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孫云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指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多措并舉地深入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滴灌式培養“敢”且“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是研學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造就時代新人的主陣地。推進高校黨建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擺正高校辦學方向,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方向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黨委要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要想使新時代的高校黨建工作取得實效,必須牢牢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全過程、各方面。
偉大建黨精神是開啟黨的百年奮斗實踐的理論之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建設與發展規律的認識實現了新飛躍,是黨的精神支撐和貫穿黨的建設的紅線。高校黨建工作發展成效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學前途,不僅需要黨的堅強領導,更需要偉大建黨精神牢基掌舵。想要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機融入高校黨建工作,發揮理論掌握群眾的力量,必須首先要弄懂弄通。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知行合一的重要體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好,其根本在于馬克思主義行,在于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是對百年黨史崢嶸歲月與輝煌征程的歷史見證,已然接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70余年的考鑒。“只有鑄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經受得住各種考驗。”我們黨在追尋目標過程中正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科學引領和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支撐,才能帶領中國人民開天辟地、改天換地,取得了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才能進行自力更生、奮斗不息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才能開啟解放思想、與時并進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才能推進奮斗不止、守正創新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這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在整個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最“行”的精神力量。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是將“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發展”的初心使命轉向時代實踐。作為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代表著全體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這是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利己之心,其所言所行從來不代表任何階層和權貴,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唯一追求。正如《共產黨宣言》所闡釋的共產黨人的性質和宗旨那樣,中國共產黨人不與世界上任何工人政黨相對立,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原則和利益,而是始終與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相一致。從過去的石庫門到現在的天安門,從過去的興業路到正在進行時的復興路,初心使命牢刻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路程中。每一次斗爭和為此付出的每一次犧牲,都是對初心使命的銘記與踐行。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所散發出的偉大精神品格和行動邏輯。共產主義實質上就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能夠當家作主,過上向往的美好生活,始終保持清醒斗志、堅強意志、優良作風,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在破壞舊世界中建立新世界,這種“要奮斗就會有犧牲”的革命意志和實踐品格深深刻在每一位黨員心中。馬克思曾強調,“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縱觀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代的任何一個階段,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姿態,用行動發揚著斗爭精神,依靠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天地。同時,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可以說,如果沒有無數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頑強意志和革命精神,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社會主義的“曙光”,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體現和繁榮昌盛。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就是中國共產黨愛黨為黨、立黨為公的現實體現。自始至終,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把保守黨的秘密、遵守黨的章程、對黨忠誠作為黨員的基本原則,把黨的根本宗旨烙刻在心中。緊緊依靠群眾,解民所憂、應民所盼,一切為了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公仆情懷與擔當。只有遵循對黨忠誠這個根本要求,才能實現不負人民的價值所指,才能堅持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從出生之日起所代表的始終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黨始終同人民群眾心心相惜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重要保證,也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優勢所在。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用32個字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要旨,彰顯了我們黨的精神之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與時俱進的理論遵循、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科學的行動指南。
偉大建黨精神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的重要理論成果,為進一步推進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理論遵循。偉大建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共同孕育的理論結晶,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和認識。堅持求實求真的原則和態度,有利于深化對黨的建設與發展的科學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建黨精神的首次概述,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真理與新時代中國具體國情黨情民情相結合的大現實和大變化,以高瞻遠矚的視野和求真務實的理論邏輯深化了黨的建設理論,為新時代進一步推進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基礎。總的來說,偉大建黨精神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結合,注重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處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
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活水,為進一步推進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精神力量。將偉大的建黨精神融入高校黨建工作有利于堅定黨員群體的政治信仰,強化使命責任擔當,進而更好地促進黨建工作落地、落實。另外,高校黨建工作可以從偉大建黨精神中磨礪堅不可摧的意志力,可以從偉大建黨精神中厚培修身之基。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和突發其來的新冠疫情,人們的生活節奏和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意識風險和挑戰增強,這就要求高校黨建工作任何時刻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不僅僅是喊口號,需要每一位黨員從心出發,反復學習黨史,在建黨歷史長河中感悟偉大建黨精神,在思想上保持對黨絕對至純至深的忠誠,在行動上也要毫無保留地保持對人民群眾清澈的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決定著高校黨建工作的方向和成效,需要在做實和做深上加大力度,例如,可以立足工作崗位主渠道,強化黨建方向引領、優化高校黨委領導班子、履盡職責使命。同時,也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公仆精神融入黨建教育工作中,使之成為高校黨建工作底色,為黨和國家培養新時代新人。
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建黨興黨強黨的營養液,為進一步推進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貫通了古今和未來新征程,回顧了百年滄桑的建黨青史,宣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黨使命,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立黨興黨的執政之基,發出了再赴趕考之路的動員強音。偉大建黨精神指明了我們黨舉的是什么旗、為誰而舉旗、走的是什么路、怎么順利走完發展之路等根本性問題,能夠指明高校黨建工作的方向,是高校黨建工作的行動偉力。其一,立足偉大建黨精神,有利于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正確方向。高校黨建工作是馬克思主義和思想政治理論的重要宣傳陣地,宣傳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宣傳的內容是政治思想。需要把對黨絕對忠誠和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首要標準,培養政治上的明白人和老實人,正確把握好高校黨建工作方向。其二,偉大建黨精神有利于高校黨建工作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展工作,為其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意識不斷出現新問題,需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應對,作為偉大建黨精神的信仰之源的馬克思主義始終引領著我們在百年滄桑中穩進前行,指引著高校黨建工作的前進方向。
高校黨組織承擔著黨在高校中的重要引領任務,決定著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成效,需要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刻領會偉大建黨精神,牢牢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全領域全過程,是新時代黨的建設工作的應有之義。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執政過程中,預防“軟骨病”的精神之“鈣”,而正確的理想信仰則源于對真理的堅持、理想的堅守。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真信真學真懂,是經受任何類型和強度的考驗的精神支撐。“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在思想和行動上深刻詮釋了堅定理想信仰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中的重要支柱作用,也全面揭示了堅定理想信念在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中的極大重要性。要求我們把學習和領會偉大建黨精神作為每一位師生黨員干部的必修課,加強理論武裝,堅定理想信念,好好做到以理論上的清醒認識促進政治上的頑強堅定。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事關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進程方向,必須要補足理想信念之鈣,并落實到高校基礎黨建工作始終,使師生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保持一致,形成堅定理想信念的工作自覺。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百年黨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不忘來路,始終保持“進京趕考”的精神勁頭。踐行立黨為民的初心使命,從根本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力量源泉,也完美彰顯了新時代做好高校黨建工作需要始終保持踐行初心使命的工作原則。高校不僅要培養棟梁之材,也肩負著為祖國培育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不僅為深化黨和國家“三全育人”改革提供了重要場所,而且推進了初心使命的深刻內涵在高校師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一,選取內容生動且富有理論深度的鮮活素材,詮釋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和堅守使命的態度與行動,增強思政課教材的溫度和深度;其二,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線上線下齊頭并進,借助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和VR虛擬化體驗式教學、實踐課堂等方式,引導學生自覺把黨的初心使命結合,充分運用青春之力投身實現中國夢的奮斗中。其三,增強高校黨員教師隊伍的初心使命教育,培育德才兼備的榜樣型教師,準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和精髓,用理論說服人,用情懷打動人,用行動引領人,用通俗易懂的教學特色科學闡釋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優良品質,同時也體現了新時代做好高校黨建工作需要具備的工作作風。高校黨員干部作為高校黨建工作的執行主力,需要在工作中培養和堅守勇擔當和敢作為的精神。其一,建好黨支部,發揮好主心骨作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建好黨支部不僅要把從嚴治黨落實到支部成員,也要將群眾工作落細落實,才能有效克服基層工作難點和提升基層工作亮點,進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才能進一步提升機關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水平。其二,優化基層黨組織領導隊伍建設。中共中央印發2018年《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中,詳細給出了關于黨支部書記素質能力水平的對標點,因而高校要結合本校部門實際情況,采取多種選拔方式并嚴格把關,培養有政治信仰、有能力、有擔當、有品行的人擔任帶頭人,建設順民意和得民心的高質量基層黨組織。其三,樹先進典型,發揮榜樣人物的帶頭示范力量。黨的百年歷史奮進征程中,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共產黨員,其精神是激勵黨員干部求真務實和開拓創新的重要財富。然而,當前仍然存在一部分身份入黨但思想上未入黨的不合格黨員,在此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必須發揮英勇斗爭精神,敢于做自我批評與自我革命。
忠誠于黨是共產黨人的首要政治標準,不負人民則是其根本精神內核。天下大德,莫大于忠。忠之所向,不負人民。“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心系人民的鮮明政治底色和崇高境界情懷,為推動新時代黨的高校黨建工作發揮了檢視作用。對黨忠誠與不負人民不可分割,只有對黨具有純粹的忠誠,才能純粹地不負人民,而不負人民是對黨忠誠的價值使然。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基于對黨是否忠誠、是否辜負人民的思考,這既是做好高校黨建工作的立場使然,也是做好高校黨建工作的檢視必然。這就要求,在推進新時代黨的黨建工作中必須做到忠誠于不負人民的深刻檢視,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始終保持高校黨建各項工作和實現師生利益的一致性,把黨和師生統一作為負責主體,始終把師生的支持度、滿意度和獲得感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標準。
總之,應深刻理解和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通過工作自覺、工作原則、工作作風以及工作檢視牢牢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全過程,為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工作提供思想引領和實踐指導,進一步推動形成新時代黨的建設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