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唯滔 高 佳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審計局西安分局,陜西 西安 710075)
供應鏈金融是為有效解決產業鏈中大型國企負債壓力大、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202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七部委發布《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銀發〔2020〕226號),對供應鏈金融提出最新定義,即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核心企業與其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
從商業銀行角度出發,金融機構通過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交易行為提供金融服務,拓寬核心中小企業市場,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但同時隨著供應鏈金融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在實際運行中也面臨很多的風險,這將對商業銀行如何識別和控制風險提出挑戰。本文對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中面臨的風險進行重點分析,并以中企云鏈為例,在此基礎上構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控體系,以促進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良好健康發展。
最早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由深圳發展銀行(即平安銀行)于1999年推出,即供應鏈金融 1.0線下階段。該階段為“1+1+N”的模式,由1家商業銀行作為供應鏈金融的主體,以供應鏈中的1家核心企業信用作為依托,為核心企業的N個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融通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均通過線下提供,劣勢是資金來源單一,核心企業作用不明顯,運行效率低下,且容易因為信息不對稱引發風險。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創新和電子商務的產生,步入供應鏈金融2.0線上階段,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單個核心企業實體“N+1+N”模式,該模式下商業銀行不再占主體地位,金融服務提供者不斷增多,資金來源多樣化,核心企業的作用凸顯。二是單個金融機構“1+N+N”模式,該模式下由于資金來源局限于一家商業銀行,核心企業具有較大的資金流動性風險。2.0階段實現了通過線上平臺傳遞信息,提高了信息獲取效率,加快了金融機構的融資服務效率,同時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核心數據仍然由各重要企業掌握,未實現信息的完全共享,無法準確獲取供應鏈金融平臺上的企業的融資需求,不能全面評估融資企業經營狀況和信用風險。
隨著互聯網科技、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應運而生,進入供應鏈金融 3.0 平臺化階段。實現“N+N+N”的數字金融運作模式,即通過全線上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借助大數據及信息化技術手段,將N個金融服務機構、N個核心企業和N個上下游企業匯聚起來,實現了產業鏈與金融服務的有效融合,充分解決信息不對稱、融資約束等問題,提高了融資的效率和風控水平。供應鏈金融 3.0 階段已成為我國現有供應鏈金融的主流模式。
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根本宗旨是有效盤活企業流動資產,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企業的流動資產主要體現為企業現金及等價物、應收賬款和存貨三大類。分別對應了供應鏈金融業務實踐的產品形態,即應收賬款類融資、存貨類融資以及預付款類融資。
應收賬款類融資是國內外供應鏈金融的主要融資模式,融資主體為核心企業的上游企業,該模式下易衍生出四類風險。一是應收賬款真實性風險,如融資企業虛構貿易背景、用通過預付款或其他債權已抵消債務的應收款等;二是應收賬款的可實現性風險,如應收賬款本身存在法律瑕疵、重復質押登記等;三是回款可控性風險,如因商業銀行未對回款賬戶做止付控制導致回款被融資企業挪用;四是質押操作風險,如在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平臺登記的期限金額與實際不匹配、信息錄入差錯等導致質押權落空。
存貨類融資是以企業現有庫存現貨或倉單作為抵質押物進行融資,存貨類業務操作環節較多,涉及主體廣泛,易因質押物所有權問題引發法律風險、因存貨的價格波動或存貨的損毀引發市場風險。
預付類融資的融資主體為核心企業的下游企業,主要包括未來貨權的融資或先款后貨的融資模式和保兌倉融資模式,該模式下因需承擔企業的銷售風險,因此面臨的市場風險較大,如銀行未及時主動跟蹤票款送達信息,核心企業未按約定時間、地點發貨或延遲到貨,貨物在途情況不明、到貨接貨環節責任不清等。
供應鏈融資的核心風險在于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是整合供應鏈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關鍵角色,也是商業銀行保理融資業務的最終付款方或擔保方。大數據背景下的供應鏈系統融資主體關聯度和集中度比較高,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錯綜復雜的交易關聯。尤其在后疫情時代,受國內外新冠疫情形勢影響,企業經營環境持續惡化,核心企業能否承擔起上下游企業衍生的信用風險已成為關注焦點。一旦核心企業因經營問題出現不能履行承諾,將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風險迅速傳導至其上下游企業和行業關聯企業,導致全鏈條企業融資喪失信用擔保,商業銀行面臨回款困難。
真實的貿易背景是商業銀行為供應鏈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基礎,借款企業通過一系列真實交易證據獲得銀行認可,上下游企業憑借核心企業信用進行融資。但實際運作中,可能出現融資企業未經核心企業書面確認,通過私刻蘿卜章、偽造虛假合同或單據提供不真實的質押物權,或者用同一貿易背景重復質押融資致使權屬出現法律瑕疵或糾紛,甚至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串通虛構交易背景套取銀行資金等風險。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涵蓋了對核心企業的準入、評級授信、融資申請、審查審批、融資款發放、融資后管理和回款等一連貫的流程操作,其操作流程和交易結構的復雜性,以及整合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大數據的需求,無疑對融資業務的操作環節提出了比傳統信貸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而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較為遲緩,內控管理體系尚不夠成熟,存在一定風險隱患,若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操作流程設計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到位,對企業資金、資產、人員的流動信息掌握不全面,很容易被鉆管理缺失的漏洞,從而誘發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在互聯網金融的時代背景下,商業銀行面對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產品,必須與供應鏈金融平臺簽訂一系列的授信、擔保合約,以確保雙方利益的均衡和權力的保障。但實際情況是,隨著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雙方之前的合約也在持續更新和補充,尤其對非制式合約,難免會存在不合理和缺失之處,易引發法律風險。以應收賬款的受讓為例,如在基礎合同條款中約定合同項下的權利不得轉讓或需經買方同意后才能轉讓,賣方在買方不知情或未獲得書面同意情況下將此權利轉讓給保理商,保理商受讓應收賬款后未進行轉讓確權,這樣就會引發法律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3.0階段,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金融平臺系統承載了供應鏈上巨量的企業信息、財務信息、物流信息、交易信息等基礎數據,其本質是一個大數據庫平臺,因此,數據庫系統的安全運行和硬件的穩定可靠非常重要。商業銀行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需依賴對方搭建的系統平臺提取企業相關信息,此時,信息不對稱問題易成為業務難點。若出現系統卡頓或崩壞,則難以確保數據信息的完整和準確,會給商業銀行帶來一定的風險。
在大數據時代,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供應鏈金融3.0模式,實現了平臺交易線上流轉和操作,有效解決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虛構貿易背景、操作風險凸出、信息不對稱等痛點,目前在國內中企云鏈供應鏈金融模式是國內創新應用比較好的,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
中企云鏈(全稱:中企云鏈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是大數據背景下供應鏈金融3.0階段“N+N+N”模式比較典型成功的案例,通過搭建互聯網產融服務平臺,聚集工業及制造業、建筑業、軍工、能源、現代服務等五大產業資源和眾多金融資源,為大型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管理服務。同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相比,云鏈金融模式具有明顯的資金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能夠實現大型企業降本增效,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促進了實體經濟和金融業協同共贏發展。
(1)“云信”產品為依托
“云信”是中企云鏈創新推出的基于企業之間真實貿易背景的應收應付賬款的債權憑證,即大型企業集團公司通過平臺向其下屬企業分配的信用額度,具有可流轉、可融資、可拆分、可監控的產品功能。通過云信的多級拆分流轉可以滿足供應鏈上大量中小微型企業的融資需求,從而降低各級供應商的融資成本,實現整個供應鏈環節的降本增效。
(2)具體運作模式。
中企云鏈金融業務模式共分三個板塊。一是由金融服務方(如銀行或集團公司下屬財務公司、保理公司等)為集團公司提供一定的云信授信額度,集團公司分配云信額度給其下屬核心企業。二是核心企業在額度內與供應商通過開立云信進行商務結算,供應商接收云信后可進行拆分選擇不同的流轉路徑,如持有到期后收到核心企業的償付,或者繼續進行云信流轉支付給上游供貨商,或者通過云鏈金融平臺申請線上融資。三是云信持有方有流動資金需求時,可在云鏈平臺上申請保理融資。對于已實現系統對接的金融服務機構,云鏈平臺采用直接保理方式,經過初審后直接將融資需求推送至合作的資金方;對于未實現系統對接的金融服務機構,通過再保理模式,由平臺保理公司先墊付資金給融資需求方,然后采用再保理模式賣給金融服務機構。核心企業在云信到期后進行償付,并清分至云信最終持有方。
從商業銀行角度看,融資業務分保理和再保理兩種模式。一是保理融資模式。保理融資模式下,商業銀行作為賣方保理銀行、保理商作為買方保理商,雙方合作向融資申請人提供保理服務。保理商向銀行推薦融資申請人,銀行受讓賣方的應收賬款轉讓,審核、辦理保理融資業務,并進行催收和管理等;保薦商承擔買方信用風險,在保理貸款止期未收到保理項下回款時,承擔償還銀行保理融資本息的責任。二是再保理融資模式。保理商接受賣方的保理申請,并受讓其應收賬款轉讓后,保理商作為融資申請人向商業銀行申請再保理業務,銀行接受保理商申請后,受讓相應的應收賬款,為保理商提供應收賬款催收和管理、保理融資、買方信用風險承擔等再保理服務。保薦商在保理貸款止期未收到保理項下回款時,承擔償還銀行保理融資本息的責任。
大數據時代下推出的中企云鏈供應鏈金融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線下供應鏈金融模式的一些弊端和漏洞,如云鏈平臺通過線上簽署電子合同、流轉云信防范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利用電子簽章杜絕了通過私刻蘿卜章虛構貿易背景的可能。但同時,也存在其他的風險因素或漏洞。如:云鏈平臺基于同一個貿易背景開立云信,可以進行多次流轉,商業銀行在實際業務中無法對底層資產的真實性進行穿透審核;由于中征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無法實現對應收賬款質押轉讓的重復篩查,重復質押融資的情況依然存在;商業銀行和云鏈平臺對核心企業的過度依賴,難以避免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串通集中用款的可能,核心企業信用風險突出。這些就需要商業銀行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能夠有效地識別、評估和應對特定風險,在收益和風險之間做好平衡。
一是完善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頂層設計,加強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內控制度建設。以監管機構政策要求為基礎,通過制度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操作流程,對每個操作環節的風險進行有效把控,從制度層面持續強化商業銀行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力。二是建立以核心企業為中心,上下游企業和相關行業為基本的風險防控機制,借助供應鏈平臺上企業的信息優勢,輔以盡職調查及大數據信息技術等,對核心企業和融資企業經營水平和財務狀況等指標進行有效評估,嚴格準入條件的審核把關,確保貿易背景真實有效。
一是建立產業風險預警機制,結合宏觀經濟、政治環境,產業政策變化對核心企業涉及相關行業進行持續分析和監測,預測可能引致的信用風險,制定風險應對預案。加強與核心企業的溝通交流,引導其通過保險等風險轉移措施,分散緩釋由外部因素導致的經營風險,以免引起供應鏈金融系統性信用風險。二是建立系統全面風險評估機制。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面臨內外部各類風險要素進行綜合評估,運用定性、定量方法,對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嚴重程度進行加權核算,針對不同風險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著力阻斷風險的發生。
人才戰略是任何一個組織發展的前提和核心,商業銀行要加強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控力度,必須具備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團隊。一是要加強對各條線崗位人員的業務培訓。應充分全面考慮供應鏈金融的業務特點,加強員工業務風險預警、風險識別和防范能力,針對不同條線崗位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彌補員工知識盲區,確保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措施有效。二是提升員工道德素養,培養法律意識。員工的道德素養直接關系到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健康發展,需持續加強對員工的道德教育,并通過內部管理制度制約和規范員工行為,使員工在業務操作中不受利益誘惑,知敬畏,明底線。
一是供應鏈金融業務涉及范圍廣、交易對手復雜。商業銀行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嚴格把關合同條款,通過合同條款明確各交易方的權利與責任,明確資金需求方的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通過定期檢查發現合同缺失和漏洞,及時彌補損失。二是要關注核查抵質押物權屬問題。應嚴格審核抵質押物基本信息,重點關注重復質押問題。確保商業銀行的第一順位權,防止因抵質押物重復質押導致銀行間的法律糾紛。
供應鏈金融平臺涵蓋了企業、供應商、商業銀行大量信息和數據,客戶信息維護和保密至關重要,因此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建議積極探索和應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網絡技術,確保信息數據的絕對安全,促進信息全面共享,實現供應鏈金融風險的智能管控;另一方面,加強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實現與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平臺系統有效對接,實現信息共享和數據同步,通過全線上操作實現實時監控業務,切實防范非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