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增
(新疆中智市場經濟發展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步增長,不斷推進各地區全面協調系統性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的重要內容。霍爾果斯作為中國向西對外開放的重要關口,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培育壯大霍爾果斯經濟發展能力是實現霍爾果斯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理論上,新結構經濟學強調經濟結構由區域內部的要素稟賦決定,在競爭的有效市場中充分利用地方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不僅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還要發揮有為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新結構經濟學分析霍爾果斯市的高質量發展,旨在充分挖掘霍爾果斯的優勢稟賦及有效發揮政府職能,并試圖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對霍爾果斯發展作出統籌指導。
霍爾果斯市地理位置優越。為西部口岸城市,霍爾果斯承接中亞五國,是中亞的中心地帶,是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必經之路。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決定在霍爾果斯設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對其發展明確定位:“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沿邊開發開放的示范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核心節點。”此后,在2014年國家正式成立霍爾果斯市。構建“一區四園”空間布局,以“兩霍兩伊”一體化發展為支撐,形成了以旅游業、對外貿易為主要增長點的多元經濟。
在2015年~2020年,霍爾果斯市(包含兵團)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具體表現為從34.63億元增長為193.89億元,年均增長率41.13%。人均GDP由5.02萬元增長到22.81萬元,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與此同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以8.29倍的速度快速增長,為霍爾果斯政府實現其職能提供保障。霍爾果斯固定資產在五年內增長了約2.52倍,使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成為可能。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霍爾果斯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17∶6∶77轉型為4.4∶7.7∶87.9,產業結構得以持續優化。由此,進一步呈現出: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二產在整個產業中所占比重較小,且基本處于平穩狀態;第三產業占比增長了十個百分點,且所占比重較高,最終形成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霍爾果斯工業經濟已初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深加工、黃金及新材料加工、紡織服裝、現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體系,以“一區四園”為載體。2015年~2020年,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工業增加值由2.81億元增長到22.48億元,年均增長率為51.57%;2020年其他四園的工業增加值分別為:霍爾果斯園區4.19億元,伊寧園區15.11億元,兵團分區2.60億元,清水河配套產業園區0.58億元。二是霍爾果斯第三產業以商貿業和旅游業等服務性行業為發展重點,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文化優勢,不斷推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實體銷售有所下降。除此之外,2015年至2019年霍爾果斯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額由35.69億元下降到18億元;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由543萬元增長到3022.7億元,增長5.5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4億元增長到6.2億元,增長1.55倍。這期間,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由228.28萬人次增長到777萬人次,增長了3.4倍;旅游收入由37.85億元增長到142.63億元,增長了3.77倍。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沿線口岸,特別是隨著通道經濟的發展,霍爾果斯市對外貿易也取得了很大進展[1]。霍爾果斯市國務院批復的17個口岸城市之一,也是新疆乃至中國西部地區最為重要的邊境口岸之一。自2016年中歐班列開通以來,開行的數量逐年上升,總數現已突破14000列大關,運行的22個線路輻射亞歐18個國家45個城市,運輸種類更是高達200余種。同時,霍爾果斯口岸顯著縮短過關時間并提高效率。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對霍爾果斯帶來了新的考驗,特別是有“生命通道”之稱的中歐班列,積極探索新的運營模式,通過開展“甩掛”運輸業務,推動外貿創新以提高效率[2]。2011年~2020年,霍爾果斯口岸進出口貨運量由1091.23萬噸增長為3441.62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13.61%,進出口貿易額由512.58億元增長為2426.5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8.86%,均呈現出較好的增長態勢。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新疆作為沿線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我國走向中歐的重要窗口,經濟增長迅速。霍爾果斯位于新疆西北,是我國同中亞五國及歐洲國家交流的核心區域,憑借“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和“一帶一路”機遇,為產業發展、深化改革及文化建設提供了動力。“一帶一路”倡議不僅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而且也推動了霍爾果斯同其他國家深入的經濟合作。同時,基于霍爾果斯口岸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新疆地區和中央均發布了相關系列有利政策,其中不僅包括援疆政策、西部大開發等政策,也包括其他一系列扶持經濟發展的政策,如財稅及金融政策等,為霍爾果斯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1年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霍爾果斯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以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一區四園”為載體,以“兩霍兩伊”為支撐,堅定不移發展實體經濟、旅游經濟、口岸經濟,以及強化工業基礎設施。然而就霍爾果斯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2020年霍爾果斯市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為:4.4∶7.7∶87.9,一二產占比之和不到15%,雖然相比于2019年有所上升,但一二產占比明顯較低,實體經濟仍需積極著力培育壯大。同為經濟開發區的深圳市,2020年產業結構為1∶37.8∶62.1,可以明顯地看出深圳市的第二產業占據優勢,且主要是高技術新型產業,產業結構更為合理。加工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脊柱,而霍爾果斯制造業的發展方式不高,且產品結構單一,使得口岸僅起到產品運輸“通道”的作用,并沒有對口岸本身產業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口岸發展與周邊區域的聯動融合可以使得生產要素高效流動,對腹地起到輻射帶動作用。霍爾果斯口岸現階段的功能設置較為全面,但并沒有充分發揮口岸的帶動作用,與周邊區域的協調作用不顯著,對通道經濟的依賴較強,尤其是將通道經濟向區位經濟優勢轉變的過程中存在障礙[3]。雖然霍爾果斯口岸有城市作依托,但產業支撐能力不足,實體產業集聚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程度處于較低水平,對于口岸形成的地緣優勢利用度不高,因此產業經濟優勢不明顯。雖然口岸進出口貿易的逐年增多,但是本身的經濟發展程度與交易對象即外國經濟貿易產業發展的程度存在落差。通過口岸貿易方式可以看出霍爾果斯的邊境小額貿易居多,出口產品競爭力較弱,同時產品結構較為單一,且大部分為疆外產品,對當地服務業的帶動、制造業的驅動能力不足。
霍爾果斯具有顯著的發展潛力,且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的完善。新古典理論貿易理論指出貿易成本受到基礎設施的影響,進一步地,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貿易的切實需求進而促進進出口貿易發展,發揮對區域貿易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于信息技術設施的建設。伴隨著全球技術變革和產業改革,信息、技術、數據是煥發新動能的關鍵要素,霍爾果斯應加快新型基礎設施的發展。目前霍爾果斯與“一帶一路”沿線上其他口岸的基礎設施相比,霍爾果斯口岸基礎設施還是較為落后,表現為信息化發展的保障設施不足,物流運輸設施以及關口審查技術裝備前進水平較低,對于整個過程中的公共保障能力不強。此外,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弱,基礎設施的不夠完善也將影響著口岸經濟發展。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有利于新疆的優惠政策,然而在實際落實中發現,口岸對優惠政策的研究利用仍顯不足。一是霍爾果斯歷年來倡導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產生“稅收洼地”,這一紅利促進內地企業紛紛在此注冊,然而大多屬于掛牌落地,實體經營企業所占比例較小,尤其是絕大多數企業并未扎實落地,優惠政策對東部企業的吸引沒有實質性投資,也就沒有實質性就業,導致優惠政策低效。二是綜合保稅局發展能力不足,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便捷程度不能滿足綜合保稅局的發展需求是主要面臨的問題。生產商品多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且商品類型層面不夠豐富,以及政策、資金、及產業之間的協調度較低,不能夠充分發揮各系統的作用,且加工貿易向新疆梯度轉移的“虹吸效應”不足[4]。三是對于邊境合作發展,一方面政策完善力度不夠,另一方面缺乏創新力,并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規作為合作中心的精確指導性文件,而且相關配套政策不能滿足現階段經濟發展需求,漏洞逐漸突顯出來,同時,因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特殊性,其他相關自貿區的創新性政策、制度并不具有借鑒意義[5]。
林毅夫在新結構經濟學中主張一國或地區在發展經濟時需要考慮比較優勢,霍爾果斯作為我國西部地區更需結合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經濟。據此選擇相對應的產業和技術,從而達到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本文嘗試從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探析霍爾果斯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有關,而產業結構受制于要素稟賦情況。因此,產業結構升級調整與比較優勢變化緊密相關,比較優勢的變動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的增長。基于此,應不斷探索新的比較優勢產業,加強技術創新,注重人才的培養,提升優勢產業的競爭力[6]。
霍爾果斯是現代口岸城市,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理論,霍爾果斯在發展經濟時可優先考慮區位優勢帶來的便利,發揮交通樞紐在吸引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借此推動霍爾果斯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措施有三。一是幫助改造提升以"兩霍兩伊"為支撐的傳統產業,通過對生產要素展開深度合作,重視對葡萄酒產業、紡織產業以及馕產業等特色產業的培育,對低附加值產業進行深加工。此外,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城市群的建設[7]。二是著力吸引新興產業的注入,霍爾果斯應主動承接東部地區優質產業,入駐“一區四園”,增加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三是加快數字產業化發展水平。當前數字經濟發展迅猛,霍爾果斯應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霍爾果斯的綜合保稅區和跨境服務中心尚未有效利用起來,仍需進一步發展,通過推進“一區四園”協同發展,打造外向型電子產品制造基地。
新結構經濟學指出要充分重視市場的重要作用,將市場作為配置要素稟賦資源的,實現比較優勢的基本動力。就深圳基地而言,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市場比較優勢,并結合良好的管理方式,形成穩定的市場競爭機制。
霍爾果斯作為國際綜合交通大樞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經濟增長迅速。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霍爾果斯口岸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霍爾果斯市的通道經濟發展逐漸進入佳境,為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8]。此外,霍爾果斯要從市場層面加強對接,發揮“兩霍兩伊”比較優勢,把通道優勢變成自身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渠道。重要的是,緊靠通道經濟難以實現霍爾果斯經濟轉型,必須依靠資源稟賦,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區位優勢培育若干個經濟增長極。
一是充分發揮口岸交通樞紐功能,提升物流效率。整合口岸物流資源,提升口岸物流經濟,推進不同需求專線建設,通過集散中心和分撥中心為口岸創造機遇期。加強口岸數字化的應用,改善發展環境,提升口岸運行效率。借鑒東部地區或國際先進的通關方式,打造新型的口岸發展平臺,面對中亞市場可采取有效的單一窗口式的模式,擁有精準和完善的服務體系,為此提升口岸通關效率。此外,應助力“中歐班列+”業務模式發展,霍爾果斯應以就地集拼集運的方式參與到中歐班列中,加強運輸組織,發揮樞紐中心的作用,努力打造中歐班列次中心,實現與烏魯木齊協同發展。
二是充分發揮口岸樞紐功能的輻射作用,壯大口岸特色產業體系。以霍爾果斯口岸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為抓手,發揮口岸的優勢和交通樞紐的作用,高效培育生產要素,著力引進先進產業,打造具有市場需求的國際市場,推動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和貿易高質量發展,努力形成新疆經濟增長的一極。當前,應加快打造霍爾果斯成為向西開放的新高地,生產市場需求產品,培育優勢產業,以口岸經濟為突破口,打造貿易開放的多元化體系,促使口岸形成“加工—貿易—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集聚地,從而助力霍爾果斯口岸經濟多元化。再次,深化與周邊國家合作水平,進一步延伸產品在“生產—加工—銷售”等渠道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9]。
三是充分發揮口岸城鎮經濟和文化功能,推進口岸文旅高質量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對文化的需求增加,霍爾果斯市作為文化交融城市,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強跨境旅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本地打造特色文化都市圈,進一步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的發展,使其在成為經濟中心的同時努力打造文化中心圈[10]。另外,傳播霍爾果斯文化的同時引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精品,加快霍爾果斯與周邊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創建,形成“旅游+文化+商業”等多種業態,推進霍爾果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新結構經濟學重點支持了政府發揮能效,認為僅依靠市場的發揮難以促進經濟的平穩增長,因此新結構經濟學主張發揮政府的職能[11]。政府能夠對市場中存在的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及時糾正,并采取法律、制度以及軟環境等措施激勵企業,從而發揮幫扶之手的作用。此外,政府還要對那些在國際上有競爭潛力且有一定基礎的產業進行必要的引導、扶持,從而促進企業的創新,逐漸形成產業競爭的高地。一是政府要簡政放權,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鼓勵企業采取提前申報辦理通關手續,全面推行海關行政審批全程網上辦理。簡化核準手續和進出區管理,轉變企業運輸方式,提升貨物流轉通關效率。二是充分利用政策優勢,注重與國際先進城市之間的交流,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的作用[12],將外源優勢轉化為開放制度安排的內生優勢,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努力建成向西開放的新高地。同時,對于霍爾果斯城市的建設,政府應積極發揮其職能,注重文化的宣傳,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區,確保項目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