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軍事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高校國防教育質量。實現軍事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取決于教學效果,提高軍事理論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爭取良好的育人效果,是軍事理論課需破解的難題。紅色資源中有較多的戰役紀念館、戰斗遺址等,見證和記憶著大量的軍事活動及與軍事相關的其他活動、革命英雄人物等。紅色資源中的內容能夠使大學生有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從而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對大學生產生吸引力。紅色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滋養,對大學生具有教育、引領、塑造等功能,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等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高校將紅色資源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能夠增強軍事理論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增強軍事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紅色資源可以分為全國性紅色資源和地方性紅色資源。全國性紅色資源屬于“干流”,地方性紅色資源屬于“支流”,“干”與“支”是二者關系的恰當表述。全國性紅色資源的育人作用毋庸置疑,而地方性紅色資源也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在某些方面還有顯著的優勢。最突出的就是區域優勢,因為地方紅色資源在地理和文化等方面與當地大學生接近,大學生更方便學習、更容易理解,從而在情感上產生認同,能夠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將地方紅色資源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確實值得高校深入研究并努力加以實施。
目前,大多數高校軍事理論課的教學方式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通常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教學課件中穿插圖片和視頻,較以往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盡管如此,現有的軍事理論課教學方式仍不能滿足學生的期待。據筆者通過問卷調查,85%以上的學生期待到軍事活動發生的實地去學習。尤其是一些影視劇的熱播,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獵奇心理,他們更加渴望到實地感受和學習。例如,筆者所在的高校位于葫蘆島市,是塔山阻擊戰的發生地。在電視劇《大決戰》播出后,學生們經常問一些關于塔山阻擊戰的問題,并表達想到塔山阻擊戰紀念館上一堂軍事理論課的訴求。可見,軍事理論課應適時地開展“現場”教學,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不斷增強育人效果。
軍事理論課教學不是專門的軍事教育,不可能要求學生對軍事問題的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國防觀念的提高為首要教學目的,而不是單純地以對教材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衡量[1]。普通高校的軍事理論課要以軍事知識為中心開展教學,向學生傳授軍事知識;要以提高國防觀念為核心,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憂患意識和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目前,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存在著教師數量不足或專職教師少、兼職教師多等情況,部分教師對軍事理論課教學目標的認識存在偏差,在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不能充分發揮軍事理論課的育人功能,軍事理論課的課程思政建設仍需加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中指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2]。紅色資源中包含著大量的戰役紀念館、戰斗遺址等,見證和展現著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軍事活動,蘊含著軍事知識和紅色基因,能夠滿足大學生知識學習,能夠影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場館等能夠滿足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場地需求,是高校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優質資源。我國紅色資源數量多、分布廣,高校周邊普遍都有紅色資源,可以為軍事理論課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條件。如紅色資源中的事例能夠作為教學的案例,紅色資源中的人物(如老戰士)可以直接開展教學,紅色資源中的紀念場館能夠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體驗和感受等。然而,部分高校未能充分運用地方紅色資源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在挖掘運用地方紅色資源豐富的內容、拓展教學方式等方面仍有較大的空間。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共同創造的,能夠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需要、為思想政治教育開發利用的,以革命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3]。遼寧紅色資源的內涵和紅色資源的內涵基本一致,僅是在創造主體上有所不同,即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遼寧人民。遼寧紅色資源內容豐富,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遼寧紅色資源中的軍事活動數量多、規模大、意義深遠。遼寧經歷的戰爭類型比較多,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遼寧經歷的戰爭時間比較長,遼寧經歷抗日戰爭的時間長達十四年;遼寧經歷的戰爭規模比較大、意義重大。1948 年9 月,遼沈戰役打響,從9 月12 日至11 月2 日,共歷時52 天。[4]。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個戰役,對解放全中國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新中國的奠基之戰。二是遼寧紅色資源中彰顯著人民的重要作用。在戰爭期間,遼寧人民全力支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有很多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以抗美援朝為例,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進行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遼寧處在戰爭的最前沿,承擔了繁重的支前任務。在抗美援朝期間,遼寧先后動員246.2 萬人(次)參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種戰勤工作,出動戰勤大車13.3 萬輛,捐獻糧食356.56 萬噸,捐款折合戰斗機235架,遼寧參軍參戰人數達到32.15 萬,為志愿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員,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5]。三是遼寧紅色資源體現著遼寧的工業優勢。工業是戰爭的重要支撐。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必須發展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6]。遼寧是共和國的長子,工業基礎雄厚,為戰爭的勝利和國家的建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遼寧還擁有著名的國防工業,如遼寧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的多個第一,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我國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在大連造船廠下水。四是遼寧紅色資源中蘊含著寶貴的紅色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遼寧人民艱苦奮斗、砥礪奮進,形成了具有遼寧特色的紅色精神,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塔山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雷鋒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羅陽精神,等等。
為保證教學效果,遼寧紅色資源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要堅持可驗證的原則。高校運用遼寧紅色資源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等一定要有詳實的依據,要能夠經得住驗證。軍事理論課教師要經常深入遼寧的紀念館、檔案館等查閱資料,詳細了解研究事件的背景、過程和影響等情況,確保教學內容與史料記載相一致。同時,教師要通過軍事理論課積極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驗證,使大學生掌握驗證的方法,引領大學生去主動驗證地方的紅色資源,通過驗證使他們更加深刻地感悟紅色文化,更好的傳承紅色基因。二是要堅持吸引力原則。高校運用遼寧紅色資源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要能夠對大學生產生吸引力,激發大學生對紅色資源的興趣。高校要擅于把握利用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使大學生增強學習的積極性,發揮遼寧紅色資源在空間上、數量上的優勢,創新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形式。如到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等,使大學生更加喜歡軍事理論課、喜歡學習紅色資源。三是要堅持突出人民性的原則。高校運用遼寧紅色資源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要突出人民性的原則,既要引領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又要引領學生認識到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要讓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追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孕育出新的理念,如“一切為了人民”“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等。在這些理念的指引下,國家才能得以實現富強,人民才能越來越幸福。軍事理論課要用遼寧紅色資源中的事例來詮釋好黨的宗旨,使大學生從身邊的歷史事例中深入地學習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更加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另一方面,要讓大學生認識到人民的主體作用。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文明締造者,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力量源泉。軍事理論課要整理運用好遼寧紅色資源中的內容,讓大學生深刻感受到人民的力量,進一步增強尊重人民、服務人民的意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努力踐行擔當。

首先,要做好教學設計,找準切入點。一是要選擇合適的紅色資源。軍事理論課教師要熟知遼寧紅色資源的內容,選擇合適的紅色資源來進行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有感染力,能夠打動學生。同時,注重挖掘、運用遼寧紅色資源的特色,發揮遼寧紅色資源特色來打造教學特色。二是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在軍事理論課的教學設計中,高校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學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堅持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突出重點。紅色精神是紅色資源中的靈魂,引領學生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密碼。高校將遼寧紅色資源融入軍事理論課,要始終堅持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一是用紅色精神加強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引領。紅色精神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意志。運用遼寧紅色資源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要堅持對大學生思想觀念、政治觀點的引領,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政治信仰。二是激發大學生的成長動力。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物質條件普遍比較優越,擁有較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表現出較多的優勢,但同時也暴露出他們的一些不足,如抗壓能力、抗挫折能力比較差。高校運用遼寧紅色資源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能夠使大學生深刻感悟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孕育形成的紅色精神,讓大學生體會到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讓紅色精神來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激勵大學生增強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信心和勇氣,堅定戰勝困難的意志,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最后,提升軍事理論課教師的素養,把握關鍵點。有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素質高的專職教師隊伍是搞好國防教育的重要保證[7]。軍事理論課教師是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的主力軍,運用遼寧紅色資源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主要依靠教師,他們的素養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素養。一是軍事理論課教師要有責任感。作為軍事理論課教師,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用責任感厚植家國情懷,讓責任感成為提高教學水平的驅動力。二是軍事理論課教師要加強學習。軍事理論課教師要擅于學習,要學習遼寧紅色資源的內容,要了解學習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教育方法,要學會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三是高校要加強對軍事理論課教師的支持。高校要支持軍事理論課教師的個人發展,鼓勵教師提升學歷、評定職稱等,使教師增強教學的動力;高校要支持軍事理論課教師提升業務素質,鼓勵教師參加交流和培訓,拓寬他們的視野,不斷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高校要完善教學管理機制。高校要適應軍事理論課教學的變化和特點,完善教學管理機制,既要有效支持教學運行又要加強監督,從而確保教學效果。
1.高校應做好協調和保障工作
遼寧紅色資源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離不開高校的協調和保障。一是高校要協調好紀念館等場所。高校要加強和紀念館等場所的聯系與溝通,爭取他們對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的支持,為開展教學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二是高校要協調好學校內部的相關部門。高校要積極協調學校內部的相關部門,為軍事理論課教學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現場”教學往返需要一定的時間,要協調好其他課程的安排,避免同其他課程互相影響,為開展“現場”教學提供充足的時間。三是高校要做好組織保障。高校要加強教學組織工作,確保整個教學過程的安全和有序。四是高校要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高校要為教師購買教學資料、建立教學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所需的交通費用等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2.高校應做好傳承紅色文化平臺保障工作
當紅色文化內化為個體的情感、認同以后,個體的價值觀念會與黨執政的主流價值保持一致,也必然會通過個體的行為自覺加以表現出來[8]。遼寧紅色資源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必將會激發大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傳承的熱情,對此高校應做好傳承紅色文化平臺保障工作。一是用好融媒體平臺引領學生傳承紅色文化。高校應充分運用融媒體,組織優秀紅色文化傳承作品的評選和展播活動等,調動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傳承紅色文化成為大學生的主動追求。二是積極組織第二課堂活動。高校要依托遼寧紅色資源,積極組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地銜接,增強教育效果。如組織學生到紀念館擔任義務講解員,使學生在第一課堂中的所學,能夠在第二課堂中得到鞏固和應用,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首先,將拓展軍事理論課的教學方式。一是遼寧紅色資源能夠為軍事理論課開展案例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斗爭的先發地,清原、新賓、桓仁、寬甸、本溪、鳳城、岫巖等地成為遼寧游擊戰的主戰場,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成為東北抗戰的中堅力量,并為全國抗戰的最后勝利建立了不朽功勛[9]。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明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沒有游擊戰爭,忽視游擊隊和游擊軍的建設,忽視游擊戰的研究和指導,也將不能戰勝日本”[10]。遼寧紅色資源中戰例內容豐富,遼寧義勇軍、東北抗聯等,很多戰例對中國革命的勝利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來開展案例教學。二是遼寧紅色資源能夠為軍事理論課進行“現場”教學提供必要的條件。在戰役紀念館、革命英雄人物紀念館進行“現場”教學,能夠使學生有更真實的體驗,促進教學效果。目前,遼寧有全國愛國主義示范教育基地17個,分布在遼寧的9 個城市,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占到90%以上;各市還有許多的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內的各項設施較為完備,為軍事理論課進行“現場”教學提供了必要條件。三是遼寧紅色資源能夠為軍事理論課提供直接的教學資源。2021 年,遼寧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與遼寧省委宣傳部聯合開展了編撰“英雄譜”活動,對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老戰士進行摸底調查、建檔立卡,深入挖掘2923 名健在立功受獎老戰士英雄事跡,編印了《遼寧省健在立功受獎革命老戰士名冊》,并采用文字記錄、影音采集等方式,為全省立過戰功的100 位革命老戰士著書立傳[11]。革命老戰士是遼寧人的驕傲,他們是戰爭的親歷者,是軍事理論課進行訪談式教學的寶貴資源。此外,遼寧紅色資源還形成了很多的優秀文化作品,如電影《大決戰之遼沈戰役》、電視劇《塔山阻擊戰》、書籍《九一八事變》、歌曲《東北抗聯》等,軍事理論課可以依托遼寧紅色文化作品開展觀影、閱讀、演唱等形式的教學活動,能夠為軍事理論課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其次,軍事理論課的課程思政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中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12]。遼寧紅色資源融入軍事理論課,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黨史、國史和軍史,深入學習革命英雄的事跡,使學生增強愛國情感,繼承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使軍事理論課的課程思政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最后,能夠進一步優化學生的認知。冷戰意識形態的長期影響,“告別革命”思潮和“翻案史學”的一度興起,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歷史虛無主義解構思潮的出現,要求我們用更為生動、翔實和富有各地特色的革命故事來支撐總體性革命敘事[13]。遼寧紅色資源見證和記錄著真實的革命事件、革命英雄人物等,能夠使大學生優化對黨史、國史的認知,真實的場景能夠給大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和認知,使大學生提高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辨識力。
遼寧紅色資源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挖掘、充實和完善。對此,高校應立足于實際,因地制宜地探索紅色資源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的方法和路徑,以此不斷地提升軍事理論課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