或者入黨動機有些功利,但是通過了團支部推優,外加成績不錯,也能順利參加黨校學習,但是有的同學對這樣的結果還是有質疑的,我們團支部也曾經發生過這種情況。”
可見,只有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體系,將推優結果賦予量化數據的支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推優入黨”工作的公平性和科學性,確保向黨組織輸送優質人才。
當前,高校黨團建設工作隊伍的成員基本上都是由專職輔導員擔任。《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是:思想理論教育與價值引領、黨團建設與班級管理、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服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處理、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研究。黨團建設只是輔導員工作中的一項,繁重的工作和瑣碎的學生事務使得大多數輔導員無法在某一項工作中投入太多精力,因此會出現黨團建設工作業務能力較弱的情況,不能夠很好地開展“推優入黨”工作。此外,輔導員屬于高校中流動性較強的人員,由輔導員擔任專門的黨團建設負責人員,一旦發生崗位變動或人員調整,會影響高校黨團建設工作隊伍的穩定性和黨團建設的連續性。
因此,設置專門人員負責高校和下設二級學院的黨團建設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和專業性,提升黨團工作隊伍建設成效。
發展學生黨員工作要早啟動,打好高校“推優入黨”的基礎。高校要在新生入學時就抓緊做好推優工作,充分利用新生入學教育這一關鍵時間節點,跟進宣傳黨團知識。新生入學教育是開展入黨教育的最好時機,對全體新生開展黨團知識專題講座、黨務知識培訓、黨史學習教育等主題宣講活動,讓新生在大學剛開始的時候就能樹立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堅定信念,并且掌握基本的黨史知識,深入了解入黨推優相關工作流程,有利于基層團組織開展今后的思想建設和“推優入黨”工作。
團組織推薦的黨員發展對象質量是“推優入黨”工作的生命線。高校要以“三會兩制一課”為基礎,以“青年大學習”為抓手,以每月主題團日活動為載體,加強團員意識教育;以重大紀念日為切入點,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節日文化活動,增強思想建設儀式感;以全員參與、人人鍛煉為目的進行實踐教育,讓團員青年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入黨前教育質量。
高校“推優入黨”的評價體系要包括政治立場、思想覺悟、日常學習、工作表現、生活狀態、群眾基礎等維度。在時間維度上,按照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通報、全年評優的模式,進行全過程考核。學校團委要負責牽頭,指導基層團組織結合學院情況、專業特點等差異,細化評分考核指標,科學設置考核標準,由學習成績、德育考核、學生民主評議和輔導員或班主任評定等方面來構建評價體系,對推優對象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多維度的綜合考核,建立量化管理手冊,做到逐類逐條打分,讓“推優入黨”評選結果數據化、科學化,提升“推優入黨”結果的可信度。高校共青團要加大對入黨積極分子行為監測的實施力度[4],引導學生按照合格黨員的要求加強學習鍛煉。對目前不符合黨組織選拔人才條件、入黨動機摻雜不良因素的同學,要多措并舉采取教育引導措施,及時糾正其在思想意識方面的錯誤認知,以提升黨組織儲備人才的質量。
高校要建立團委、組織部、學生工作部、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學院等部門聯動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從入學教育到專業學習再到畢業就業,進行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從提交入黨申請書,到團組織推優、黨校學習,再到組織培養和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育人。
高校要創建一支政治強、業務精、思想新、作風正的新型黨建團建互促互進工作隊伍,專設“推優入黨”相關工作崗位,配置專門負責人員,確保工作人員的穩定性,通過理論培訓、實踐指導、深入基層調研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和水平,確保高校“推優入黨”工作持續、高效進行。提升新型黨建團建互促互進工作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構建“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工作格局提供人員支持,打通黨建團建互促互進的“最后一公里”,確保高校“推優入黨”工作的質量效益。
高校“推優入黨”工作是團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發揮的重大制度安排,是黨團血脈聯系的組織依托。抓好“推優入黨”工作,積極向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是黨團建設的應有之義,需要相關領域的學者特別是高校工作者不斷結合工作實際,推動高校黨團建設工作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