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霄泉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濟南 250031)
我國的經濟建設進程逐步推進,在對外貿易活動中不斷的創新探索,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績,但是卻也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問題,出口結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形成的矛盾問題日益凸顯出來,應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通過對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問題的分析和研究,考慮到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各項因素,應正視問題,在不斷研究和探索中,結合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影響因素,加強對出口結構的優化,推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強化中國的對外貿易水平,優化出口結構。
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民幣匯率波動、金融危機等,均是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關鍵要素。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間是2001年,自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迎來了巨大的轉變,在社會經濟方面形成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決定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形成了對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直接影響。自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在進出口貿易總額方面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出口貿易金額直線升高,在國際市場的開放和國內市場的規模擴展中,我國每年的出口貿易數量增多,提高了貿易出口的能力,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對外貿易出口結構[1]。
人民幣匯率波動給中國的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國際貿易商品流動過程中,匯率是起著決定性影響的要素,我國的匯率制度在2000年~2005年期間是固定、單一不變的,面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匯率制度難以滿足出口貿易的實際需求,在急劇膨脹的對外貿易出口需求中,我國的匯率制度有所改變,逐漸重視市場基礎作用,加強了對匯率制度的嚴格管理,重視浮動匯率管理工作。直至今天,在我國實施的匯率制度中可以看出人民幣的匯率不再是以單一因素進行美元等貨幣的轉換,而是將多種匯率的共同變化體現在新匯率制度中,這直接影響著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給中國對外貿易出口貿易額形成的影響,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夠體現出來,但是在出口貿易結構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卻是可以體現在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兩個方面,包括人民幣匯率波動會形成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短暫變化,發生變化的時間可短可長,人民幣匯率制度波動形成的長期影響,則會使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發生商品結構方面的變化,促進商品結構逐漸過渡到另一種商品結構中,形成對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直接影響,產生質的變化[2]。
金融危機自2008年在全球范圍內爆發以來,導致了全球經濟進入了低潮狀態,在持續不斷的金融危機爆發中,影響著全球的經濟活動,逐步蔓延中我國的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發生了變化。金融危機首先是對我國的對外貿易出口總量形成了嚴重、直接的影響,雖然仍舊處于上升的出口貿易額狀態下,但是上升的速度卻大大降低,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雖然在初級產品方面沒有形成巨大的出口貿易改變,但是金融危機降低了出口貿易總額的同時,形成了對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巨大影響,改變了我國工業制成品的貿易結構[3]。
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目前存在著出口商品過于集中在某一制成品領域的問題,主要是在科技含量較低的制成品中集中,形成了日益明顯的比較優勢陷阱傾向問題。國際貿易領域中,解釋國際貿易存在的貿易利益,是以比較優勢理論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跨國公司要同時具備資本和技術知識,才能夠占據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隨著跨國流動頻率愈發頻繁,發展中國家一味的追求比較優勢,進行對外貿易活動,就會形成比較優勢陷阱傾向問題,也就是發展中國家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活動,在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方面卻存在諸多不足,而發達國家為主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主體[4]。
雖然我國在低科技含量的制成品生產和貿易活動中獲取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貿易結構的穩定性不足,很容易進入比較優勢的陷阱中,形成對國際地位穩固性的負面影響。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是以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出口導向的,忽視了對高科技產業、生物制藥產業等新興產業和主導世界產業的培育與重視,出口結構過度重視對低技術含量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在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生產、貿易方面缺少優勢。針對這一現狀,我國要跟隨世界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改變這一現狀,突破比較優勢陷阱的限制,加強對科學技術產業的研究,向著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5]。
出口商品結構過度集中,是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嚴重威脅著外貿安全,一個國家若是過度依賴出口商品中的某種或少數幾種,一旦受到國內外不利因素的影響和沖擊,就會導致對外貿易出口商品缺少抗衡能力,國際競爭力不足。例如一個國家的主導出口產品若是在國際市場上受歡迎程度降低,甚至受到歧視,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急劇降低國家出口額的情況,對出口企業的正常運轉形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企業大量破產,增加了失業人數,國內經濟蕭條,進入低迷狀態,對國家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過度依賴外資企業,進行國家的對貿易出口活動,當國際市場上受到出口阻礙時,大量外資企業發生頻繁的撤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形成對出口國經濟的致命打擊,導致國家進入衰退中,短期內難以再次發展起來,可見一個國家不能大量依賴外資企業,或是在某種商品中過度集中,降低了外貿安全[6]。
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中,就存在著出口商品結構過于集中的現象,中國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工業制成品方面,包括紡織原料、紡織制品、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零件、電視等設備和零件。過度依賴外資企業,也是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中出現的問題,我國出口主體以外資企業為主,導致我國面臨著嚴峻的外貿安全問題,尤其是中國在外資企業的主導作用下,外貿出口活動很容易在面對更具競爭力的生產市場和基地時發生產業轉移,甚至導致我國對外貿易體系受到嚴重的損壞、系統崩潰,嚴厲打擊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因此中國要在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調整中改變這一現狀,不再過于集中出口商品結構,降低對外資企業的依賴程度,而是發展本地企業,促進我國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加大對本地企業的扶持力度[7]。
一個國家反復的發生國際貿易摩擦,或是發生國家貿易摩擦,有可能是由于國際出口地區結構過于集中導致的,還有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干擾下發生國際貿易摩擦問題,但是仍舊是以國際出口地區結構集中為主要的因素,過度集中國際出口地區結構,會導致國際貿易摩擦的發生風險增加、次數增加。我國目前就存在著出口國際地區結構過度集中的問題,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國際貿易摩擦現象,應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我國在發展對外貿易時,以美國、歐盟、墨西哥、南非、巴西、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地區作為主要的出口國,在全部地區當中,北美自由貿易區和北美洲地區出現了出口商品結構失衡的現象,美國和歐盟始終是我國對貿易最多的兩個地區。在出口量日益增長的發展背景下,我國在增加與傳統發達國家市場的出口同時,也增加了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量逐漸遞增,形成了和世界各國之間難以緩解的貿易摩擦問題,推進了愈發明顯的貿易摩擦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我國出口國際地區結構過于集中以及出口量增加原因導致的[8]。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中國曾經連續十年成為了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之一,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起了對我國出口產品的調查活動,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的調查中,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出口額,并且還將一系列反傾銷連鎖反應引發,形成了對我國出口地區和出口企業嚴重的負面影響。對出口地區結構過度集中的問題引起的中國對外貿易摩擦問題,應加快改進步伐,將出口的國際地區結構分散開來,降低國際貿易摩擦問題的發生風險,避免出現反傾銷連鎖反應等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維護我國出口地區和企業的穩健發展,增強出口地區的經濟實力,為出口企業的發展拓展更廣闊的空間,打破原有的出口國際地區結構限制,擴大發展范圍。
中國的出口對外貿易活動過度集中在國內的某些地區,出現了出口的國內地區結構過度集中的現象,形成了地區間經濟不平衡的問題,這對中國對外貿易活動的發展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經濟增長中,貿易作為“發動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之后愈發重視對外資的大力引進,實施加工貿易,鼓勵企業進行出口活動,將國內經濟發展帶動起來,這一戰略獲取的成功是無法否認的,快速的實現了外貿出口的增長,我國逐漸成為了實至名歸的貿易大國,雖然仍舊是發展中國家,但是獲取的成績十分可觀。與此同時,出現了我國出口的國內地區結構不平衡的問題是難以完全避免的,這對中國對外貿易未來的發展形成了負面影響,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主要將出口商品的國內地區結構集中在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省市中,例如上海、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天津、河北、遼寧、山東、福建,上述省市在全國出口總額的份額中占比九成以上。日益集中的出口國內地區結構形成了地區結構的不平衡性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的省市、自治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大大被拉開,地區間的經濟失衡,導致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明顯的不平衡問題,南快北慢的現象愈發普遍,從東部看,南北發展有著不平衡的問題,站在全國視角看,東西部的發展仍舊處于東高西低的不平衡狀態下,形成了經濟失衡的問題[9]。
我國在東部地區集中了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產生了地區間的經濟差距,地區間利用外資平衡性不足,更是加重了地區間出口分布不平衡性,這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形成了惡性循環的狀態,也就是在地區間利用外資不平衡,增加了地區間出口分布不平衡的風險,形成了地區間的經濟差距。究其根本,這是我國在對外開放的戰略實施中形成的一種關系,我國作為外資主導型對外貿易出口國,受到各地區分布、外資不平衡的影響,引發了各個地區受外資出口影響不同的形勢。有些地區利用外資多,外資形成的出口貢獻就越大,反之,外資出口的貢獻則相對減小,形成了對外貿易出口在不同區域內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利用外資較多的地區是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外資企業對當地出口的貢獻度占比較高,該形勢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不均衡問題愈發嚴峻,應從宏觀政策的調整著手,突破出口國內地區結構過度集中的情況,促進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平衡性。
中國在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中存在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趨勢和問題,外貿依存度不斷升高,外貿依存度,也就是將一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反映出來的一項指標,代表著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并且對該國家在世界市場中的廣度、深度和國際分工的加入程度進行了詮釋。外貿依存度越高,在國民經濟中對外貿易產生的作用就越大,通過增進與外部之間的經濟聯系,也會提高我國的經濟開放度,但是若是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站在經濟安全的角度看待外貿依存度,一個國家越是依存外貿,開放程度越高,越是依賴國際市場,將會失去國際地位和一定的話語權。過度依賴國際市場,我國的經濟發展在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風險時能力不足,會對國家對外貿易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外貿安全性大大降低,威脅著我國的經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目前已超過60%,東部沿海部分省市甚至在外貿依存度方面高達十成,當出現國際市場動蕩的情況時,會對東部省市出口貿易活動形成嚴重的影響,中國要在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問題研究中重視對該問題的改善,降低對外貿依存度,突破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的趨勢和限制,強化國民經濟水平,在提高經濟開放度的同時,要強化自身的對外貿易能力,推動國民經濟的建設與發展[10]。
綜上所述,我國在對外貿易活動的實施和展開中,愈發重視對出口結構問題的調整和改善,結合目前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的各項因素,應加強對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存在問題的把握,針對出口結構中存在的缺陷,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正視問題,迎接挑戰,加強對外貿發展的深入研究,為國家經濟安全提供保障,強化中國的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