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普慶,張萌萌,孫素華,王學剛,吳敬哲,王蓉蓉
(1.聊城市科技發展促進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2.聊城市科技信息研究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
創新券是政府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創客團隊無償發放的權益憑證,對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給予補助,購買科技創新服務[1]。實施創新券,降低創業團隊和中小微企業科研創新的投入成本,大力推進其創新發展,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此外,在創新券的使用過程中,政府發揮著監督與管理并提高其效率的主體作用[3]。
2015年,創新券政策開始在山東推行,由于受益范圍窄,激勵措施少,兌付程序煩瑣,政策難以發揮實效。為了能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享受普惠性政策,2015—2019年,山東省科技廳對《山東省創新券使用管理辦法》進行了4次修訂,將辦法進一步完善。結合《山東省創新券管理辦法》及落實該辦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分析,2019年10月,聊城市出臺了《聊城市創新券使用管理辦法》(聊市科發〔2019〕77號),該政策既能與省政策無縫銜接,又有一定的突破,是省內出臺政策為數不多的地市,優惠力度和實用性居全省前列。2020年初,國務院發布改革舉措相關通知,包括創新券跨區域使用[4]。2021年,聊城市中小微企業使用創新券912單,獲補助金額213.44萬元,補助金額是2020年同期的33倍,其中4月份預約單達422單,預約金額為170余萬元,當月單數及金額位列山東省第一名。
目前,創新券的直接管理部門是財政部門和科技部門[5]。創新券經費來源于財政資金,政府支持主要分為間接政府支持(稅收優惠、出口退稅)和直接政府支持(政府補助)[6]。一方面,從源頭上看,創新券財政經費定位精準、需求明確,使用主體是中小微企業,重點支持其在新產品研發過程中所需的第三方檢驗、分析、標準制定等科技服務;從流程上看,創新券經費專款專用、單向流動,企業只有完成科技創新服務才能使用,避免了財政投入的浪費和流失;從結果上看,創新券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結果直接應用于企業,不會將科研成果閑置,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政府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從源頭上消除科技成果轉化留下的問題。另一方面,企業使用創新券的對象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將閑置在高校院所內的公共科技資源充分盤活利用。創新券使用期限為6個月,中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在新產品研發業務發生后如未使用,不會對公共財政投入經費造成任何浪費。據統計,2020年以來,聊城市共發放科技創新券504萬元,兌換465.5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01家,入庫數量較2019年底增長146.3%,撬動全市中小微企業研發投入7.8億元。
創新券政策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有效推動“產、學、研、用”結合,有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是圍繞重點產業。對于企業來說,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研發能力有限、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而創新券的實施能夠真正幫助企業提高技術性能和產品附加值,降低創新成本。初嘗“甜頭”的中小企業會持續開展研究開發活動,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形成良性循環。比如,在制造業強市戰略的引導下,聊城臨清重點以“軸承”作為突破點,即創新券優先選擇軸承產業作為試點進行突破,積極圍繞產業鏈做強創新鏈,實施軸承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研發。目前,享受創新券的中小微企業中軸承產業占42.42%,2020年底,臨清市以軸承為重點開展創新券預約張數112張,預約金額為110萬元。二是多點突破。陽谷龍大電纜有限公司、山東嘉能電纜有限公司(莘縣)使用創新券進行電力電纜、控制電纜新產品性能分析,與國標產品進行數據比對;澳潤(山東)藥業有限公司使用創新券制定企業標準;山東永旺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創新券開發嬰幼兒功能食品;聊城路興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創新券延長產業鏈,開展海棠果深加工研發出海棠果醋……多個板塊正在使用創新券輕松打開科技創新創業大門。通過政策激勵,全市在山東省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注冊的企業會員從2019年的316家提升到2021年的752家,同比增長137%。入網設備從2019年的423臺(套)增加到2021年的1 220臺(套),同比增長188%。聊城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累計在創新券平臺上傳大型科研設備177臺套,開展創新券張數452張,預約金額為130余萬元;服務36家用于科技創新中小企業,節約研發服務費用116萬元。創新券的應用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服務供需雙方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為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保障,讓企業能根據現有情況和需求導向自主開展創新,幫助中小微企業創立創新思維,把政府財政資金補助給要創新、敢創新的中小微企業,充分調動中小微企業、創客團隊與科技服務機構的主動性,打通了創新鏈條上的關鍵環節,破解了中小企業創新難題,更形成一種讓全社會普遍關注與支持企業創新創業的氛圍。
創新宣傳模式,擴大政策知曉面。充分利用微信、網絡直播等新媒體擴大宣傳,創辦“創新券答疑微信群”,以“網絡課堂”“云服務”等多種形式為企業提供詳細的政策解讀,幫助中小策企業和創業團隊更好地了解政策、用好創新券。2020年3月初,為了有效應對疫情,聊城市科技局率先在省內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組織300余家企業連續3天進行培訓,此做法第一時間被科技部、省科技廳在門戶主頁進行轉發。開展實地培訓,制作《聊城市創新券使用管理辦法政策解讀》《山東省大型科研儀器協作網實操》,通過組織召開培訓會議、下村鎮、進企業等形式,多維度地進行宣傳,一對一地為企業解釋政策中不懂的問題。同時,努力提高服務標準,提升服務精準性,通過電話回訪、實地走訪高端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企業,點對點精準對接,對尋訪過程中相關單位所咨詢的問題,建立“服務臺賬”,與山東省科技廳對接,逐一分類解決。
為了做好服務,通過公開招標,購買第三方服務方式,引入了兩家服務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專業化創新券服務,建立績效優先競爭機制,對第三方服務機構采用基本服務費與績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以“創新券申報額”“享受政策企業數量”“預約單數”3項指標為考核依據,對完成目標任務的服務機構給予基本服務費保障,超額完成部分將按照比例給予績效獎勵,提升了第三方服務積極性,實現政策落實效能最大化。以“先申請、后兌換”服務模式,幫助企業采用形式多樣的服務類型,根據企業提出的創新思路,積極對接科研單位或檢測機構尋找合適的儀器設備;幫助企業分析創新券的類型(如研發設計、標準制定等),以期實現對創新券政策的應享盡享。此外,實行雙向激勵,打破“創新券”供需壁壘。全面落實省、市創新券政策,對需求方和供給方采取雙向激勵。擴大政策激勵,激勵中小微企業和創客團隊研發熱情。提高市級財政補貼力度,本地中小微企業及創業創客團隊通過聊城供給方所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檢測、分析等研發活動,在省科技廳按照合同金額的60%發放一次性資金后補助,市財政資金給予30%配套,切實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整體打包,填報不煩瑣。引導儀器供給方改變服務形式,由原來一次申報只能檢測一次,改為以項目和產品為單位,為創新企業提供套餐式打包服務,實現了“一次申報,全程檢測”,極大地簡化了送檢流程,降低了服務費用。
一方面,全程網辦,企業不跑腿。堅持“群眾零跑腿、數據跑全程”的原則,優化創新券申報流程,搭建聊城市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打通市級申報系統與山東省科技云平臺數據對接,所有材料均可通過科技云網站線上申報、線上審核,企業一次申請即可完成申領,真正實現了“一次辦好,零跑腿”。壓縮兌付周期,支付不拖延。創新券的兌付時間由每年申報一次調整后改為每月申報一次,補助資金每月定期發放,是全省率先實現“本月申請,次月兌付”的地市之一。目前,“一月一兌付”已走在全國前列。另一方面,延長時效,補貼不遺漏。將申報時效由原補貼發放前一個月,延長到6個月,有效避免了因企業漏報導致無法享受政策的問題,同時定期走訪儀器供給方,收集匯總中小微企業使用儀器設備數據,對符合要求的檢測業務,及時通知企業進行信息補錄,確保更多的企業享受政策紅利。
目前,聊城市部分縣區對創新券政策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對創新券作為按需配置科技資源的改革意識仍然不強,使得創新券推廣應用成效與地區的經濟實力不匹配,未能充分滿足企業的創新需求。比如,高唐縣的企業在系統平臺內申請創新券,以食品類企業居多,前期省科技廳為鼓勵聊城開展創新券工作,在政策方面給予寬松支持,生產食品的企業也可申請創新券,但是隨著政策的收緊,食品領域的企業已經不能享受創新券,導致與先進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
目前,創新券政策宣傳仍存在面不夠廣、影響力不夠大等問題。自2015年起,聊城市共有近700余家企業注冊成為創新券用戶,與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數據相比差距較大。此外,根據創新券政策培訓及問卷調查結果,企業主要通過政府機構的政策宣講培訓獲悉政策,媒體特別是微信等新媒體對創新券宣傳的作用發揮不夠。部分中小微企業對創新券線上系統不熟悉,同時企業研發能力差,也影響了創新券的申請。
以企業為依托單位的載體開展創新券的積極性都比較高,服務情況良好,但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由于績效工資封頂的原因,創新券收入及獎補資金政策無法落實,并且因開放共享服務的貢獻并未納入技術服務人員職稱評定體系中,使得一線科技人員在接收創新券業務提供服務時意愿不高,導致不能共享高校、科研院所等服務機構大型儀器資源開展服務。
《山東省創新券使用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創新券每月兌付一次。但是,目前聊城創新券資金后補助尚無法按規定實施,究其原因為財政局劃撥資金是本年度上報財政預算,下一年度撥付財政資金。本地中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完成創新券預約兌付程序后,大部分中小微企業存在本年度未能全部使用、兌現的情況,到一個周期結束后,會產生創新券使用金額與財政預算數額不一致,導致財政預算資金發生結余的問題。為了配合財政預算周期,聊城市以2020年度作為一個周期,將創新券數據匯總后,2021年初進行市級后補助。而中小微企業在持續研發過程中,因成果轉化落地慢導致自身資金投入周轉困難,間接地影響了中小微企業使用創新券的主動性。
綜上,聊城市開展創新券工作以來,總體上仍處于起步研究推廣階段,雖在工作開展中有一些好經驗、好做法,但仍需要完善政策辦法,擴大覆蓋面。本研究針對推廣應用創新券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引導地方政府解放思想,提升對創新券工作的重視程度,引導創新券政策辦法作為中小企業技術研發創新的一個撬點。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精準性,聚焦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電纜產業集群,點對點精準走訪對接各類科技型企業和創新平臺,建立企業問題“服務臺賬”,逐一分類解決。力爭到2022年底,顯著縮小各縣區差異,培育創新券使用企業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或高新技術企業,撬動全社會新增研發投入。
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結合創新券應用的行業、企業情況,會同市縣科技部門制訂落實專項宣傳培訓行動計劃。市縣兩級聯動抓好政策培訓、宣講工作,聯合服務機構開展“點對點、面對面”精準化宣傳,充分發揮服務機構、企業的傳帶效應,擴大培訓輔導對象,擴大宣傳廣度。利用新媒體、公眾號等渠道,充分發揮各地企業服務QQ或微信群作用,搭建創新券政策學習交流平臺,加強宣傳深度。
對高校、科研院所等服務機構實行獎懲并舉。一是對大型儀器共享成績優秀、效益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政府給予高校、科研院所獎勵和表揚,激發一線科技人員的服務積極性。二是指導與督促高校、科研院所優化績效考核機制,對儀器設備使用后進行評價,由用戶通過科技云平臺對服務的完成情況、技術水平等打分,引導創新載體不斷優化與創新服務。
建議結合創新券相關文件規定與實際推廣經驗,調整創新券預算資金撥付方式,創新券政策在補助到企業時,對市級財政預算撥付也是一種創新,在撥付環節做出創新舉措,讓創新券政策后補助按照規定從年度走向季度。縮短市級兌付周期,幫助創新券有效發揮作用提供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