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新媒體,是指各級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臺上開設的政務賬號或應用,以及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等。2018年12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和優化政務服務的決策部署,實施網絡強國戰略,落實網絡意識形態責任制,大力推進政府系統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持續提升政府網上履職能力,努力建設利企便民、亮點紛呈、人民滿意的“指尖上的網上政府”。到2022年,形成全國政務新媒體規范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新格局。政務新媒體走到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在政務方面,為政府把握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內容表現形式還是傳播形式都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政務新媒體甚至走向新媒體人格化的研究方向,讓其在傳播過程中具有人格化特點。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任何事物都具有人格特征,這也是一個時代的人格特征,就如同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具有時代的氣息,無論我們回顧哪個時代的傳播媒體都能看到那個時代的烙印。那么,在如今自媒體眾多的情況下,政務新媒體作為政府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如何發揮其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同時又具備影響力、公信力和傳播力呢?這是當下值得研究的問題。
其次,思考如何讓政務新媒體圍繞發展當地經濟、宣揚地域文化發揮更為積極重要的作用也是政務新媒體很重要的方面。文化旅游號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文化旅游不僅為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也為宣揚地域文化做出貢獻。他們從全方位打造文旅視頻號,景色、美食、地域文化、當地熱點人物、大眾關注熱點事件等等,讓粉絲們從這些親民的視頻中感受當地的文化,從而產生向往之情。
最后,政務新媒體不僅從政治、經濟、娛樂方面,同樣也注重利用互聯網,打造新媒體矩陣,為科學知識傳播和普及作出了貢獻。
盡管政務新媒體走到今天依然存在各種不足,比如定位不清晰,內容創新不足,尤其文旅、科學知識傳播這塊同質性比較強,但不可否認時政這塊發展很不錯,不僅便于宣傳政策,又為政府與民眾的溝通聯系打通了一條便捷的橋梁,強化了為民眾的服務意識。