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防救援學院 王健,武俊峰
當前,隨著應急管理事業蓬勃發展,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初步成型,應急管理機制也日漸完善,但應急管理法制領域仍顯滯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應急物資保障”。應急物流作為應急物資保障的重要環節,仍十分薄弱,需要大力加強,而健全的應急物流法制體系是保障其規范、順暢、高效運作的關鍵。
應急物流是指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應急生產物資、生活物資供應保障的物流活動。應急物流的核心任務是為突發事件受影響區域或潛在受影響區域及時提供充足的應急物資,具有突發性、緊急性、不確定性、主體多元化、社會效益優先和流程復雜等特征。為保障和規范應急物流的一系列法律規范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就是應急物流法制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應急物流法制體系應包括應急管理基本法、應急物流基本法律、應急物流單行法和應急物流相關法,同時需要應急物流標準化體系和應急預案作為支撐。
目前,我國應急物流的法制化建設顯著滯后于現實需求,應急物流綜合性、基礎性法律缺失,相關制度法規“碎片化”現象突出,法律法規之間缺乏有效的統籌銜接,空白地帶與條文沖突現象并存,條塊割裂嚴重。應急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散見于《突發事件應對法》《公路法》《鐵路法》《民用航空法》《郵政法》《國防交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等法律法規中。《突發事件應對法》《鐵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中與應急物流相關規定相對詳盡,如表1。
表1 應急物流相關法律法規
從上述三部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看出,即使這幾部針對性較強的法律法規,對應急物流的規定也較為籠統,對實際工作缺乏約束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在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中具有重要實踐指導作用的各種應急預案中對應急物流也著墨甚少,往往僅籠統地規定應急物資保障,而沒有對應急物流作出詳細的可操作的規定。由此可以看出,在當前應急實踐中對應急物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在重大突發事件應對中,應急物流亂象叢生,嚴重影響了突發事件應對的效能,甚至引發了社會問題和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當前現狀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發展需求。
我國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頻發高發,各類安全風險隱患交織疊加,造成損失仍處高位。僅2022年上半年,自然災害就造成178人死亡和失蹤,3914.3萬人次受災,直接損失達888.1億元。此外,當前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運行,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頻繁發生的各類災害事故和公共衛生事件,尤其是重特大自然災害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大量的應急物資作為保障。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四成以上的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在生產能力充足的情況下,能否及時高效的將足量應急物資運抵需求地區,關鍵在于應急物流。
應急物流涉及部門眾多,應急物資的采購、儲存、調配、運輸等環節往往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如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負責部分物資的采購和儲存,商務部門負責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以外物資的采購和儲存,應急部門負責調配,交通運輸部門負責運輸,屬地基層政府負責分發。由于涉及部門多,職責邊界不夠清晰,實踐中突發事件發生初期,應急物流往往陷入混亂。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立足于應急管理領域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開展應急物流法制體系系統化探究,構建多主體、多領域、多地區、多類型、全流程的規范化體系,全面促進應急物流系統健康發展,是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和現實需求,也是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依法應急的具體舉措和必然要求。
應急物流涉及運、儲、裝、搬、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極其復雜的多個環節,且通常涉及多個行政區,要保證其高效率持續運轉,必須講求多主體協同,在復雜條件下做到步調一致、群策群力、資源共享,這無疑需要完備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而不能各地區各部門各行其是。基于此,應急物流法制體系應包括:規定應急物流的應急管理基礎性、綜合性法律,現階段即《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應急物流基本制度規范的應急物流綜合性法律;規定應急物流各環節或不同運輸途徑的單行性法律法規規章;與應急物流相關的其他法律法規規章等。鑒于標準化體系和應急預案在我國應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需要應急物流標準化體系和應急物流應急預案作為應急法制體系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要求下,黨和國家對應急管理領域的法制化建設十分重視,不斷強化應急管理各環節的法治保障。《“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依法治理,明確各部門在物資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職責。強調“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多方式協同、多主體參與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管理協調機制”。同時提出要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這為我國應急物流法制體系建設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線圖,也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應急物流法制體系的建設目標。
構建我國應急物流法制體系關鍵在于加強立法統籌。盡可能消除部門本位主義對立法的干擾,充分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和統籌作用。具體步驟上構建我國應急物流法制體系需要先修訂完善應急管理基本法,在此基礎上加快出臺應急物流綜合性法律,之后再根據應急物流綜合性法律修訂公路、鐵路、民用航空、郵政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等單行性法律,并對目前有關應急物流的其他相關法律進行全面梳理,使各項法律法規規章之間有效銜接,消除空白與沖突現象。此外,在應急管理基本法《突發事件應對法》修訂完成后,及時對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做出相應修訂完善,理順應急預案與法律的關系,將應急物流作為預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預案的可操作性。最后,要及時完善應急物流標準體系,發揮標準對應急物流的規范和引領作用,提高應急物流質量和效益,促進應急物流健康發展。
2021年12月20日《突發事件應對管理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修訂說明中明確指出,堅持該法在應急管理方面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定位不變”,進一步處理好“與本領域其他專門立法的關系,確保不同法律之間的銜接配合”。可見,修訂后的《突發事件應對法》仍是我國應急管理領域的“龍頭法”。
相比現行的《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事件應對管理法(草案)》中進一步完善了應急保障制度。對應急物流也做出更加詳細的規定,包括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完善重要應急物資的監管、生產、采購、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建立健全應急運輸保障體系,確保應急物資和人員及時運輸等。通過應急管理綜合性法律中的應急物流相關條款和單行法律等銜接,破解當前沖突,滿足現實需要。
應急物流環節眾多,按職責劃分涉及多部門、多地區、多主體。除《突發事件應對法》外,應急物流涉及的法律至少包括《公路法》《鐵路法》《國防交通法》《道路運輸條例》《民用航空法》《郵政法》《政府采購法》等眾多法律法規規章。由于缺少綜合性法律,立法呈現顯著的部門化分散化,彼此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導致空白地帶和沖突并存,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僅以《公路法》《鐵路法》《民用航空法》《郵政法》這四部交通運輸領域的法律為例,其法律框架大相徑庭,法律條文規范性差異顯著。
目前,由交通運輸部統籌規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郵政行業發展,全面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這為加快應急物流綜合性法律出臺創造了有利條件。《交通運輸“十四五”立法規劃》提出積極推進交通運輸法立法進程,將其作為綜合性交通運輸法律和交通運輸行業的“龍頭法”。鑒于當前我國立法任務繁重,近期出臺專門的應急物流法難度較大,可以在《交通運輸法》立法中,將應急物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將《突發事件應對管理法》和《“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中確立的有關應急物流的部分加以細化,使其具有更強的約束性和指導性,發揮應急物流綜合性法律的作用。
在制定交通運輸法的同時,還應對現行的公路、鐵路、民用航空、郵政等領域法律法規進行全面修訂,對通用航空、無人機等新領域健全立法,盡可能消除空白地帶,做到交通運輸方式全覆蓋,一方面要盡可能做到法律框架基本相同,法律條文有機銜接,法律術語進一步統一規范,另一方面對各自在應急物流方面的特殊性作出更加詳細的規定,從而使可操作性更強。
通過全面梳理涉及應急物流的相關法律法規,最大限度消除條文相互抵觸現象和覆蓋盲區,加快建設如災后回收物流、應急物流補償法律[8]等我國尚無明確的法律規范。鑒于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尚處于建設發展階段,政策需求不確定性較強,應急物流的部分環節可先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交通運輸部制定部門規章,適時再上升為法律。
我國應急管理領域標準體系建設與現實需求相比存在明顯的滯后,應急物流更是尚無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也不完善,企業標準差異性大且封閉性強。標準體系對應急物流標準化的發展要求和趨勢引導、規范作用不足。作為物流主管部門,可由交通運輸部牽頭制定行業標準或鼓勵相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發起制定應急物流的團體標準,支持大型物流企業與中小型企業共享企業標準,在充分征求相關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逐步將部分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納入我國的國家標準,從而構建起完備的多層次的應急物流標準化體系,進一步規范應急物流,全面提升應急物流的標準化水平。
應急管理部2018年組建以來,及時修訂出臺多部國家級專項應急預案。北京、陜西等多個省級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修訂后的總體應急預案。新修訂的預案大多將交通運輸保障從物資保障中析出,與物資保障并列,顯示對應急物流重視程度提升。但總體看,目前的應急預案對應急物流原則性規定多,可操作性不強,定性規定多,可量化的規定少。這固然有突發事件類型繁多、不確定性強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反映出對應急物流重視程度不夠。應抓住當前國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修訂的有利契機,積極完善應急預案中涉及應急物流的相關規定,切實提升應急預案可操作性。
應急物流法制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多,涉及法律法規規章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立法統籌協調,在立法順序上先修訂出臺《突發事件應對法》,再出臺《交通運輸法》作為應急物流的綜合法,然后對先行的《公路法》《鐵路法》《民用航空法》《郵政法》等進行修訂,再完善其他相關法和標準體系及預案體系等,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應急物流法制體系,全面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
相關鏈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定義,整個物流活動包括運輸、儲存、途中、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法律加以規范,其中所涉及的法律制度包括多式聯運、物流合同、物流過程中的物流保險以及一些相關單項立法所特有的法律制度。
基本特征
物流法律規范分屬不同的法律部門;
物流法律規范正處于相對成熟階段;
物流法律規范具有國際性;
物流法律規范體系具有復雜性。
國內立法
國家機關制定的物流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都是物流法的表現形式。
國際條約
一國承認或正式參加的有關物流方面的國際條約是該國物流法的重要表現形式。
國際慣例
物流作業相關的國際慣例是指物流作業領域在作業過程中,對同一性質的問題采取的類似行動,經過長期反復實踐逐漸形成的,為大多數作業國家所接受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不成文的行為規則。形成國際慣例必須具備兩個要件:
實質要件:一種行為必須是相同或類似的重復行為,并為廣大作業國家和地區所繼續采用。
心理要件:在采取或進行該項行為時,在心理上認為是在履行法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