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蘭 ,吳爾江
(1.廣西大學 林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財經學院 經濟與貿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3.廣西海洋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作為向海經濟發展的重點和重要形式,灣區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全球約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灣區成為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新載體,灣區經濟成為大國向海發展標配[1]。因此,從如何推進向海經濟發展的角度,并基于廣西的可借鑒性,對國內外灣區的發展經驗進行分析,能為廣西創新優化向海經濟發展動力機制與政策支持體系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和啟示。
舊金山的發展以舊金山灣區為依托,通過政策開放和文化包容吸引大量優質人才,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舊金山灣區是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大都會區,面積約1.8萬km2。舊金山灣區也被稱為“科研灣區”,是世界上重要的高科技研發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研發基地硅谷位于灣區的南部[2]。
1.1.1 政策開放和文化包容
科技創新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聚集源于開放的政策和包容的文化。基于20世紀中后期良好的政策環境,美國依托高質量的移民政策及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和社會吸納了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在舊金山灣區,大約1/3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不是在美國出生[3]。
1.1.2 “政、產、學、研”一體化
“政、產、學、研”一體化是舊金山灣區科技創新的重要模式。在舊金山灣區,年齡在2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40%以上具有本科或更高學歷。舊金山灣區擁有5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5個國家級研究實驗室,它們在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以及高科技創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大學為灣區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科研經費和高端設備。加之制度環境的護航,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和政府之間的良好互動和無縫連接,增強了舊金山灣區的科學技術創新、技術產業化和創新擴散[4]。
1.1.3 科技產業體系創新
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是舊金山灣區位列于世界三大灣區的源競爭力。舊金山灣區具有培育科技初創企業的巨大潛力,是“全球創新高地”。眾多的小型研發公司和“谷歌”“惠普”“英特爾”“蘋果”“思科”“特斯拉”“甲骨文”“英威”等大公司使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知識、新發明和新技術在舊金山灣區完成了產業化,將科學、技術和生產融為一體,不斷創新科技產業體系[5]。
紐約的發展以紐約灣區為依托,通過構建便利的水陸交通網絡,在國際貿易中形成獨特的運輸成本優勢,將其打造成有影響力的外貿門戶。紐約灣區面積約3.35萬km2,龐大的城市群以紐約為中心,從北部的波士頓到南部的華盛頓,中間點綴著費城等多個舉世聞名的大都市。紐約灣區的GDP占美國的1/10,外貿營業額占美國的1/5[6]。
1.2.1 規劃大都市區
大都市區的合理規劃是紐約灣區構建便捷交通體系、打造外貿門戶、推動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紐約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最大的區別在于紐約灣區是跨州建造的大都市區。如何平衡該地區龐大的人口、建筑與管轄權之間的關系成為紐約灣區規劃的重中之重。紐約灣區的規劃和管理可以概括為多方合作,重點是基礎架構和連通性的部署。大都會區委員會的規劃組織負責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的協調規劃。
1.2.2 完善交通體系
完善的交通體系是紐約灣區發展的重要保障。紐約灣區依托自身的自然地理優勢,不斷開展各類交通建設,并形成十分便利的水陸交通網絡體系,為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提供了巨大的運輸成本優勢。紐約灣區擁有北美最大的交通網絡,為從紐約市到長島、紐約州東南部和康涅狄格州的1 530萬人提供交通運輸服務。此外,紐約灣區擁有優越的港口和內河航行優勢。
1.2.3 強化金融支撐
在紐約灣區利用交通優勢打造外貿門戶的同時,先進的金融體系為貿易持續深化提供了支撐。金融業是紐約灣區產業結構金字塔的頂尖,是曼哈頓作為紐約中央商務區的核心產業,創造了高額的附加值。紐約灣區逐步形成涵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等的完整、立體的金融體系,以優質的金融服務吸引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促進了貿易全球化發展[7]。
東京的發展以東京灣區為依托,通過完善港城協調與區域一體化政策措施,打造鋼鐵、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裝備制造等多種臨海產業聚集區,并依托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多層次的海洋經濟區。東京灣區面積約1.36萬km2,人口約4 100萬,占日本總人口的1/3,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分別占日本總量的2/3和3/4[3]。
1.3.1 港城一體化發展
港城一體化發展是東京灣區發展的主要模式,為臨港產業聚集提供了基礎。環東京灣的6個主要港口首尾相連,形成馬蹄形的港口城市群,為東京灣區港口、城市協調發展及區域一體化奠定了良好的條件。面對不同行政區劃的城市競爭,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產業價值鏈,將內部競爭轉向整體對外競爭,帶動港城一體化發展。
1.3.2 發展現代臨港工業
在港城一體化背景下發展現代臨港工業是東京灣區躍居世界三大灣區的重要原因。20世紀60年代,東京灣區大規模發展臨港重工業,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重化工基地,有效提升了日本的國際競爭力。東京灣區在實現財富積累的同時也意識到重工業的不足,積極轉型發展現代臨港工業,并將其自動化生產裝配線和全球物流運輸裝配線對接,創建了世界級的自動化流水線。
1.3.3 產業優化升級
東京灣區的可持續發展得益于灣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灣區先后經歷了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4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東京灣區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變為知識密集型和創新型經濟。中心城區進一步布局高端產業,例如對外貿易、精密機械、高新技術及現代服務業等。
哥本哈根的發展以哥本哈根-馬爾默港為依托,改善港口運營體系,積極推動港區內企業形成“工業共生體”,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哥本哈根-馬爾默港在優勢互補、聯合開發和綠色發展等領域的實踐對向海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4.1 共同管理、優勢互補
堅持共同管理、優勢互補是哥本哈根-馬爾默港走綠色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礎。跨國性質決定了哥本哈根-馬爾默港必須平衡各方利益。為此,該港口的注冊地點位于瑞典的馬爾默,總部位于丹麥的哥本哈根。兩個港口的業務逐漸從惡性競爭轉變為合作,根據其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互補發展,相互促進。
1.4.2 走綠色發展之路
基于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哥本哈根的綠色發展之路走在世界前列,被譽為世界環保先鋒。哥本哈根-馬爾默港一直以建設全球最為綠色的港口為宗旨,不斷優化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和方式,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港口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參考。
廣東通過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平臺,推動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逐步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粵港澳大灣區由“9+2”區域組成,總面積約5.6萬km2,是中國最開放也是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在國家的發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8]。
2.1.1 對標國際一流灣區
對標國際一流灣區,是廣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路徑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和土地面積均不遜于紐約、舊金山和東京世界三大灣區,廣東通過對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歷程的回顧和梳理,致力于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一個擁有現代金融、科學技術創新和先進制造的國際綜合灣區。
2.1.2 城市間深度融合
城市間深度融合是廣東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大灣區的重要保障。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已經從交通一體化轉變為產業一體化,以及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資源一體化,逐漸發展成為超級大城市,將發揮“9+2>11”的作用。廣東積極發揮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先行區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作用,建設科學技術和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山東在參與建設環渤海大灣區過程中,立足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依托港口建立系列專業園區,大力發展新經濟,打造沿海新經濟產業體系帶。山東人才基礎雄厚、交通便利、工業基礎扎實,促進了環渤海大灣區的發展。山東的發展以青島等大城市的帶動作用,促進整個灣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
2.2.1 打造新經濟產業帶
山東是環渤海大灣區的重要支點。山東新舊動能綜合實驗區國家戰略中提出了“在渤海灣地區打造重要增長極”的目標。環渤海大灣區的經濟建設載體是自由貿易區集群,經濟建設內容是大力發展新經濟,著力打造大灣區新經濟產業帶。例如,山東濰坊濱海新區依托濰坊港,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建成了6個專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200多家,年產值達879億元,通過港口興市,聚集產業不斷升級和發展。
2.2.2 發展數字經濟
發展數字經濟是山東參與環渤海大灣區發展的新部署和新思路。《數字山東發展規劃(2018—2022)》正式啟動,山東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著重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重要領域發展,努力創建全國智能制造標桿和服務行業、農業數字化的先行區,促進山東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和信息惠民的全面發展。
浙江通過推動杭州灣城市群交通、教育、醫療、旅游等各方面信息共享和服務共享,促進“同城效應”的發揮。城市間差異化發展戰略是實現杭州灣區經濟一體化效應的關鍵,上海發揮其金融和科學技術優勢、杭州重點建設“全球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寧波成為先進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基地,聚集嘉興、紹興和舟山3個協同發展空間形成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9]。
2.3.1 積極探索改革與實踐
浙江積極探索改革與實踐,有力促進了杭州灣區的快速發展。杭州灣區不僅擁有浦東新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兩個國家級新區,還擁有上海和浙江兩大自由貿易區,浙江通過不斷地改革與實踐,成為國家改革先行先試的重點區域。在杭州灣區各大城市中,杭州在電子商務方面不斷改革與實踐,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2.3.2 明確城市分工與合作
在建設杭州灣區的過程中,杭州灣區各城市之間的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廣泛合作、協同發展。杭州是阿里巴巴集團的總部,努力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寧波不僅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制造業大市,還是著名的國際港和中國第一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城市。紹興、嘉興和舟山等城市也各具特色。
廣西優勢在海、潛力在海、希望在海,廣西要打造好向海經濟、大力發展向海經濟。廣西要根據自身情況,充分借鑒國內外灣區經濟發展經驗,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打造海洋強區,積極參與海洋強國建設。
科技創新是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力。在廣西向海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科技創新驅動,完善向海經濟創新體系,加強自主創新成果的示范推廣。首先,圍繞向海經濟發展需要,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成立向海經濟發展研發機構。其次,引進區外涉海產業技術創新、技能攻關的優秀人才和團隊,共同打造向海經濟創新高地。再次,通過在區內高校拓展海洋科學和專業,在北海、欽州、防城港建設海洋類中職院校,培養多層次海洋人才。最后,構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相結合的政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將向海經濟發展政策、理論教學、科研和企業生產實踐融合,開展海洋漁業、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資源精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逐步形成向海經濟發展的產業驅動力,打造向海經濟創新產業鏈,以科技創新引領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港城聯動是向海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重要形式。在廣西向海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對標國際一流港口,建設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充分利用北部灣港的航運和功能聚集優勢,以港口和臨海產業園區為依托,做好功能區規劃,明確功能定位,妥善處理好港城關系,做大做強臨港產業。堅持“港城融合、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以灣區為核心做好向海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區位和資源優勢開展產業定位與布局,打造向海經濟優勢產業集群,淘汰落后產業,促進產業、港口和城市互動融合發展,從而推動向海經濟快速發展。具體來講,升級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能源及環保產業、現代海洋服務業,探索以數字經濟為依托的新型海洋產業發展,促進產業、港口和城市融合發展。
合作共贏是向海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則。廣西向海經濟發展只有保證共建共享,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各層級的積極性。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是向海經濟發展的核心區,應在產業、科技、信息等領域形成合力,協同玉林、貴港、崇左,輻射柳州、桂林、梧州、百色、賀州、河池、來賓,共同發展向海經濟。首先,盡快成立向海經濟發展的協調機構,協調解決向海經濟重大發展問題。其次,港口是向海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必須強化港口之間的合作,探索建立港口合作發展機制,提升港口群的經營水平。再次,各個城市要形成功能明確、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創新協同管理模式,城市之間形成合力,加快北部灣城市群一體化建設,從而推動向海經濟協調發展。最后,依托交通強國試點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契機,構建海鐵、江海、空港聯運格局,形成陸海空一體化交通網絡。
開放包容的是向海經濟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廣西向海經濟發展中要堅持“南向、北聯、東融、西合”開放開發格局,加強合作交流,不斷學習總結,提高向海經濟開放、合作水平。首先,以東興、憑祥和百色作為開放窗口,加快邊貿創新,積極參與東盟經貿合作與交流,打造向海經濟發展對外開放新平臺。其次,深度對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促進區內外市場要素和資源高效配置。最后,積極對標和對接舊金山、紐約、東京等國際一流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在向海經濟發展思路、主要模式、關鍵技術、具體策略和政策保障等方面不斷總結和實踐,從而推進向海經濟穩步發展,把廣西打造為向海經濟發展示范區。
綠色發展是促進廣西向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廣西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率95%以上,同時擁有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是向海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優勢。因此,向海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嚴守生態紅線,注重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堅持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一方面,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都要加強生態環保責任意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研發和推廣高效、集約、綠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構建海洋綠色產業鏈,加強臨海工業園綠色改造,促進向海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共同守護廣西的碧海藍天和綠水青山。另一方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海岸帶和紅樹林保護、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從而推進向海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