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磊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2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增長幅度線性減緩。但與此同時,以跨境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卻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逐步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抓手。據海關統計,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已達1.6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31.1%。跨境電商的逆勢增長在有效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經貿合作的同時,也為后疫情時期國民經濟的快速恢復奠定了基礎,為中小企業通過跨境貿易開辟更多新興市場提供了便捷通道。一方面,跨境電商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符合對外貿易發展的最新需求;另一方面,在傳統外貿受到沖擊的情況下,大量的傳統外貿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將線下交易轉到線上,在降低交易風險的同時,也優化了企業的資源配置,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未來跨境電商必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當前全球經濟深受疫情影響,讓本就低迷的國際貿易雪上加霜,全球經濟正在遭受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即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擴大內需,在供需、產業、科技、市場、體制、民生等方面形成有序、順暢的循環體系;國際大循環即以國內循環為基礎,通過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國際循環,不斷提高“走出去”質量,提升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強化和鞏固我國世界貿易大國的主體地位。我國是擁有著14億龐大人口的大國,一直以來內需就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和最大動力,“雙循環”的新經濟發展格局,勢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轉向內需驅動,但這并不與擴大對外開放相矛盾,相反兩者恰恰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國內大循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驅動力,內循環的順暢有利于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的優勢,而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也有助于釋放更多的內部消費潛能,實現高質量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可以說兩者的互補關系是推動我國國際貿易關系進入新格局、新發展的雙保險。
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逆勢增長,根據海關監管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1.6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31.1%。其中,出口1.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1%;進口0.5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5%。從進出口結構上看,跨境電商出口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同時跨境電商進口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20年,我國與22個“絲路國家”的合作持續深化,合作成果加速落地;廣交會等展會以“云端”的形式開辟了外貿發展的新通道。跨境電商業務市場的增長空間持續擴大,前景可期。目前,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穩步回升,國內消費市場發展穩定;而受境外疫情影響,“宅經濟”商品正在成為國外消費者的新需求,大批國內企業利用穩定的國內供給環境,緊抓紅利期,實現了數倍的業績增長。可以說,跨境電商在助力緩解疫情導致的外貿進出口停滯問題等方面發揮了排頭兵的重要作用。在各項利好政策的影響下,跨境貿易環境有所回暖。同時,廣大傳統外貿企業也積極通過數字化改造與技術升級推動企業轉型,在深耕傳統外貿市場的同時,將目光聚焦于廣闊的國內市場,引入各類在線交易平臺,拓展更多的交易渠道,促進更多國內消費潛能的釋放。企業的轉型發展,在利用好國內超大市場的基礎上,也增加了新的就業和創業機會,符合國家“雙循環”新格局下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在未來傳統外貿增速下行的壓力下,將會有更多的外貿企業加入到雙循環中去,形成內外并舉的多元化發展路徑。
從2012年至今,政府工作報告就多次提及“跨境電子商務”。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強調:“千萬不能小看跨境電商等新動能、新業態。它們雖然在初創階段占比不大,但發展勢頭迅猛,不僅能夠方便群眾生活,倒逼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而且能夠帶動物流、支付、快遞等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推動外貿進出口發展。”
自2012年開始,國家高度重視跨境電子商務的全面有序發展,頻繁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從出口退稅到跨境支付,從檢驗檢疫到海外倉建設等多個方面予以政策指導和支持。2020年4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在原有59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基礎上,增設46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此外還增設“9710”“9810”跨境電商B2B出口貿易方式,進一步推動通關便利化,緩解中小企業通關難的問題。各項跨境電商政策的穩步落實,表明了國家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的決心,對跨境電商的未來發展以及廣大傳統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于我國電產業發展起步較晚,與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侵犯知識產權、假冒偽劣、捆綁銷售、大數據殺熟等亂象不斷滋生。為改變原有電商平臺良莠不齊、行業野蠻生長的狀況,國家頒布了《電子商務法》及系列指導意見,明確了電子商務平臺及店鋪經營者的各項責任與義務,使企業經營有規可循,能夠更好地保護線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推動市場有序競爭的同時,促進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可以說,《電子商務法》的出臺,也從法律層面推動了電子商務的國際化發展,通過詳細的法律條文,明確了跨境電商交易主體的各項行為,降低了國際貿易糾紛的可能性,使得交易雙方建立了高度信任的合作關系,推動了跨境電商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從“產品中心”轉向“用戶中心”,注重從提升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打造企業品牌影響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AR、AI、虛擬貨幣等各項前端技術進一步打破時空限制,讓國外客戶足不出戶便可以享受到跨境電商所提供的沉浸式購物體驗,實時語音導購、自動結賬等便捷化的優質服務,進一步拉近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提高了與客戶的互動頻率,在促進用戶選品、購買的同時,提升了客戶的體驗滿意度,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擴大。
受新冠疫情影響,預計全球貿易萎縮13%至32%。世界各國在防控疫情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建設,使得各國間的貿易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在加強對本國產業支持力度的同時,為維護國家利益紛紛出臺各項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減少包括來自中國在內的貨物進口數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起針對我國的貿易限制和技術封鎖,對我國出口產品強征關稅,掀起抵制中國制造的保護主義浪潮。中國產品在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市場持續受到不公正對待,這對我國外貿出口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海運方面,據億邦智庫調研數據顯示,2020年,跨境電商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運費成本上漲,占比52.9%,其次是物流中斷,占比45.2%。由于新冠疫情管控,船期大量延誤、集裝箱短缺、倉位難以保證,運費持續上漲,導致全球海運供應鏈陷入困境。空運方面,根據國際航協發表的統計數據表明,航空業受新冠疫情影響將至少持續5年以上,2021年全球航空交通量比新冠疫情之前下降了32%至41%。陸路運輸方面,2020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24萬列,但因受疫情影響,部分口岸出現嚴重積壓現象,11月~12月鐵路總局不得不屢發調令,使得備戰到二連浩特、阿拉山口的貨物一律停裝。由于跨境電商物流比較復雜且各國間政策有較大差異,很難像國內電子商務一樣通過自建物流的方式來解決跨境電子商務的物流問題,加上新冠疫情期間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導致了國際物流時效性降低和物流成本的增加。
一方面由于跨境電商B2B貿易與一般出口貿易存在差異,在出口過程中存在難以快速通關、規范結匯、享受退稅等問題。雖然國家針對跨境電商B2B出口提出了可“9710”“9810”的通關模式,但該政策在稅收征繳、數據真實性、跨境大額支付結算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需要國家進一步擴大試點,深入推動跨境電商B2B領域的改革突破。同時,由于中小企業存在品牌意識薄弱、產品定位同質化、低端化等問題,在國際市場上容易造成法律糾紛和降低市場競爭力。此外,由于目前境外交易支付無法通過人民幣進行結算,結匯渠道的不順暢在制約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同時也會形成監管缺失,容易滋生“水客”、“非法代購”等灰色產業鏈的形成。
目前我國跨境電商人才缺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才數量的缺口。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人才缺口已達580萬,且正以每年30%增速擴大,75%的企業表示缺乏合適的跨境電商人才;二是人才質量的缺口。數據顯示29%的企業表示企業需求與高校輸出人才不匹配。由此可見,具備跨境電商技能素質的人才不能滿足行業發展需求,是導致我國跨境電商人才緊缺的主要原因,跨境電商產業逐漸出現人才找工作難,企業招人才難的“兩難”狀況,成為制約我國跨境電商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雖然國際環境存在眾多不確定性,但是對我國跨境電商發展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跨境電商企業應當抓住國家政策紅利,進一步優化自身產業結構,完善供應鏈體系,創新引流方式,運用新媒體營銷和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方式,增加產品曝光量,創造性地拓寬生存空間。從短期來看,企業可以擴大內銷渠道,將好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國內消費者,提升品牌知名度,擴大企業影響力;從長遠來看,疫情和國際貿易摩擦只是暫時的,我國跨境電商企業仍需在品牌影響力、產品研發、供應鏈整合、跨境物流、售后服務等多個方面不斷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改變國際市場對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讓中國制造真正走向世界。
隨著各國在新冠疫情期間不斷加強對國外進出口貿易的限制,跨境物流成本和時效受到重大影響。跨境電商企業有必要在目的國以建設海外倉的形式,降低物流成本,縮短跨境物流時間。海外倉是指賣家在銷售國設立倉儲物流節點,實施倉儲、分揀、包裝及派送的一站式控制及管理服務。通過海外倉發貨不僅可以節約物流時間,提高發貨效率,還可以有效降低海關通關流程和相關手續。以海外倉所在地為第三國,連接賣方和買方國家,還可以有效回避貿易制裁;同時海外倉還有退貨、中轉、運輸資源整合等多項附加功能,大大提升了國外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已然成為我國跨境電商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布局和抓手。
通關是跨境電子商務進出貿易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產品通過海關查驗并放行后才能進入目的國,再通過物流送至買家手中。而傳統通關流程復雜且涉及的主體眾多,現階段通關業務的創新仍然滯后于跨境電商業務的發展。面對跨境電商的新需求,國家應出臺更多政策,進一步簡化通關作業流程,強化業務部門的協調聯動,提高系統集成化水平。針對跨境電商零售以及從事B2B小額外貿的中小型企業應當進一步放寬要求,讓其享受專門的通關政策,加快跨境電子商務新業態健康、有序發展。同時政府和海關監管部門也應當強化進出口監管機制,在通關、商檢、退稅、結匯、消費者權益、交易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提高企業違法違規成本,持續從內在凈化市場生態,保障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的平穩發展。
面對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的人才需求,必須突破傳統的低層次人才培養定位,立足于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要解決培養定位過低的問題,就應當深化校企合作,以就業為導向確立與人才的目標崗位(群)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誠信素養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執行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等職業素養的基礎上,深化跨境電商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綜合能力的培養,致力于培養適應第一線就業的跨境電商運營、數據統計分析、客戶服務管理以及直播與短視頻創作人才與中層管理者,鼓勵與教育學生從基層做起,腳踏實地,不斷進步。
跨境電子商務是互聯網時代下發展最為迅速的貿易形式。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區塊鏈等一批新技術、新應用的加持下,不同關境主體通過各類型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直接將供給與需求緊密聯系起來,突破時空限制,減少中間環節,解決了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國家、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需要進一步發揮自身獨特優勢,開展在線營銷,保訂單、保市場、保份額,以新業態、新模式助推我國內需市場釋放更多潛能,從而形成以需求為導向的新經濟形態;同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資源,促進產業升級與產品更新,不斷擴大跨境電商出口規模與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國際循環助力國內產業循環,內需與外貿的聯動效應,進而實現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一體化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