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梅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并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由此可見,培養新聞傳播卓越人才是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一環。
2019年4 月,教育部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正式啟動,[1]開啟了高校新文科建設新浪潮。“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發展建設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2]。
要想建設新文科,就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推進學科融合,此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可從以下四個維度來進行。
新文科的目標是實現教育內涵式發展,要完成這一目標,我國高校首先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遵循融媒時代的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提升、人格養成的人才培養理念,推進全鏈條育人的改革創新,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探索有特色的德育新模式。
緊緊圍繞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這一紅線,把習近平總書記加強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作為思想指導,把“課程”“講座”“黨建”和“實踐”四個領域貫穿到新聞理論研究和教學中,并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例如,在電視新聞節目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選取中國中央電視臺(簡稱“央視”)新聞節目中的經典案例來解析。央視新聞節目包含豐富的德育元素,其新聞節目形態引領著我國電視新聞的未來。教師將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讓其以愛國、愛家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傳遞正能量。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基層調研,如借助鄉村振興、助農直播、邊境助學等課題深入農村,真切了解當下的中國,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擔當意識和仁愛情懷。
教師要教會學生用真心真情報道新聞,傳遞社會正能量。例如,學生在“燃燈校長”張桂梅深扎貧困山區從事教育事業30多年,幫助1800多名貧困女孩圓了大學夢,創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的報道中,看到了堅守與信念;在“巾幗英雄”陳薇與毒共舞,同病毒打交道29年的故事里,看到了勇氣與無畏……他們的事跡深深觸動并鼓舞著每一個人,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點燃他們在新時代書寫嶄新篇章的斗志。
教師要深入基層,增強腳力,引導新聞學子在基層中增長才干。在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不少學子投入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新聞學子在村口站崗,進社區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貢獻自己的力量,用熱情和善良帶給身邊人更多希望。
教師可以將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滲透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用時事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從而培養學生濃厚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同時,培養學生較好的故事敘述能力,把宏大主題與具象敘事進行巧妙結合,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傳承和發展中國精神,從而提升學生傳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能力,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意識。
我國高校要從跨學科出發,注重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主動對接行業產業發展需求,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結合最新技術的發展開設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課程,提升學生對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的能力[3]。同時,以開設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實驗班為試點,整合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四個專業,探索新文科建設跨界育人新模式;依托大數據與新聞傳播研究中心和計算傳播學創新平臺實驗室,與業內知名企業進行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施線上、線下課堂教學融為一體的教學新模式。
我國高校可以構建公共課程、人文素養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的課程模塊,樹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互為貫通的教育理念,構建有特色的教學體系。同時,在掌握傳媒學科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目標,構建能夠培養實戰型人才的課程體系,增加面向“新媒、融媒、智媒”的課程,加快推動一流課程建設。例如,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利用區位優勢開設東盟國家傳媒概述課程,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體系。
我國高校可以進一步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數據挖掘等新聞傳播技術課程與新聞學科的融合,將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落實到以知識為單元的整體性的知識譜系中,適應媒體融合趨勢,更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如媒介技術與創新、數據分析與處理、數據新聞的傳播等。同時,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推動新聞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踐行“以賽促創、以孵促創、以改促創”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理念,突出產出導向,探索新文科的實踐課程新路徑。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我國高校要想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就要積極開展傳統文科的學科重組工作,形成交叉學科。新聞學子不僅要深入學習新聞學的基本理論,傳播學的主要理論及核心觀點,還要具備適應媒體發展變化的能力。例如,我國高校的新聞學院可以和計算機學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計算機傳播實驗室,將計算機專業與新聞傳播專業融合在一起,實現傳播規律和算法的有機融合。同時,也可以開設融合新聞學課程,如此既可以豐富新聞學子的知識體系,也可以使新聞學子認識到媒介融合的重要性,為新文科建設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此外,我國高校還可以開設新興課程,聚焦前沿,提高學生的眼界,邀請業界專家給新聞學子授課,開設有關媒介熱點研究的系列講座,講座可以選擇最新案例,分析融媒體的發展現狀,拓寬新聞學子的眼界,并讓新聞學子參與媒體內容的生產過程,推進學科融合,引導新聞學子轉變思想觀念,進行新聞實踐,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另外,學院還可以定期組織新聞教師外出參觀學習,不斷更新課程體系。科學的教學體系,不僅可以使新聞學子開闊自己的眼界,還能加深其對新聞學科內涵的理解。
我國高校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構建校內外互動、多媒介融合、政產學研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并將行業需求與校內教學相結合,選送教師到媒體任職,聘請傳媒行業一線優秀記者和專家為學生授課,不斷優化師資結構。
我國高校可以推行“知識傳授、思維訓練、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學生主導型教學方法,即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深度思考、團隊協作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讓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從而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另外,還可以積極引進最新教學研究成果,運用翻轉課堂,基于慕課、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或其他在線課程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更新教學方法。
我國高校應深化產教融合,實現協同育人,適應傳媒產業發展,努力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緊密對接傳媒產業一線標準,構建協同培養機制,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同時,讓媒體行業的人員參與教學過程,資源共享,建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到媒體參與項目,與媒體建立穩定的校外實驗、實習和實訓基地,深化社會實踐教學。打造媒體矩陣,建立融報紙、電視、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于一體的全媒體實訓平臺,讓學生掌握多種技能。同時,與企業進行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實施線上、線下課堂教學融為一體的教學新模式。
聚焦時事熱點和國家重大議題,將課堂教學融入社會實踐場景。走進新聞現場、革命老區,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例如,我國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學習龍州起義、紅八軍的精神,組織學生赴革命圣地延安,開展紅色文化體驗活動,讓他們參觀紀念館中陳列展出的文物,其中包含大量珍貴照片、書籍、雕塑等,深刻了解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的生活環境和光輝歷史,細致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感悟延安精神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
將課堂搬到紅色新聞的源頭,構建移動式課堂和破圈式紅色課堂。黨的新聞傳播事業接班人既要學新,又要知故,所以我國高校在培養新聞傳播學人才時,需要釋放紅色能量、注入源頭活水,將課堂從教室延伸到歷史的現場,開展紅色新聞的尋根之課,打破人才培養模式的圈層化壁壘。例如,可以在延安新聞紀念館開設講授延安及解放區的廣播傳播事業、《解放日報》的發展歷程等課程,傳承延安的精神血脈,讓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紅色故事講到學生心坎里,從而實現紅色基因傳遞、傳播、傳承效果最大化。
此外,讓學生通過專題學習、實地調研、實踐課堂等,能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例如,拍攝“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專題片,攝制沉浸式學習教育視聽節目,頌歌獻給黨主題快閃……一系列別開生面的研學課程,可以讓學生深刻領悟紅色精神的力量。
我國高校如果不能構建與媒體崗位需求對口的教學體系,只一味固守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會使新聞學子在實踐時倍感迷茫。因此,我國高校要以實踐教學為抓手,探索與重構新聞傳播教育的邊界與內涵,為新聞理論融合創新提供空間與動力[4]。
目前,我國高校可以搭建屬于自己的全媒體平臺。例如,全媒體新聞實訓中心就是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新聞學子搭建的良好平臺,《知新報》就是全媒體新聞實訓中心的成果,其是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新聞學子自主實訓的產物。《知新報》將新聞學子采寫的新聞稿件、拍攝的新聞圖片進行編輯、排版、校對,最后出版,在宣傳校園新聞的同時提升了新聞學子的專業能力。此外,微信公眾號“知新快語”也是南寧師范大學全媒體新聞實訓中心的成果,公眾號“知新快語”對接校內外新聞熱點,立足學院工作與學子動態,由新聞學子主導,及時發布推文,推文的題材多樣,包括深度報道、人物特寫、系列報道、新聞資訊等,為新聞學子提高“四力”提供了優良的契機[5]。
此外,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也為新聞學子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學院與多家媒體開展合作,讓新聞學子進入報社、電視臺實習,從而對媒體的運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學會了更多的技能。而且,在校內開展新聞實踐活動,能使新聞學子更好地適應媒體崗位,迅速投入新聞采寫工作,為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高校教師可以帶領新聞學子走出校門,前往各鄉鎮調研,了解民生百態。學生可以組成直播團隊,協助部分地區的農民進行農產品銷售,增加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為助農貢獻自己的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學生還可以通過直播與現場教學,指導農民使用剪輯軟件對視頻進行加工,使農民了解新的宣傳方法,如此還能增長自身的知識。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助農文案寫作、新媒體傳播等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同時,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調研,了解農產品銷售存在的問題,深入挖掘產品賣點,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投入真情實感,在實踐中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新聞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學校課堂上,更應在社會的大平臺上拓展學生的實踐空間。而且,院校應重視實踐與理論知識的協調。例如,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10多家傳媒公司和20多家主流媒體進行了合作,以校內、校外全媒體實訓中心為平臺,拓展了學生的實踐空間,構建了實踐教學體系,創新了實踐教學內容,新聞專業學生的業務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人才的培養迎來了新的局面和發展契機,我國高校要想培養專業素養高、動手能力強、綜合實力強、有創新思維的卓越新聞人才[3],就可以從以上四個維度找準發力方向,努力構建完善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